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率为考核指标,优选挥发油β-CD包合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颗粒剂的制粒情况为考核指标,优选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确定挥发油β-CD包合物最佳制备工艺和颗粒剂的最佳制备工艺.发现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采用胶体磨法制备挥发油β-CD包合物,β-CD与挥发油的比例为8∶1,加10倍量蒸馏水,研磨30 min;颗粒剂最佳制备工艺为:药物粉末与可溶性淀粉和糊精的比例为9∶0.5∶0.5,以80%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颗粒,于50℃下干燥,整粒,即得.从而确定了包合工艺与颗粒剂的制备工艺设计合理、结果稳定,适合于大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超声包合广藿香挥发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以包合物的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包合温度、超声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条件.同时将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之比为1∶5、超声时间为45 m in、包合温度为50℃.在此条件下广藿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可达80.9%.表征结果表明,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因此,超声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氧化分解白术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荧光分光光度法评价制备工艺。采用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FL)和显微成像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包合前后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合物的平均包合率、含油率和综合评分分别为87.87%、21.13%和98.82%,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可行。UV、FL和显微成像表征及GC-MS分析显示,氧化分解白术挥发油与β-CD已形成了包合物,挥发油中2种成分未被包合,5种成分比例增加,其余成分比例降低,包合对挥发油组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复方甲亢颗粒中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实验法实验。结果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β-环糊精(β-CD)为1:6,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2h,挥发油包合率为85.1%。结论此工艺使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减少挥发油的挥发,便于制粒并适合大生产。  相似文献   

5.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6.
为了优化β-环糊精包合细辛挥发油的制备工艺,以细辛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的包合率、收得率及载药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β-环糊精包合工艺条件,用HPLC测定甲基丁香酚含量。结果显示,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体积(mL):β-环糊精质量(g)为1:6,包合温度为60 ℃,包合时间为1 h。甲基丁香酚包合率、载药率及包合物收得率分别为74.64%、8.72%、77.23%,优化的包合工艺操作简单,稳定性高,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7.
确定陈皮、白术挥发油提取及其包合物制备最佳工艺.方法: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和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并用正交试验法,对挥发油提取与β-环糊精的包合进行3因素3水平考察.结果:最佳提取工艺A2B2C3,即陈皮、白术粉碎成过50目筛的粉末,加10倍水量,提取5h;最佳包合工艺A3B2C1,即用挥发油与β-CD投料比为1∶6,50℃搅拌包合5h,包合率为81.90%.结论:提取和包合工艺简单、易行、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8.
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以电热干燥箱加热至60 ℃,测定其热稳定性,以找出长白楤木挥发油最佳包合工艺以及包合物的热稳定性.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m(β-环糊精):m(挥发油)为6∶1,包合温度55 ℃,包合时间3 h.含1.87 mL挥发油的包结物经60 ℃ 168 h干燥后回收挥发油的体积为1.63 mL.结果表明:用β-环糊精(β-CD)包合长白楤木挥发油能有效地保存挥发油的有效成分,最佳包合工艺可靠.  相似文献   

9.
艾叶燃烧产生的烟雾有艾灸、消毒驱虫等效果,为探究其活性物质,选用甲醇吸收其烟雾,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并与艾叶活性成分——挥发油的GC-MS结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艾叶燃烧烟雾中含有与其挥发油相同的成分,包括4-羟基-4-甲基-2-戊酮、1,8-桉油精、龙脑、侧柏酮、β-石竹烯、2,2’-二噻吩、3,3,6,8-四甲基-1-四氢萘酮和6-芹子烯-4-醇;1,8-桉油精和β-石竹烯是艾叶熏蒸和燃烧消毒驱虫的有效成分,1,8-桉油精、龙脑、侧柏酮、β-石竹烯等可能是艾灸时进入人体内发挥药效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张伟莹  张伟 《科技资讯》2011,(34):248-248
确定川红膏剂制备工艺中川芎、肉桂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法优选最佳提取和包合条件。结果: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为6倍水,蒸馏提取4h;包合最佳工艺为用研磨法包合,β-CD与挥发油的投料比为8∶1(g∶mL),加3倍水,研磨1h。结论:筛选的提取工艺与包合工艺可行、效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三因素六水平均匀设计法实验方案,采用研磨法制备广藿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优选出最佳包合条件是:广藿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质量比为1:12,包合温度为50℃,研磨时间为1h。得包合物的产率和包合率分别为96.99%和81.06%。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β-环糊精三七总皂苷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结果:最佳包合条件为三七总皂苷:β-CD=1:4(质量比),搅拌速度为800r/min,β-CD的浓度为10%。  相似文献   

13.
通过正交实验法,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为姜黄提取物与β-环糊精投料比为1∶4,使用20%的乙醇溶液为溶媒,30℃下搅拌1.5h。经高效液相法测定,此工艺可以减少姜黄素在制剂工艺过程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拟研究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正交实验考察薄荷油与β-环糊精的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对薄荷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工艺的影响,以薄荷油的收率为指标,找出最优处方工艺.并用TLC,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扫描与电镜扫描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薄荷油:β-环糊精为1:4,包...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肉桂醛的物化性质,通过TG-DSC和UV-vis分析,表明β-CD与肉桂醛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298 K时的包结常数为328.8 M-1.通过变温UV-vis实验得到了β-CD与肉桂醛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为-53.71 kJ.mol-1,ΔS为-0.132 kJ.mol-1.K-1,ΔGθ为-14.35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的放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用PM3对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肉桂醛的醛基位于β-CD的大口端,与β-CD的仲羟基存在着氢键作用,与实验表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15批秦艽药材与饮片标准汤剂的HPLC指纹图谱,流动相为乙腈-0.1%醋酸,检测波长为254 nm。同时,结合含量测定、出膏率,进行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传递性研究。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与各自对照图谱相似度良好,以龙胆苦苷为参照峰,确定共有峰5个,指认5个色谱峰。15批药材、饮片标准汤剂平均出膏率分别为20.43%、19.71%,龙胆苦苷、马钱苷酸从药材到饮片的平均转移率为80.56%、80.98%,未出现离散数据。结果表明,采用物质群整体控制的指纹图谱与出膏率、含量测定指标相结合的模式,建立的药材、饮片标准汤剂的质量控制及传递性研究,可为经典名方以及中药配方颗粒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当归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道地当归药材为试材,采取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将当归粉碎粒径、加水倍数、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并在此工艺条件下提取当归挥发油,利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粉碎粒径24目、加水倍数6倍、提取时间7 h,此工艺条件当归挥发油提取率高;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当归挥发油质量浓度为1.2 mg/mL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51.9%。该试验应用单因素及响应曲面模型优化的工艺稳定,挥发油提取率高,此条件下生产的挥发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为当归挥发油提取工艺参数的明确及优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