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鄱阳湖饶河入湖段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饶河是鄱阳湖流域的五大水系之一,是鄱阳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该文对鄱阳湖饶河入湖段设置了两个采样点,对样点中的底泥、土壤样品进行了重金属元素Cu、Zn、Pb、Cd的分析与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分析了饶河入湖段重金属元素Cu、Zn、Pb、Cd污染的主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饶河入湖段的重金属污染特性与土壤或底泥中的pH值负相关,pH值越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更高;且各元素之间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即Cu、Zn、Pb三种元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鄱阳湖饶河入湖段呈现出重金属复合污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宿州市景观河流底泥重金属的富集和污染状况,采集沱河景观河流底泥样品37个,测定了V,Cr, Zn, Pb, Cu和As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运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富集因子法评价了沱河底泥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程度,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对重金属来源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沱河底泥重金属除V和Cr外,Cu, Zn, Pb和As元素值均高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污染负荷指数(P_(LI))变化在0.64~1.87之间,均值为1.24,属中度污染.2)富集因子表明重金属污染顺序由大到小为Cu, As, Zn, Pb, Cr, V.其中,Cr和V属轻度富集;其余元素为中度富集.3)因子分析显示各元素在显著性水平下成正相关关系.第一因子主要有Cu, Zn, Pb, Cr和V.Cr和V来源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母质共同作用;Cu, Zn, Pb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交通.第二因子主要是As元素,其来源应该为煤炭等化学燃料的燃烧.可见,宿州市沱河景观河流底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u和Zn,研究结果对于宿州市沱河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湘江长株潭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从不同角度对湘江长株潭段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照全国土壤环境Ⅲ级质量标准和长株潭地区土壤背景值,重金属超标情况类似,Cd,As,Zn,Pb和Cu的含量峰值均在霞湾江段;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Cd,Zn,As,Pb,Ni,Cu和Cr;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d,As,Pb,Zn,Cu和Cr(Pb与Zn的相当),其中,Cd的影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西五大河流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阳 《江西科学》1994,12(2):105-112
江西五大河流(赣江、修水、饶河、信江和抚河)之源,都已有成说,但一般资料所载大都不够具体和正确。笔者自1983年至1993年陆续考察了这五大河流之源。本文综述此考察结果,阐明这五大河流的源河和发源地。  相似文献   

5.
用BCR顺序提取法浸提堆体中各种形态重金属,研究底泥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重金属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底泥堆肥过程中重金属Cu、Zn总量的浓度普遍升高,表现为明显的"相对浓缩效应",Cu、Zn、Cd主要以可氧化态及残渣态存在,有效态逐渐降低;Zn含量与DOC相关性相对较小,Cu和Cd含量与DOC的相关关系显著性在P0.05和P0.01范围;生物可利用性指标BF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DOC含量的影响;种子发芽指数与DOC、重金属含量以及BF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茅洲河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程度,在茅洲干流和支流中共采集34个底泥样品,测试分析As,Cd,Cr,Cu,Ni,Pb,Zn等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污染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茅洲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Pb,Cd,Cr,Cu,Zn,Ni含量较高,均值均超过中国湖泊底泥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值,其中Cr,Cu,Zn和Ni超过国家海洋沉积物Ⅲ类标准值.7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积累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u,Ni~Zn~Cd~Cr,Pb,As,污染负荷指数从大小到依次为Cu,Ni~Zn,Cd~Cr,Pb,As,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Ni,Cr~Zn,As~Pb,这说明沉积物主要受到Cu,Zn,Ni,Cd和Cr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福建永定灌洋水库底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水平。【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测定了库区 38 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 6 种重金属( As , Zn , Cd , Pb , Cu 和 Cr )含量,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的评价。【结果】水库底泥重金属从水库边到水库中心呈现含量逐渐上升趋势(南岸水产养殖区除外),上游含量总体低于中游和下游。底泥中 Cr , As , Pb 无超标点位, Cd 超标十分严重,Cu 和 Zn 超标较严重;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灌洋水库底泥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 Cd (重污染), Cu (重污染), Zn (中污染), Cr (非污染), Pb (非污染), As (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达到重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明显。潜在生态风险结果显示:6 种元素中, Cd 的潜在生态风险为“极强”, Cu 的潜在生态风险为“强”,As 、 Pb 、 Cr 和 Zn 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多因子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为 330.13 。【结论】底泥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强”,表明底泥整体处于严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以宿州市城市景观河流作为研究区,采样12个,检测样品底泥重金属As、Cr、Cu、Zn、Pb、和Ni的实际浓度,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分析宿州市城市河流底泥6种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并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Zn实测平均值为414.83 mg/kg,是安徽省土壤背景值的3.51倍,污染程度最为严重;Cu实测平均值为105.83 mg/kg,是参考值的2.3倍,污染程度次之;Pb含量为54.67 mg/kg,是背景值的1.6倍;Cr、As和Ni接近于背景值,处于无污染状态;Cr、Ni、As的Igeo平均值均低于0,处于无污染状态;Cu、Pb的Igeo平均值分别为0.93和0.01,处于轻度污染状态;Zn的Igeo为1.17,为偏中度污染状态;Cu、Zn、As、Cr、Pb、和Ni潜在危害系数平均值介于2.22~31.54,计算结果 RI均低于150,说明宿州市景观河流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总体较轻。  相似文献   

9.
保兴垾(芜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治理芜湖保兴垾,并为治理城市水体提供参考,首次对芜湖保兴垾开展表层底泥重金属的分析监测,运用AAS法,探明该河流表层底泥中的5种重金属的(Cu、Zn、Pb、Cd和Cr)含量水平和污染现状,并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保兴垾属于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型河流.  相似文献   

10.
大红山铜矿是我国一个储量较大,品位较高,生产能力较强的铜矿.近年来,随着铜矿生产能力的提高,势必对铜矿周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对大红山铜矿周围几条河流及水体沉积物中的铜及其伴生金属进行了布点测定,分析其在周围河流中分布情况,评价水相及底泥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大红山铜矿周围河流中,曼岗河Cu、Pb、Cd、Zn、Fe、Cr的含量均较高,肥味河,Pb、Zn含量较高.整体来说,地表水质较为清洁,Cr在个别河流水中达国标Ⅱ类,Cu、Pb、Cd、Zn、Fc元素均属于国标Ⅰ类,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除Cu呈轻微污染,其余重金属大部分达到清洁等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1∶5万DEM, 利用 ARCGIS92 将鄱阳湖流域划分为子流域。以2008年为均衡期, 入湖径流划分为河道径流(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 、区间径流、地下水径流与降水 4 个部分, 通过水量均衡对入湖水量进行修正。进一步研究总磷( TP) 负荷, 结果表明: TP 年总入湖负荷为7758 t, 湖泊滞留比例约为 10% , 河道入湖负荷占总入湖负荷的 87% , 赣江入湖负荷占河道入湖总负荷的57% 。河道径流主要枯水时段多集中在 12 月和 1 月, 以主要枯水时段负荷为单一点源负荷, 推求得到河道径流全年点源、非点源负荷, 二者负荷贡献率平均为 39% 和 61% , 非点源是首要的入湖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涂淑玲  汪先明 《江西科学》2005,23(6):796-798
为研究鄱阳湖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分别在平水期和枯水期选取鄱阳湖7个采样点进行了水体的采样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浓度,一般是枯水期大于平水期。各采样点水体中Cu的含量,除饶河口和白沙洲外,均能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水体中Zn的含量,除饶河口外,均能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水体中Cd的含量满足Ⅰ类水质标准;水体中Pb的含量满足Ⅱ类水质标准。总的来说,鄱阳湖水质满足Ⅱ类地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湿地水生生物重金属污染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鄱阳湖区饶河入湖段、吴城自然保护区、南矶山自然保护区等典型样地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田螺(C.cathayensis)、鲫鱼(Carassius auratus)、克氏鳌虾(procambius clarkii)、小虾等典型的水生动物以及湖区主要水生植物类群中Cu、Zn、Pb、Cd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及富集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动物样品中,田螺、克氏鳌虾、小虾体内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含量;而各种水生植物对Cu、Zn、Pb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Zn和Cu作为生命的必需元素更易被植物所吸收或富集;而Pb与Cd作为毒性元素被植物体的吸收程度各不相同,其中绝大多数植物对Cd的吸收量极少,表现出一定的抗性.植物的重金属富集水平与其生长环境的重金属浓度相关性较明显,环境背景中重金属含量水平越高,植物富集重金属的含量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4.
布吉河枯水期总细菌和反硝化功能基因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污染河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存在状况及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深圳市深圳河的一级支流布吉河为研究对象,采用DGGE和Q-PCR技术分析了布吉河不同断面水样和沉积物中总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以及反硝化基因(nosZ和narG基因)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水样中总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5.77×108~7.13×1011copies/L,nosZ和narG基因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9×106~9.39×108copies/L和1.45×107~9.11×109copies/L。沉积物中总细菌数量的变化范围为1.14×109~1.61×1011copies/g,nosZ和narG基因数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2×106~3.80×107copies/g和2.38×107~2.93×108copies/g。由于生境的差异,沉积物中nosZ和narG基因丰度高于水样。冗余度分析表明,影响微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水环境因子不同,Fe是影响布吉河水样中细菌数量的主要水环境因子,而COD、亚硝氮和硝氮是影响布吉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水样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生态功能都很稳定,但水样中总细菌多样性比沉积物中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下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自然植被类型(湖草滩、芦苇滩)和人工植被类型(杨树林、柳树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物理分组的方法研究土壤不同粒径 (<2 μm、≥2~63 μm、≥63~200 μm、≥200~2 000 μm) 组分分布、有机碳含量与分布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表征,运用聚类分析、冗余分析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物种丰度相似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不同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洪泽湖与淮河交汇区湿地人工植被类型林地中土壤粒径≥200~2 000 μm组分分布最少,土壤粒径≥2~63和≥63~200 μm组分分布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人工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植被类型,其中各植被类型各粒径组分(除粒径≥2~63 μm组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均为柳树林>杨树林>湖草滩>芦苇滩;粒径< 2 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粒径组分的,粒径≥200~2 000 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比例低于其他粒径组分的。②各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Shannon 指数)大小顺序均为芦苇滩>湖草滩>柳树林>杨树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是样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种群(50.21%~66.12%);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是土壤真菌的主要优势种群(68.32%~95.11%)。土壤细菌群落聚类分析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湖草滩和芦苇滩,这个聚类和杨树林的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较远;真菌群落聚类分析中,湖草滩和芦苇滩的真菌群落自成一族群;杨树林和柳树林的真菌群落聚为另一族群。③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细菌中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真菌中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受粒径<2 μm、≥2~63 μm、≥63~200 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影响很大。【结论】洪泽湖湿地4种植被覆盖下不同粒径组分土壤的质量和有机碳含量数值呈现两头小中间大趋势,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碳分布比例随粒径的增加而降低。种植人工植被(柳树林、杨树林)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人工植被类型未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粒径<200 μm组分的土壤有机碳分布可能影响特定的优势微生物类群。  相似文献   

16.
采用Q67发光菌和大型蚤为试验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长江武汉段、黄河花园口段的河水及表层沉积物和孔隙水及其加标样品(Cu、Pb、Zn、Cd、Ni)进行了毒性测试,通过测定样品对受试生物的EC50和LC50值,评价了2河段水体重金属毒性和对毒性的屏蔽效应。结果表明长江武汉段和黄河花园口段的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均未对Q67发光菌产生毒性,但是长江沉积物样品在96h内对大型蚤产生明显的急性毒性。加标重金属后,长江孔隙水中观察到的毒性均小于黄河孔隙水;而在上覆水中,加标后毒性增加,其中加入相同质量浓度Zn和Ni,长江表现出的毒性反而大于黄河;对加标的长江沉积物,不同重金属对大型蚤的毒性大小顺序是Cd, Cu, Zn, Pb。  相似文献   

17.
对玛纳斯湖沉积物重金属(Cu、Pb、Zn、Ni、Cr、Cd)采用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重金属含量,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分布特性,判断了污染物的来源,并结合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污染因子进行了评价。通过实验,结论显示:(1)玛纳斯湖沉积物中Cu、Pb、Zn、Ni和Cr的平均含量较低,Cd的含量超过新疆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值的67%,Zn和Pb的变异系数较高;(2)各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以M1、M4、M5、M6、M7五个采样点的重金属浓度较高,M2、M3、M8、M9、M10这5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较低;(3)根据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Cr和Zn呈极显著相关,说明有着相同的污染来源;Cd与其他元素无显著相关,说明与其他元素的来源并不相同;(4)通过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得到污染因子的不同污染程度,Cd为主要污染因子,综合污染指数为1.27,玛纳斯湖沉积物已属于轻度污染。由此可知,本研究结果将为玛纳斯湖环境质量监控提供科学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南京玄武湖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京玄武湖清淤后营养盐及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问题,在其3个湖区中设置6个采样点,采集水体和沉积物样品,分析pH、总氮、总磷和有机质等理化参数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Cr,Pb,Cu,Zn,Ni 5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并结合地累积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玄武湖北湖湖区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到严重富营养化状态,东南湖区则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而西南湖区水质相对较好,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只是总氮质量浓度稍微偏高;重金属污染方面,东南湖水体中的Cr质量浓度存在超标现象;清淤之后,玄武湖沉积物中Cr和Pb的质量分数有所降低,污染状况有所缓解;2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Zn处于轻度污染程度,其余金属污染程度均为清洁.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河流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作关系,为河流污染治理等相关研究提供新途径。创新要点:研究选择的目标河流是报道较少的辽河二级支流,该研究对于了解支流污染特别是东北地区河流污染有重要的意义。将分子生态学技术应用于分析不同污染程度的河流底泥微生物变化,建立微生物种群变化和污染物的互作关系。研究方法:选取沿条子河的8个代表性区段,分析河水和底泥中重金属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河流区段内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种群变化,解析河流中污染物对底泥微生物的影响,建立微生物种群变化和重金属污染的互作关系。重要结论:重金属污染物的存在能抑制底泥中微生物生长,仅少量具有较强抗性的微生物存活(见图4);有机污染物的增加使对重金属有较强抗性的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大量繁殖(见图2~4),从而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好氧微生物死亡和河水自净能力退化,最终引起水质恶化。由此可见,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变化有很敏感的响应,通过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监测有助于进一步分析环境污染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