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木育种学是现代林木种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传统的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融入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并探讨了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提出了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翻转课堂在林木育种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感,更激发了学生对林木育种事业和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师生不断沟通、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2.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作物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为重点学科,该学科下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及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于1991年获得硕士授予权,199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为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被农业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于1997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0年被石河子大学批准为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3.
地方农林院校林木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学是林学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和人才市场对林学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对林木遗传育种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实验和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措施比较适合林学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创新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55年由我国著名的林木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在国内首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教研室。1985年更名为“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1933年以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为基础,组建“林木遗传和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995年被国家林业部遴选为“林木遗传和基因工程林业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源于1955年由我国林木育种奠基人叶培忠教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现由国家级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中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与生物质  相似文献   

6.
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源于1955年由我国林木育种奠基人叶培忠教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室。现由国家级重点学科——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中植物纤维资源利用与生物质转化方向的研究人员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相似文献   

7.
日前,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评审公布。经过相关专家严格的评审和答辩,南京林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刊编委尹佟明教授由于在林木遗传育种学研究领域的突出创新成果,获得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尹佟明教授是2011年度林业行业唯一获得此殊荣的科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方向 3、林木种苗科学与技术 主要依托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重点开展林木种苗质量检测和林木种苗标准的制(修)订、林木开花结实规律和种子产量预测预报,林木种子休眠特性和打破休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石河子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始建于 1996年 ,1997年被遴选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省级 )和石河子大学重点学科。现有教授 10名 ,副教授 7名 ,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 2名 ,硕士生导师 10名 ,博士及在读博士生 5名 ,硕士及在读硕士生 12名。共计培养硕士生 (含在读 ) 2 6名。该学科涵盖有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和动物生产三个主要分支学科。一 )动物遗传育种分支学科现有三个研究方向 :1)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 2 0世纪 80年代 ,在著名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家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守仁的指导下 ,成功地培育出了驰名中外的“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毛…  相似文献   

10.
学科形成的历史与现状 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科由我国已故著名树木学家、中国科学院原学部委员郑万钧教授创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学科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林业系统首批植物学博士授予权单位之一。1992年被评为原林业部重点学科。所属生物学一级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005年再次被遴选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11.
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前苏联专家马雷歇夫来我国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林业经济管理专家,其中就有该学科的创始人之一荣佩珠教授。1985年南京林业大学以该学科为主要力量成立了林业经济管理系(1993年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1986年该学科被批准为硕士点,1996年起挂靠学校相关学科招收林业经济管理方向博士生。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  相似文献   

12.
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在新一轮国家级重点学科总结评估中,南京林业大学原有的4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木遗传育种)全部顺利通过合格评估验收,进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行列,森林保护学学科被新增为国家重点学科。在第三阶段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认定中,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阐述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趋势、面临的挑战,以及我国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和战略对策,阐述了福建省林木遗传育种研究的现状、面临的新形势,以及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长沙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创建于2001年12月,经过几年的建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整体水平和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2006年6月被学校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教师35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7人,博士(生)8人,是一支结构较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  相似文献   

15.
大理学院药学院药物化学学科系云南省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的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于2001年10月经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办公室批准,由浙江大学和大理学院联合共建。浙江大学方面的负责人是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曾苏博士及长江特聘教授赵昱博士;大理学院方面的负责人是大理学院药学院院长刘光明教授及大理学院副院长钱金袱教授。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性实验是增强学生实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想的重要手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是水产学科主干实验课程之一。近几年来,不断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实验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在将我国水产遗传育种学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国家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转化为本科创新实验项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对本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有机化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1978年首批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立硕士点。该学科由有机化学教研室、高分子材料研究室和功能高分子研究室组成。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队伍强大。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含副研、高工)5人,讲师14人。在学术带头人陈家威(教授、省化学化工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徐章煌(教授、湖北大学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李建宗(教授、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专家顾问团成员)的领导下,在教学科研骨干程时远、陈福和、蒋济隆副教授,黄锦霞副研究员和张  相似文献   

18.
森林遗传管理的现代基础理论与技术——林木遗传育种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学是以现代生物科学、现代林学及有关自然科学的成就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是森林遗传学的重要基础。森林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树木个体或群体遗传特性的信息,确定树木之间或树种之间的遗传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存、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林木育种是营林技术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和维护森林的生产力、再生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在国土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对森林或林木的遗传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是促进林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广州大学天体物理学科是广州市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天体物理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樊军辉教授。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建生、周又元为特聘教授,学科现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  相似文献   

20.
作物育种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核心专业课。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要求,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变为前提,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育人环境,从多角度营造科研训练的情境,多元培养学生创新研究意识,实施了作物育种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结合学科特点、具有实践特点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建立了教学一科研一生产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作物育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