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审美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产行为,它生产的不仅是物质,还有幻象,它在改变人与艺术的关系的同时导致崇高精神的丧失,表面具有民主色彩,实际却有等级之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成的消费盛宴中,人们的身体在场,而精神却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3.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4.
“文艺研究者”的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精神向度的文学价值取向,与“文化研究者”的反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定位和强调人间情怀的文学价值取向,共同促成了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论争.  相似文献   

5.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广泛存在着现代神话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制造现代神话的冲动,并且影响了现代神话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神话反过来也推动和影响着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6.
陈静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95-96,108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7.
现代与后现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共同点为反叛传统、标新立异,具有先锋姿态。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它的反拨与叛逆。世纪之交中国的现代与后现代大体停留于对西方的移植、仿效、阐释,但亦有一定程度的改造。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必然导致现代主义以“人的自我为中心”作为最重要的特征,福柯“人的死亡,”巴特“作者之死”的思想导致“以语言为中心”成为后现代最重要的特征。现代主义构建深度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削平成消解这种深度,却具有另一种深度——肤浅中的深刻。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本阐述了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进而分析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追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徒变迁的深层动因。同时,作认为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自其概念提出,至今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虽已有很多,但还少有对这一美学运动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所带来的美学效应进行讨论。基于此种实际,从个体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主体所养之"气"包括生理之气、心理之气、道德品质、精神人格之气,还包括艺术家创作前的精神状态。艺术主体所养之"气"的不同,转化为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气"就是人对自我本能、自我生命的体察,从而以自我生命去体合宇宙生气流行的大生命节奏。从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角度看,艺术家"养气"就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他在力求把握和艺术地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的关照一方面带来了文学审美领域的拓宽,一方面也引发了精神丧失的危机。处理日常生活描摹和日常生活关怀的关系,合理把握审美边界和审美内核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文学审美对日常生活关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生的审美灵境作为人之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展开状态及对其意义的诗性领悟,它是人与自身及他者矛盾解决的涵容共生于生存境界.它既寓存日常存在之中,又将人从中提升出来.通达此境界的枢机在于人要有一种既不超乎现实存在之外,又不拘执于现世存在的满足之中;既不凌驾于他者之上,又不随顺于他者操控的自由自觉以至爱人爱物的柔静、创造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从生命意蕴诠释课堂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它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时间性和意义性、可能性和更新性等特征.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确立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理念,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使生命的价值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两年来有代表性的“大学校园青春小说”的审美视域、写作风格、火爆原因、意义价值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大学校园青春小说用无厘头的写作风格、轻松幽默无厘头的语言,真实记录下大学校园里年轻人的生活状况、内心情感,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小说对于青春和校园生活的认识缺少深刻的内涵、缺少对生命本质的挖掘,但都表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当代大学生或隐或现的迷茫、苦闷、冲动并存的状态,真实展现出对青春的浓浓回忆与留恋。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文学理论成为交流理论,为审美想象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想象是文学主体交流的中介之一,它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交流活动的表达形式,并在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实现其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世界观面临生态转向的历史时期,审美教育将再次发挥扎根现实、慰贴人生的实践品质,吸纳生态整体观,重新建构新的生态美育理论,并作为生命体验、整合的中介,审美地参与天人关系的调适,培育生态审美主体、优化生态审美对象,让新的生态审美主体按照生态美的规律生存、实践,自觉推进人与自然生态美的创造,并在这一系统生存的过程中最终实现生态审美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严羽是通过以“妙悟”说为中心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致的审美理想论三大理论主干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的。他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在神韵论思潮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历来研究严羽的人多看到其对“兴趣”说的提出对文学发展史的贡献,而很少深入去探讨他对神韵论的重要作用。笔者尝试深入探讨严羽的美学思想对神韵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