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汉英诗歌互译中意象的翻译非常重要.本文作者首先把意象区分为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并以此为标准来分析汉英诗歌互译时意象间的关系.然后以几首诗歌的翻译为例,着重阐述汉英诗歌互译中存在的三种意象关系:1、完全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相等;2、部分相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或联想意象只有一部分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3、完全不等,即译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与原文中的字面意象和联想意象完全不等.本文还简要探讨了造成这三种意象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理解和阐释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汉英两个民族由于语言不同、文化不同,自然在诗歌创作方面艺术意境的表现也不同。正因为如此,译者往往很难(甚至不能)将中诗的意境传递给译语读者,因而构成了中诗外译的一大缺憾。  相似文献   

3.
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汉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诗歌的特殊形式,意味着两者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可译性。翻译古诗词时,在很多情况下,应发挥创造性——应根据诗歌意境、作者意图,或解释大意,或表达寓意,或转换辞格,或改变搭配词语等等。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当直译原诗意象不能再现原诗意境时,就要进行意象重构。但意象重构不能脱离原文语境,用以重构意象的词语必须与语篇中其它相关意象词语形成语意连贯。  相似文献   

4.
汉英两民族在诗歌传统表现方面具有不同的思维定势;汉英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从而破坏了原诗的含蓄美,并且使唐诗英译后句子拉长,节奏放慢,形象紧张庆丧失。因而,唐诗英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再现原诗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5.
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传达是英汉诗歌翻译的一大障碍。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意象的完整性和诗歌的魅力,依赖于对意象的转化手段作有效的理解。本文试从诗歌中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问题入手,探讨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类型.<诗·周南·桃夭>的桃花意象原型,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及其审美意蕴.在唐代诗歌中,桃花意象亦得到丰富和发展.明代世风、士风的变化,导致诗歌桃花意象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7.
从托马斯·纳什的《春》解读英语诗歌中的灵魂-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诗不仅是英语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各个时期和不同创作风格的诗人们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英语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民族风格,深为大家所喜爱。英语诗歌有它自身诸多美感要素,如格律和韵律表现出的音乐美、传情达意的语意美以及诗体和诗类形式美,还有其他要素,如诗歌的语气、视角、意象、修辞手法和句法结构等。而意象是诸多要素中要最重要因素,是诗歌的灵魂、脉搏,是理解诗人情感世界、思想意图的关键,是一首诗的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因此,诗词的赏析是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本文试从四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了解意象包蕴的文化功能。二、是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意义。三、是善于积累特定意义意象,形成解读诗歌的知识宝库。四、是重视景语在诗词中的表现性,更好把握意象。  相似文献   

9.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既有个性的一面,也有认知共性的一面,这就为汉语读者解读英文诗歌提供了互文的条件。把握住跨文化间的共性,寻找共享的文本,有助于我们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从主题层面、意象层面和语篇结构层面分析,互文性在英文诗歌的跨文化解读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晓琴 《咸宁学院学报》2007,27(4):109-110,117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的生成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意象的种类按其性质的不同,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11.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13.
英诗风格的多样性、读者的多层次性和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意味着任何一种体式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在白话体译诗的一统天下里,词曲体也应有一席之地。基于这种思想,通过英汉抒情诗对比分析,指出了白话体译法的局限性、词曲体译法的适用范围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中英诗歌特点着手,运用许渊冲教授“三美论”对杜甫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英译本进行解析,从而揭示“三关论”作为中国古典格律诗英译一般翻译原则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江雪》英译文中不同译者对"孤"和"独"两字的翻译方法不同,有些译文破坏了原诗"意在言外"的意味深长的效果,这说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诗中的意象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而且要准确运用目的语语言,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诗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李白《秋浦歌》(十五)几种英译文在音、形、意三个方面的比较与分析,证明了中国古诗以其音的铿锵顿挫,形的整齐简练,意的富有韵味而使得翻译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唯其存在挑战性,更体现出中国古诗无法言说的美。  相似文献   

17.
头韵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科技信息》2008,(13):245-245
“头韵”现在已经固定作为英语修辞法Alliteration的对应名称,我国传统修辞术语“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围绕两者的学术争论辩明了辅音和元音押头韵的两大基本分类。英语单词词首辅音可细分为单个辅音、双辅音群和三辅音群共三类情况.而英语中押头韵主要集中在辅音。本文专门列举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突出的押头韵诗句。总结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头韵特色,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理解、记忆、欣赏英语诗歌。提高英语语言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9.
徐灿词是继易安词之后又一女性词的高峰,表现出异于以往女性词的某些特质。其词在主题内容上突破了以往女性词的闺门情思的局限,艺术风格上表现为"尽洗铅华"、"绝去纤佻之习"和词境深广、词意深隐等特征。这种词风的形成是由词人的词学观念、所处时代以及自身身世所决定的。其词风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发展过程,且与时代大环境下文风的转变包括女性文风的转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