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旨在研究广东纺织产业集群升级如何遵循Cereffi G产业集群升级模型.考察了从过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产业链条升级进程.总结归纳出渐进发展广东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的本质特性.建议广东纺织产业集群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产业集群升级规划、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集群区域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重点建设、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产业资本吸引力优势以及区域营销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并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创新优势、产业资本吸引力优势以及区域营销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4.
加快建设东莞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历史的和区域的概念。未来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将是第三产业比重较快提高;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同时并存,融合生长;产业集群协调配合;社会市场环境配套的产业体系.现在东莞基本上建成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快速改善;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基础;优势传统产业品牌逐步建立;产业集群已经形成;配套环境基本具备。要建成东莞现代产业体系还必须在技术、成本、新增长点、市场营销、人居环境、人才、创业、制度等方面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集群经济在广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上下游关联度大、技术水平较高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广东日益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的产业生态链,并成为我省发展地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然而,广东产业集群目前的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很多产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还处于较低端,集群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产业集聚效果还没有充分发挥。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省于2003年启动了省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工作,拟引导和扶持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指导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这些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本刊对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兴华进行了专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已成为当今活跃的经济组织形式.本文以石狮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分析的基本立足点,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因与现状出发进行综合性研究,并提出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的空间组织方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得到认可。但技术水平低下、价值链低端化、内部产业链畸形化、恶性低价竞争等现象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普遍存在.极大地制约了集群竞争优势的发挥。要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是必然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本文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讨了地方政府参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地方政府在集群升级中应承担的主要职能,并从加大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引导集群嵌入全球价值链、构筑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施区域品牌战略等几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升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专业分工、交易费用、学习交流、区域经济的发展四个方面分析了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动因,随后,深入探讨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对重庆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认为重庆的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形成阶段,且基本上属于低端道路型产业集群。据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培育重庆市产业集群的四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GEM模型构建了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安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证研究发现,安徽纺织产业集群竞争力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设施"因素得分最高,影响因素得分较高的是"资源",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外部市场"因素得分相对较低,集群竞争力水平还亟待提高;最后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升安徽纺...  相似文献   

11.
哈大齐工业走廊作为黑龙江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应借鉴发达地区区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树立区域品牌意识,优化区域品牌发展环境;识别优势资源,合理规划定位区域品牌;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品牌;开展区域营销,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丽水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丽水区域块状经济这种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是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也是整个浙江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发展模式.将丽水地区的“区域块状经济”概括为“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特征区域,对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区域块状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表明: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模式,对于提高区域工业的竞争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丽水地区市场的繁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产业竞争的核心,产业集群品牌能给产业带来巨大的集群品牌资产利益。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以戴维逊的“冰山理论”为基础,可以探析集群品牌建设影响因素并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的机理模型,得到产业集群品牌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专业镇是促进县域经济崛起和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该文主要以广东省专业镇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研究工业专业镇、农业专业镇和服务专业镇的时空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专业镇布局的边缘特征和聚类特征,并从就业密度视角解析镇域经济发展与专业镇空间集群的空间关系,提出政策启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广东省60.6%的专业镇主要为工业专业镇,且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和粤东地区,而农业专业镇主要分布在欠发达的粤北地区,服务专业镇数量最少;2) 广东省专业镇的空间布局符合空间界面理论,在空间上主要形成了珠三角集群、江门—佛山—中山集群和东莞集群,呈现出“雁群效应”;3) 广东省就业空间呈现出多中心态势,镇域就业密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与专业镇的空间集群具有较强的空间一致性,而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河源、韶关、清远等粤北地区.最后提出了强化对口帮扶和跨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以现代科技促进农业专业镇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战略的实施,各地逐渐涌现出许多各种类型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盟的出现对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产业联盟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来推动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指出要大力推动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建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使之成为推动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6.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辨析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区域发展政策得到了国内外学界、商界和政界的空前重视。然而,学者们关于产业集群研究存在错误理解,导致基于产业集群政策应用的混乱局面。针对这一问题,重新界定了产业集群概念、辨析与产业集群相关的几个概念,并梳理了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问题研究的新进展,试图为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自2002年底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协会启动了纺织行业集群的试点工作,先后命名了100多个集群试点,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它们无论从试点市、试点镇的数目还是从产值来说,在全国纺织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纺织行业集群初步形成.借助乔治.阿克尔洛夫的理论,分析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指出了纺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的"柠檬市场"问题,并提出了抵制"柠檬市场"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在分析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集群造就区域竞争优势的条件,提出产业集群化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结果表明: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是促成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条件,通过实施集群创导的可行路径,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群的作用机制,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以河北省医药产业为例,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