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高等语文》是一门适合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偏重文化素养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是本教材设置的二十五个专题中的一个。不管文学界对武侠小说怎样评价,武侠小说的经久不衰及大面积阅读(尤其在高校学生中),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与金庸武侠作品的流行这个现实格格不入的另一个现实是:校园中我们的教师在学生的武侠阅读中几乎是缺席的。如果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讲解,将有利于青少年的阅读,并最终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2.
西方骑士传奇与中国武侠小说是植根于不同文化土壤的两支武林奇葩,作为同时生于封建社会的两种文学,骑士传奇早已销声匿迹,而中国武侠小说至今仍然兴盛,探讨这一文学现象,对我们认识和掌握文学发展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3.
庄子认为:大道无形,大音稀声,故有“言不尽意”之说。本文通过对唐代言情诗的具体剖析,说明庄子这一观点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文学在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对待女性的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组织形式上均存在重大差异,而且它们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从一个方面揭示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的相似和区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民初的社会语境中,《新青年》显现出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的重要转向,乃至形成与之前历史的“断裂”文化构成,并由此开拓出新的文化政治空间。这一历史性的“文化转向”,建立在将中西架构等同于新旧架构的理路上,也成为了五四一代的基本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陈独秀表明对文学新的取径思路:以西方文学思潮性的“主义”来看待中国文学的发展,将中国文学纳入进化论的递进链条之中,要求文学具有与现实相通的真实感与介入感,要求文学对社会采取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这就奠定了日后五四“新文学”的范式转移与社会功能,赋予“文学”以极为鲜明的现代性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无论从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学修养、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像一股清泉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一份清新,让学生不仅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同时激发其主动追求文学的热情,最终指导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的前进方向。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文学素养,不仅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同时对于世界文化也要积极学习、不断探索、全面提升,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只有在文化史的视野下。才能突显中国古代艳情小说的特异性。艳情小说既是一种文学类型。又是独特的文化现象。放纵与禁忌的奇异杂糅。显示了艳情小说对欲望和情感的独特理解。而这种理解所表达的性别政治观念,是界定言情与艳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徐凤志 《科技资讯》2005,(23):114-115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圣地。文化可谓是学校的“专利”,何谈“让‘文化’回到校园中来”?这不是危言耸听吗?其实不然,我这里所谓的“文化”.特指文化内涵中的文学、艺术等,指那种浓厚的、积极的、健康的、活跃的“文化”气息。而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恰恰缺少这种“文化”。对学校来说,这是于情于理都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9.
“制度与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典文学研究的热点.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源于西方文学社会学理论与“知人论世”的中国学术传统的交互作用.“制度与文学”范式推动了古典文学研究,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本文提出突破当前研究困境的两种方法,一是坚持文学本位,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开掘新论题;一是加强“制度—文化—文学”与“制度—文人—文学”双线交错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继承“山海文化”传统迅速发展。探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山海文化”的文学主题,尤其对台湾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之间的源流性、统一性、差异性、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认为具象的“山海文化”符号意象和抽象的“山海文化”审美气质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学民族特质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传统的因袭和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新武侠小说作家在创作中遵从男性视角以及对男权潜意识的向往使作品在女性观上基本没有什么突破,因而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显得底气不足而有先天缺陷,他们的作品塑造的只是男性希望看到的女性,而不是真正的女性。新武侠小说建立的是一个美妙的以“情”“义”为出发点的男人的乌托邦,因而在女权主义高涨的今天,这一文学样式的衰落是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12.
试从“文化蕴含”的广角,对京味儿文学予以观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京味儿文学的历史成因和三个文化层次。其中论述了“一种地方特色的‘味儿’,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特征的体现”,在构成“味儿”的诸因素中,“人是文化的结晶”。高层次、高品位的京味儿文学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塑造既具有地方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人物形象上。指出了老舍的创作即是京味儿文学“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并从老舍特殊的文学地位中进行了多向性的文化思考,得出了老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量级的京味儿文学作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虽然长时间被许多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排斥在自己的视野之外,但其主流却承继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并更多地与中国民间任侠好勇、崇拜英雄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剖析武侠小说中英雄的成功观、命运观,对认识其兴起、繁荣的原因不无牌益.  相似文献   

14.
“皇民文学”的法西斯意识形态已成定论,但对“皇民文学”作品的评价却莫衷一是。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学者,甚至出现美化“皇民文学”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皇民文学”的表现形态及具体作品,作出一番梳理。从文化阐释角度来看,“皇民文学”表现出了在异族文化侵略下的民族认同与错位,体现出一种反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5.
日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与日本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间”与“和”是反映在日语中的日本文化特征。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学好日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语文,从生活中来,还应该回到生活中去。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能放松,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文章、对生活的感悟。在体验文境、品味文本、感悟文思的过程中再现情景、享受生活、形成语感,感受到语文生活的快乐。简而言以文育人,就是引导在学生文化、文明、文学的熏染下,让学生在宽松、交际的氛围里,体验语文的乐趣,重组学生的生活认知,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准确理解“以文育人”的思想内涵,把握“找寻阅读快乐”这一原则,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文化中心南移上海。上海以“梦工厂”的形式使源于都市的现实体验在文学上得到落实,一方面言明了中国现代的文化消费市场在上海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昭示着极具“现代质”的城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量。通过阐释文学中心的南移,挖掘出30年代文人“没海”的文化潜因,从而完成对知识分子和城市关系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9.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0.
河洛文学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域文学,它既是河洛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开设“河洛文学”课程源于河洛文学的重要文学史地位,它既是传承与弘扬河洛文化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课程内容上要从地域视角出发,要选择具有地域文化身份的河洛作家和具有浓郁河洛文化色彩的作品,呈现河洛文学的地域文化传承,并重视河洛地域“小写”的乡邦文学.同时,还应以河洛文化为贯穿主线,防止对河洛文学的人为割裂与偏废,并把品读文学经典与文学实地采风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