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连宾  吴兴亮 《贵州科学》2004,22(3):38-43
竹荪Dictyophoraspp.是一种名贵食用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作者基于对多个竹荪栽培场地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竹荪(尤其是红托竹荪DictyophorarubrovalvataZang,JietLiou)人工栽培、病害防治与产品加工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作者在自身研究和吸收众多研究者栽培经验的基础上就红托竹荪人工栽培过程中生产场所的选择、原材料处理、环境及卫生条件控制、栽培管理以及采收与加工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做了说明,强调竹荪人工栽培病虫害防治的综合措施。鉴于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关切,提出从生产、加工、包装、检验和储藏等各个环节来保障竹荪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2.
(八)室内人工栽培短裙竹荪室内人工栽培短裙竹荪应掌握以下三点:1.栽培容器用直径25厘米、高29厘米的钵,在底部铺一层卵石,以利透气排水,注意不要让卵石堵塞排水孔。2.接种  相似文献   

3.
(一)野生竹荪菌丝体人工栽培直接利用野生竹荪菌丝体增殖培育,再移栽到从未长过竹荪的竹林中,能较大规模生产竹荪,适合农村专业户种植。具体方法是:首先挖取野生竹荪菌丝(需将带竹荪菌丝的竹鞭和土壤一并挖取),在遮光、保温、剔除杂菌后,带回实验室,寄栽于事先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竹荪菌人工栽培的最佳培养基以及用常规微生物培养法培育出竹荪菌子实体的过程;还阐明了采用发酵竹绒培养料,在常温、通风和遮光的条件栽培得出较好的效果,指出了以菌丝(组织)无性繁殖子实体,完成一代个体发育是竹荪菌野生变家种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出口的土特产品中,换取外汇较高的要算是天麻,但竹荪比天麻还高四倍.竹荪每年可种两造,每10m~2的面积栽培一造可产一公斤干竹荪,换取黄金一两(300-340美元).人称竹荪为“菌中珍品”、“菌中皇后”,曾博  相似文献   

6.
筛选了适合竹荪生长的母种、原种、栽培种培养基,母种培养15-2天,栽培种培养35-40天,在我国北方首次培养长裙竹荪,竹荪菌丝能在稻草、麦秆和玉米秆上旺盛生长,室外栽培在我国北方地区顺利越冬,用秸秆废弃物培养出长裙竹荪,子实体高21cm,菌柄基部粗3.2cm。  相似文献   

7.
位于福建闽东地区古田县的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是驰名中外的“食用菌之乡”。随着银耳代料栽培、香菇室外袋栽、竹荪室外人工栽培三大技术的突破,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全县食用菌开发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先后出现五次飞跃和三次大发展的浪潮,达到银耳产量世界第一、香菇出口全国之冠、竹荪开发国内领先水平,食用菌产业迅速成为该县国民经济中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支柱产业。古田县之所以成为全国“开发品  相似文献   

8.
竹荪,是珍贵的食用菌,隶属真菌门、担子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菌属,竹荪营养丰富、防腐抗病,食疗价值奇特,国内价格每公斤干品为600~800元,香港市场上每公斤竹荪可换一两黄金。竹荪在实验室栽培,从制种到长出子实体需历时10—14个月。德清县白蚁防治所等单位,直接利用野生菌丝体增殖培育后,移栽到从未长过竹荪的竹林中,获得成功,能较大规模生产竹荪,适合农村专业户种植。具体方法是: 首先挖取野生竹荪菌丝(需将带竹荪菌丝的竹鞭和土壤一并挖取),遮光保湿,剔除杂菌后带回实验室,寄栽于事先准备好的  相似文献   

9.
一、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竹荪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本套资料汇集了近些年来国内人工培育竹荪的技术。提供形式:中文资料价格:10元联系人:俞福惠二、浓缩桔汁和少苦味的干桔粉的制备本专利介绍了离子交换树脂能使桔汁脱苦的技术,以及浓缩桔汁和干桔粉的制备工艺。提供形式:美国专利(译文)价格:45元联系人:俞福惠三、在贮藏期间稳定的浓缩柑桔香精油本专利是关于在贮藏期间稳定的浓缩柑桔香精油的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0.
红托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自伟 《应用科技》1999,(5):23-23,25
红托竹荪是我国特产,肉厚味香,营养丰富,为上等“山珍”,每公斤于品外贸出口价格在扣~80美元。近年来,有关红托竹苏的人工栽培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单产不断提高,成为菇农致富的一条好门路,现将有关红托竹苏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介绍一下。菌种选择与制作目前国内人工驯化栽培的红托竹茶品种很多,直选用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且干品品味较高的优良品种,而且应选择接种一年可连收2一3年的品种。红托竹苏原种和栽培种制作配方:木屑成棉籽壳76%,麦皮20%,白糖回%,五谊粉2%,过磷酸钙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03%,硫…  相似文献   

11.
麻竹林下竹荪仿野生种植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荣昌区退耕还林区麻竹林下竹荪为对象,进行了仿野生种植关键技术研究。笔者分别测定了竹荪的发菇时间、鲜/干质量、菌柄长度与发菇期的温度,探讨了不同栽培处理方式对竹荪产量的影响,并对仿野生竹荪的品质及其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竹荪产量随着时间推移呈一定的波峰分布,林内气温超过35 ℃时竹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② 对麻竹林下竹荪仿野生栽培的关键技术要素进行了优化配置,以基质用法的影响最大且极显著,菌种用量的影响次之,郁闭度影响最小,且后两者差异不显著。③ 兴农D89为在重庆荣昌地区麻竹林下种植竹荪的最优菌种,其最佳种植模式为:3月初,菌种用量5×103 kg/hm2,以不同基质分层施放,即下层竹叶6.67×104 kg/hm2,上层竹屑8.33×104 kg/hm2,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6。此条件下,鲜竹荪产量和净收入分别可达到1.536 0×104 kg/hm2和2.418 9×105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基料对竹荪农艺性状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农艺性状、营养价值、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分析对比不同栽培基料下竹荪的品质,以生产高品质竹荪产品,提高食用菌菌糟利用率,降低竹荪生产成本。【方法】通过设置100%竹屑(CK)、70%(体积分数,下同)竹屑+30%桑枝屑(T1)、70%竹屑+30%菌糟(T2)共3个处理,研究不同基料对竹荪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①T2处理的竹荪长度、菌柄质量和干质量较CK和T1均显著增加,T1和T2处理的竹荪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均显著高于CK,产量分别增加了26.44%和41.11%,生物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6.02%和62.66%。②T2处理的竹荪粗蛋白、灰分、粗多糖和多酚含量均显著高于CK,但与T1无显著差异,T1处理的竹荪中Ca和Fe含量有所提高,T2处理的竹荪Cu、Zn和Se含量有所提高。③T2处理的竹荪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58.82%和64.97%,较T1分别增加了33.07%和38.20%,T2处理的竹荪甜味氨基酸占比高于T1,苦味和芳香氨基酸占比低于T1。【结论】在栽培基料中添加菌糟和桑枝屑均能提高竹荪的营养价值和生物学效率,但添加菌糟的效果更佳,可使竹荪粗蛋白、灰分、粗多糖和多酚含量分别提高28.08%、33.53%、111.8%和25.36%,有效改善了竹荪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竹荪室外栽培的三种方法和管理要点,该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  相似文献   

14.
五倍子林下栽培竹荪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五倍子林下栽培长裙竹荪的初步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窄厢式、厢面用竹叶和树叶作覆盖物在倍林下竹荪的方法具有许多优点:投资少、效益高、周期短、病早害少、管理简单,因此,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大田生产。  相似文献   

15.
"织金竹荪"属于天然弱势蕈菌,生长缓慢,抗逆性差。传统栽培难度大,成本高,限制了生产的发展。课题采用了工厂化制作菌棒,大棚环境栽培的方式进行试验,大幅度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栽培周期。  相似文献   

16.
竹荪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在我省尚未见正式报道。本项研究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发现我省有三种野生竹荪资源,并对野生长裙竹荪的发生季节、生长条件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观察,肯定了其特性。在摸清长裙竹荪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用麦秸生料培  相似文献   

17.
竹荪为高蛋白、多氨基酸、营养丰富的食药兼用的真菌.竹荪菌体的检测显示菌体含有21种氨基酸,8种为人体所必需氨基酸;竹荪子实体中分离到7种多糖Dd、Dd-S3P、Dd-2DE、DI、DiA、Di-S2P、DE2-2;此外竹荪中共计鉴定出138种挥发性成分.概述近年来对药食两用菌-竹荪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食用菌研究团队建立了红托竹荪发酵层架栽培技术、冬荪仿野生栽培技术等,解决了传统的红托竹荪栽培周期长、连作障碍等问题。天麻"两菌一种"研究与应用;红托竹荪发酵层架和仿野生栽培技术;冬荪仿野生高效栽培技术……每一项技术,都意味着又有一个资源优势将转化为产业优势。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成果显著,如今已初步建立以纳雍、织金、大方、黔西和普定为中心的乌蒙山珍稀食药用菌产业核心基地,以安龙和义龙试验为核心的黔西南珍稀  相似文献   

19.
白花蒿是一种野生药用植物,分布零星,远不能满足药用需要.本文研究了人工栽培的技术措施,摸索了一套较成功的经验,为指导平原、丘陵地区人工栽培白花蒿提供了技术资料.同时,还摸索出技术简便、易被群众掌握的提油工艺.  相似文献   

20.
贵州红托竹荪的分布形态特征及菌种保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托竹荪在贵州的分布特点、子实体的形态特征及菌种保藏进行了研究,结果为:野生红托竹荪生长的海拔高度,从1 000m~1 900m,红托竹荪菌种的保藏,以枝条菌种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