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大气CO2浓度倍增对植物幼苗根系生长影响的分形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用分形几何的数学方法,以盒维数为指标,分析了CO2倍增对植物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O2倍增促进了C3植物春小麦根系分枝,但对C4植物甜高梁根系分枝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全球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全球变化中2个重要温室气体CO2和CH4的关系,指出在未来CO2浓度升高的条件下,全球CH4的排放将受到较大影响,有可能导致未来大气CH4浓度有较大的增长。CO2浓度升高的这种作用可能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全球CH4排放,首先通过提高CH4主要排放源稻田和自然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植物生物量,根系分泌物,土壤有机物等的积累增加,从而使排放源的CH4排放速度增加;其次结合其他全球变化驱动力,CO2浓  相似文献   

3.
孙启高  陈立群  李承森 《科学通报》1998,43(23):2478-2482
概述了国际学术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一个最新动向即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角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与植物结构,尤其是与气孔参数的相关关系;介绍了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地质历史时期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陆地维管植物气孔参数的影响的研究进展,对有关问题作以讨论,并对讨论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2浓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5种中国特有木本植物杜仲,辽东乐,短柄怨栎,青钱柳和异叶榕,气孔密度与近一个世纪大气CO2浓度升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前3种植物的气孔密度明显降低,青钱柳的气孔密度降低不明显,而导叶榕的气孔密度变化与CO2浓度变化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林伟宏  张福锁  白克智 《科学通报》1999,44(16):1690-1696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针对地上部分如植物光合作用,生物量以及作物产量等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和细致,相对而言,CO2浓度升高对地下部分包括植物 系以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还鲜为人知。植物的根际微生态系统是土壤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植物是否将从高浓渡CO_2中受益ElizabethCulotta著,岑益群摘译,倪德祥,校日益升高的大气CO2浓度可能会使作物生长更好,但对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如何反应,专家们莫衷一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Duke)森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是美国...  相似文献   

7.
α,β-不饱和酸铜(Ⅱ)与脲三元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合成了丙烯酸钠与脲和α-甲基丙烯酸铜与脲形成的两种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热谱和磁化率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Cu2A4((NH2)2CO)2(A-CH2=CHCOO^-,CH2=C(CH3)COO^-),提出了热分解机理,测定了Cu2(CH2=CHCOO)4((NH202CO)2的晶体结构2。  相似文献   

8.
陈同斌 《科学通报》2002,47(3):238-238
200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以“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为主题的“青年科学家论坛”学术研讨活动.出席论坛活动的青年科学家代表共33名,涉及到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地质学、土壤学、农学等20多个专业领域,其中不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等青年学术带头人.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中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骆永明研究员共同主持.围绕“污染环境的…  相似文献   

9.
北祁连山玉石沟地幔橄榄岩中富CH4流体包裹体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苏犁  宋述光  王志海 《科学通报》1999,44(8):855-858
研究了北祁连山玉石沟蛇绿岩底部地幔橄榄岩橄榄石中早期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它们主要以CH4为主,次要组分为H2,N2,H2S,CO2,C2H4,C2H6和C3H6,不含H2O,CO和SO2。这些甲烷高度富集的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地幔,该发现对全面认识地幔流体,特别是古大洋地幔的流体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双组分有机体系的O2-CC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军民  刘正平  曹维孝  冯新德 《科学通报》1998,43(19):2064-2068
测定了双组分有机体系的O2-CCT吸收光谱,讨论了不同有机分子与O2形成CCT的能力以及组分浓度对形成O2-CCT的影响,如果双组分体系中两组分形成CCT能力相差很大,在紫外区只出现最形成CCT的化合物的吸收峰,同理,当形成CCT能力相差较小时,O2在两组分之间容易形成两种O2-CCT的动态平衡,其结果在整个浓度区两种O2-CCT吸收迭加后表现为1个吸收峰;而若形成O2-CCT的能力之差介于上述两  相似文献   

11.
一步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合成CuO纳米粉体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2  
贾殿赠  俞建群  夏熙 《科学通报》1998,43(2):172-174
利用CuCl2.2H2Og与NaOH的室温固相化学反应直接合成了CuO纳米粉体,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固相反应物的组成,大小,形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CuO颗粒大小均匀,粒径为20nm左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爱敏  彭少麟  周国逸  温达志 《科学通报》2000,45(13):1451-1456
为了探讨利用树木年轮碳同位素比及其模型重建历史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对南亚热带条件下生长的几个主要树种的一些相关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叶片光合速率A和气孔导度g的比值A/g和细胞间CO2浓度Ci随环境和树种特性有较大的变化,与前人对轩控制实验所取得的关于这两个值不变的结论不同,从而对以Ci恒定为前提通过树木年轮δ^13C重建大气CO2浓度的可靠性提出了怀疑。根据目前对Ci等值变化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用分步加热法和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提取分析了大麻坪碱性玄武岩内黑色辉石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CO2,CO和CH4的碳同位素组成。分别结果表明,在400 ̄1140℃,CO2和CO的δ^13C值为22‰ ̄27‰,CH4的δ^13C为-30‰ ̄-50‰,这些结果可能反映该地区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岩浆,经过多阶段去气作用之后残余挥发份中CO2,CO和CH4的碳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距平序列,南极Siple冰芯中提取的CO2序列和夏威夷MaunaLoa观测的CO2序列,分析了全球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CO2学增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杂多金属氧酸盐的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长文  许林  王恩波 《科学通报》1998,43(12):1234-1241
综述了近10年杂多金属氧酸盐(HPOMs)的磁特性研究进展。含有磁性原子的杂多金属氧酸盐离子[M4(H2O)2(PW9O34)2]^10和[M4(H2O)2(P2W15O56)2^16-[M=Co(Ⅱ),Zn(Ⅱ),Cu(Ⅱ),Mi(Ⅱ)]以及新近合成的[GaW9O37M3(H2O)3]^n[M=Fe(Ⅱ),Cu(Ⅱ)Co(Ⅱ)],显示出铁磁性或反铁磁性。有的多阴离子和有机π电子给予体TTF^+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二氯硅酞菁染(SiPcCl2)中的活性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ninopropyltriethoxysilane,NH2(CH2)3Si(OC2H5)3,KH550)中氨基的亲核取代化学反应,把酞菁染料连接到KH550中,反应产物γ-缩水甘油醚基丙基三甲基硅烷(3-glycidoxypropltrimethoxysilane,CH2OCHCH2O(CH2)3Si(OCH3)3,KH56  相似文献   

17.
沈汉镛 《科学通报》1964,9(7):649-649
中国科学院于1964年4月21—29日在上海召开农药研究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华东昆虫研究所、中南昆虫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与中国科学院协作关系特别密切,应邀参加了会议的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出席人数共35人。会议集中讨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农药及抗菌  相似文献   

18.
利用时间分辨Fourier红外发射光谱仪,对高振动激发的CO(v)向H2O的传能反应进行了研究。传能给体分子CO(v)由193nm激光光解CHBr3和O2后的次级化学反应产生。CO(v→v-1)的红外发射由TR FTIR跟踪检测。实验中没有观察到H2O的振动激发。利用光谱拟合方法,得到每一延时CO(v=1-8)的振动布居,进而求出CO各个振动激发态的相对布居随时间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9.
翁维正 《科学通报》2000,45(16):1732-1737
采用原位时间分辨红外光谱(in situ TR-FTIR)技术,在500~600℃、时间分辨率优于0.3s的条件下,对CH4/O2/He(2/1/45,摩尔比)混合气在不同预处理后的Rh/SiO2,Ru/γ-Al2O3和Ru/SiO2上的反应及其与催化剂上吸附CO物种的作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还原态和工作态Rh/SiO2上,CO是POM反应的初级产物。由甲烷直接脱氢生成表面吸附氢  相似文献   

20.
张纯喜  潘洁  李良璧  匡廷云 《科学通报》1999,44(19):2024-2030
目前在放氧中心的结构和放氧机理方面均存在许多重要问题待解决。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放氧中心结构和放氧机理新模型,在新结构模型中,2个H2O分子不对称地结合于“C”形结构开口端2个低价的Mn^Ⅱ1和Mn^Ⅲ4上,并保持较大距离;2个组氨酸的咪唑环通过N原子与2个高价的Mn^Ⅳ2,Mn^Ⅳ3结合;Cl结合于Mn^Ⅲ4,并与Ca相连;Ca通过O桥和COO-相连使2个Mn202单元保持特定空间构型。整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