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运用“滑稽模仿”的手法和骑士小说的叙事文体构建故事、塑造形象。堂吉诃德作为一个荒唐可笑的骑士,自然是人们嘲讽的对象。然而,作品巧妙的表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真正嘲讽意蕴并非堂吉诃德,存在着多重讽刺视角,正是在这多重讽刺视角的变换中,构建着塞万提斯式的“人文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2.
鲁迅杂文讽刺语言"笑"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的杂文中,他以“笑”作为手段同旧传统、旧文化英勇作战,不论是轻松的讪笑,善意的嘲讽,还是愤激的喜笑怒骂,抑或是文白相间不大协调的语言风格,均能恰切巧妙地刺痛敌人的心脏,表现了作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憎恨感情及高超的讽刺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3.
凡是把智慧应用于揭露某些愚蠢或邪恶的事物,并加以批评之处,就存在着讽刺,不管它是口头的还是文字的;是训诫还是政治辩论;是诗歌还是戏剧;是杂文还是小说。在讽刺文学里,嘲讽是它的武器。  相似文献   

4.
<围城>深刻地挖掘了根植于人性深处的两面性和劣根性,并对此作了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批判.本文结合<围城>对人物特征的刻画,从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分析了人性的矛盾,又由于小说中出现的情理上的牵强和逻辑上的含糊,使其走进了"文学的围城".  相似文献   

5.
《苍蝇》是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作品通过“苍蝇”意象的运用对人的感情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苍蝇”的意象映衬深刻的个人、社会悲剧,代表了那些命运被愚弄、被暴力禁锢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讽刺诗是世界性的诗歌体裁,中西方讽刺诗都有嘲世、嘲人和嘲己三大讽刺模式,也有教化和娱乐两大功能。中西方文化生态的差异。造成了同样一种文体在讽刺风格和讽刺功能上的不同。中国讽刺诗具有直面社会的写实风格和谐隐怨刺而又节制宽容的风格;西方讽刺诗大多采用直笔方式,鲜明辛辣,嘲人的较多。中国讽刺诗人做人的保守和讽刺的中庸决定了讽刺诗文体形态的稳定,西方讽刺诗由于讽刺诗人的激进造成了文体形态的多变。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以内囿于家庭婚姻关系中的母亲形象为切入点,以嘲讽与悲悯共生的叙述立场表现了女性在母性与其个体利益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从而揭示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生态中的女性的存在状态.这种对母爱的独特认知和解构来源于张爱玲特殊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日内瓦     
沈默了多時的蕭翁,最近又用他那辛辣的筆調,寫成讽刺劇日内瓦。這是把國際聯盟会的辦公廳作為背景,用  相似文献   

9.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张爱玲洋场才女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原名张瑛,祖父张佩伦与李鸿章的女公子缔姻,父亲为纨绔子弟,母亲是西洋化的南京黄军门的小姐,他们因感情不和而离异,所以张爱玲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从小就读懂了什么是孤独与凄凉。因此她的作品,无论题材怎样变化,生活怎样变化,主题永远是荒凉,一种深入骨髓的乱世的"荒凉",她的作品再是风花雪月,也不会去称颂爱情,而是充满了对爱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0.
试析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70年代后半叶到80年代,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不少识者已有看法,归纳这些看法可以得出台湾的“张爱玲热现象”的如下几种解释:一是夏志清的力推;二是与政治环境有关;三是唐文标、水晶、朱西宁、胡兰成等人,加入了建构“张爱玲现象”的行列里.但是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张爱玲的“台湾热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共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大致相同的文学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张爱玲在台湾形成的影响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如果用后现代理论来解释就是怀旧,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回顾和挖掘.  相似文献   

11.
狂言是日本传统的民间喜剧。在历来的观点中,狂言是极具讽刺性和批判性的。它对统治阶级进行辛辣的讽刺,对束缚人民思想的鬼神予以嘲弄,并且针砭世俗人情中的不良现象等等。但是在这些讽刺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批判的宽容性,注意到它散发出的“暖”色调。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统治阶级批判的宽容性、对鬼神的人性化以及庶民生活中洋溢出的温情色彩来探讨狂言的“暖”色调。  相似文献   

12.
王符《潜夫论》散文之"潜",即为一种含蓄、冷峻的散文风格。具体表现为其冷静理性的陈述句群、张弛有度的论述节奏、辛辣冷峻的嘲讽式叙写、"曲终奏雅"的结尾模式。王符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既是其自身遭遇及个性使然,又是其接受儒家诗教温柔敦厚文学观念熏陶的结果,同时也是东汉中后期士人心态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3.
莫里哀虽然与同时代的许多古典主义作家一样拥护王权,却没有在“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宫廷里唱出粉饰太平的盛世之音,而遵循着针砭时弊、嘲讽社会恶习陋性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采用了喜剧这一艺术样式。并且为实现喜剧反映现实、干预生活的战斗功用,他找到了特殊而有效的武器——讽刺,讽刺成为其喜剧创作的中心原则和主导表现手法。这一点早已被许多专家学者所论及。  相似文献   

14.
《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一套散曲,这套散曲以一个乡民的心思和口吻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憎恶和极度鄙弃。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表现了尖锐的针对性和独特的深刻性。怎样理解它的主题,如何具体分辨历来的争议,本文逐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对张爱玲作品作"现代性"的研究,为张爱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以这种理念对《十八春》作新的解读,《十八春》就不仅仅是普通的民间故事,而是一个特定意义的"新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的建构过程中,张爱玲特有的叙述方式与风格,以及她对"老中国"现代性"的独特认识和把握光彩毕现.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的民族承传性,主要来自明清世情小说、晚清谴责讽刺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作品。表现在凸现世态人情、注重写实传统、结构随意散漫、采取全知视角、运用含蓄笔法、追求通俗易懂等方面。其小说的艺术优长和缺失,包括狭窄的婚恋题材、平实琐碎的生活细节、松散随意的结构、说书人的叙述角度、微妙的隐喻和暗示以及通俗小说趣味,都源于她对上述中国旧小说传统的继承。旧小说成就了张爱玲小说的风格,也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了其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7.
《离婚》是鲁迅创作的现代题材小说。小说从封建势力的威压和人物自身的局限两方面剖析了造成主人公爱姑悲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从深层次表现其精神实质 ,勾画出人物的灵魂 ;运用高超的讽刺技巧 ,对压迫者进行无情的嘲讽 ,对被压迫者灵魂的劣根性给予尖锐的批判 ,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8.
浅论《高祖还乡》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一套散曲,这套散曲以一个乡民的心思和口吻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无比憎恶和极度鄙弃。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历代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表现了尖锐的针对性和独特的深刻性。怎样理解它的主题,如何具体分辨历来的争议,本逐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与四大"谴责小说"同为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但从二者的讽刺视角来看,前者主要针对儒林科场进行尖锐的讽刺,后者则更多对官场丑行作了有力批判,这种巨大的差异源于清代中后期社会政治、文化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孔见  景迅 《泰山学院学报》2013,35(4):115-121
仿句是依据原句或原词组的结构,更换其中关键性词语,仿造出新的句子或词组,以表幽默、讽刺、哲理等辞趣.仿句可以认为是仿词的扩展,因而内容也比仿词丰富.在鲁迅作品中,仿句虽然不像仿词那样普遍,但同其他作家相比,仿句却是鲁迅特有的修辞方式,它是鲁迅“峥嵘辛辣”(茅盾语)风格在语言上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