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诗>分四家,有汉以来,几成定论.然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的出土,使我们对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做进一步研究.本文考证了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并和<毛诗>及三家诗进行了比照.我们发现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系统和<毛诗>及三家诗存在着许多异文,绝不是<毛诗>或三家诗之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四家诗之外而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另一<诗经>系统.从而显示了先秦至汉代诗学流派的丰富性和<诗经>传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大家知道,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以下简称<书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与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分析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席勒将其造成的分裂归之于人心腐化,因而到主观世界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陷入不可理喻的困惑之中.而马克思受其启发,把目光指向现实的客观基础,从而找到治疗社会的方剂.下面我就试图将两本书中的有关美学思想进行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3.
二千年来,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纷纷无定解.特别是<伐檀>一篇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此诗的解释大多偏离了其真正的主题,而此诗的基本主题是劳动者歌谣,它是一首赞美心中情人的爱情诗.并不是如汉代治经者及后代学者所说的怨刺诗,也没有什么的社会批判倾向,仍然是<诗经>基本主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奴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目光远大,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而王国维正是由此人手,进入<红楼梦>所开创的灵魂的维度,尤其是进入对于"第三种悲剧"即"悲剧之悲剧"的揭示,从而开创了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经由人与灵魂的维度进入悲剧之后,他却转而寻求"解脱",结果为自己的美学思考留下了深刻的遗憾.  相似文献   

5.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简·爱>中的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留给读者许多的悬念和神秘,根据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解读罗切斯特,人们自然会将他与伊甸园中的亚当、蛇、甚至魔鬼撒旦等形象联系起来,这正是<圣经>对作者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必然结果.罗切斯特的命运真正阐释了"犯罪--受罚--忏悔--救赎"的<圣经>模式.  相似文献   

7.
《夸父逐日》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依据中外人类新成果之一--美洲印第安入主要来自亚洲和中国,暗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神话进行史的研究尝试,对前人和袁珂先生关于<夸父逐日>的传说解释提出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论《水浒》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一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它提倡的理想人格是"义"和"侠",以义气和勇气为上,崇义尚勇,提倡乐观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患、以刚为美.它主张人们应具有社会责任感,以铲尽人间的不平为己任.<水浒>的这种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显然与传统背道而驰,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指出作家--作品--读者这一特殊主体间性关系体,使作者和读者相互之间体现为超越性的关系,而不是对象化的原始冲突关系,突破了<存在与虚无>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原始冲突处境,揭示了阅读(审美)对于人与人的共同生存具有超越性和现实性意义及其对未来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房瑞丽 《开封大学学报》2003,17(4):29-32,39
<诗经>中的<郑风@风雨>、<王风@君子于役>、<郑风@溱洧>、<唐风@葛生>、<郑风@女曰鸡鸣>、<秦风@蒹葭>六首爱情诗,表达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揭示了传统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积淀.它们侧重于探测人物内心世界的角度,在表现人类至情方面具有开山之功.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进,即人类思维在古代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原始粗暴的和谐统一,人性归属于物性,人的主体性被淹没;近代哲学认识论的思维方式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又过分地强调主客两分,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僵硬化、对立化;现当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危机使哲学家们寻求一种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由此去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认为和谐思维方式具有其逻辑发展必然性。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以超越主客意识的和谐思维方式指引对人和世界关系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古代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认真剖析其蕴涵的合理的生态价值,对缓解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危机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道德教育思想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它对民众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观念的模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先贤以及他们在元典文本中关于人性的争论始成儒家道德教育的逻辑原点,后世儒家在义利之辨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儒家道德教育内圣外王的价值归依。这对现代高校德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任何的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文社会科学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最初人们盲目崇拜神学,后来相信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给人类带来的诸多实惠。随着认识境界的提升,人类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倡导有序的文化观念,是社会和谐与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现代制造业领域诞生的动态联盟的成功运作,已经超出了其作为一种生产模式或管理手段的本质内涵,而抽象为一种崭新的管理理念或思维范式,越来越深刻地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不但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而且意味着人类对传统生存方式的超越和生存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严谨的儒家家庭伦理因其封建专制性而遭到新文化的抨击。在这种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以个体本位和个性意识为基础,站在女性立场上观照儒家家庭伦理文化。她们通过大量家庭矛盾的揭示和女性悲剧的描写,对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弊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价值批判,为女性摆脱旧家庭的禁锢从而获得“人”的自主意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观,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深度与广度已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肾张,突出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共同难题。为了寻找一个能拯救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的“诺亚方舟”,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的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能减少原生资源消耗和增加再生资源补充的有效手段、全力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人类社会安全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宏观理念,绿色设计不仅应作用于某种产品的某个生产环节或技术层面,还应作用于产品从开发设计到废弃回收的整个生命周期;不仅局限在某些产品、行业、地区和时段,还应包括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所有的创造活动并成为人们永久性的思想共识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0.
自然山水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家园,更是心灵的栖居地和精神家园。旅游文学通过自然山水的描绘负载着儒家的"君子比德"精神、进取精神、忧患精神,这些积极入世精神是中国世世代代人们灵魂的核心。儒家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引导、鼓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全部的生命力量与热情,去直面人生,参与现实,不懈求索,直到心灵世界的诗意栖居。旅游文学应充分展现出儒家对个人在社会群体、民族国家中作出的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