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茶树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  相似文献   

2.
茶柿间作系统中茶树根际微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湖北省贺胜桥茶场的茶柿间作系统和纯茶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酚、可溶性糖及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系统相比,间作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的氨基酸量增加了2倍,酚下降了45.45%,酚氨浓度比下降了81.82%,改善了茶叶品质;根系分泌有机酸的能力减弱,防止了土壤的进一步酸化;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因此,茶柿间作系统从根际微环境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理想的复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板栗-银杏-茶(CGT)、板栗-茶(CT)、纯茶(T)种植模式下的茶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茶树光合特性、茶芽性状及茶叶化学成分,分析了影响茶芽性状和化学成分的主要光合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与T模式相比,GCT、CT模式内茶树净光合速率、茶芽长、茶芽密度、百芽质量及产量均有所下降,但茶叶水浸出物、咖啡因、氨基酸含量增加,仅茶多酚含量降低,可见茶园间种银杏或板栗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光合因子中对茶芽性状及茶叶化学成分影响最大的是蒸腾速率,其次是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最小的是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4.
本项目研究了茶鲜叶不同含水量、叶绿素、咖啡碱、茶多酚等生化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对名优茶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杀青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茶叶品质及成茶香气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鲜叶摊放与组合杀青、组合干燥提香等制茶技术进行了全程机械化的集成配套,并形成了新的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名优茶机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后,新工艺技术大幅提高了名优绿茶品质,特别是在保持茶叶的翠绿色、提高香气、降低苦涩等方面效果显著,每公斤干茶可增加附加值25-30%。  相似文献   

5.
在茶园设置塑料大棚双层覆膜、3层覆膜、3层膜并电热线加温等3个处理,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比较了茶园小气候、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内含成分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覆盖明显提高了茶园日平均气温、地温和相对湿度,虽光照降低,但晴天茶树净光合速率是对照的2.46~2.84倍; 茶叶新梢长度、百芽质量和芽密度均显著增加,1芽1叶茶芽采摘期比对照提前10~21 d; 3种处理茶鲜叶产量分别提高80%、96%、176%。生化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均有显著差异,双层覆膜处理的茶叶酚氨比达到高档绿茶标准。  相似文献   

6.
以种植在四川茶区的乌牛早等4个特早生茶树品种为材料,观测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遭受1级霜冻危害的芽叶与正常芽叶的长度、质量,测定芽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进行茶样的感官品质审评.研究比较了早春霜冻对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生长量、芽叶生化成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正常茶样,受冻茶样的芽长、芽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降幅分别为1.72%~7.76%、4.29%~10.26%、3.82%~20.06%、1.99%~8.31%;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总量的降幅分别为3.42%~8.17%、9.06%~21.78%.霜冻胁迫对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组分总量和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显著性影响.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各品种受冻芽叶所制茶样的品质均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早春1级霜冻对名山特早芽213、福选9号的芽叶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川茶3号和乌牛早品种.  相似文献   

7.
探索茶叶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电子鼻技术对3个品质等级的信阳毛尖茶的挥发性气味进行了分析.对电子鼻检测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线形判别分析结果显示3个品质的茶叶能被很好地区分,各个类的集中性也较强.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传感器信号和信阳毛尖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对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预测值和测试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4和0.9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08、0.11和0.8,平均误差分别为0.9%、2.8%和1.5%.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可以用于茶叶理化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8.
对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山茶区两个茶产地的海拔高度和茶叶品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茶叶的感官品质包括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总分和控制茶叶品质的理化指标包括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的关系,通过茶叶理化指标及对茶叶品质有较大影响的土壤质地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进一步说明了不同海拔高度所产出的茶叶的感官品质,从数据上佐证了"高山出好茶"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艺对茶叶硒组成及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对茶叶硒组成及茶叶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2h,总硒、水溶性硒质量分数达最高,分别为237.87μg/kg,68.15μg/kg,比茶鲜叶提高了67.6%,86.5%;摊放8h,有机硒质量分数最高达169.9μg/kg,比茶鲜叶高出46.0%;摊放10h,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比茶鲜叶提高了13.0%,23.7%,2.9%,茶多酚质量分数显著降低3.5%;汽热杀青3种硒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微波杀青24.5%,10.1%,10.7%,分别为237.25μg/kg,163.7μg/kg,46.69μg/kg,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微波杀青;揉捻处理2茶样中水溶性硒质量分数达44.43μg/kg,比处理1高12.5%,总硒、有机硒质量分数略有下降,茶多酚、可溶性糖质量分数显著高出3.6%,3.4%;理条处理3茶样中总硒、有机硒、水溶性硒、茶多酚、可溶性糖分别比处理1高出6.6%,0.8%,11.6%,3.3%,9.1%;微波干燥茶样中3种硒质量分数分别为160.43μg/kg,118.88μg/kg,31.12μg/kg,比热风干燥高了70.9%,42.9%,89.4%,茶多酚、咖啡碱保留较多.  相似文献   

10.
湿地松与茶树间作生态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本文对14~15年生湿地松与茶树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研究表明:间作茶园光强减弱45.2~38.6%,气温低1~3 ℃,昼夜温差小,空气湿度夏季有明显提高;土壤养分含量,0~20cm土层内有降低趋势,20~60cm稍有提高;茶树叶片的净光合效率提高4%左右,蒸腾强度降低20.3~21.7%;叶片上表皮、栅状组织和全叶均较薄,叶质柔嫩,茶叶产量平均提高 8%左右;茶叶中的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较高,酚、氨比值低,绿茶品质较好;林木蓄积量为3.3m~3/亩,综合经济效益可提高30%左右。  相似文献   

11.
豫南大别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主要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豫南大别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为:水浸出物44.52%~46.99%(质量分数,以下同),茶多酚25.49%~30.03%,儿茶素208.49~234.18mg·g-1,氨基酸3.86%~4.81%,可溶性糖4.61%~5.22%,叶绿素1.26~1.98mg·g-1,咖啡碱3.11%~3.72%。综合分析,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茶叶品质逐渐提升,海拔700m处的茶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2.
对西南五省的8种主栽经济型茶树的儿茶索进行了HPLC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之间儿茶素成分差别较大,同时对各品种的咖啡碱含量进行了分析,为寻找高儿茶素、低咖啡碱含量的茶树品种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鸟王茶产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贵州省鸟王茶产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野生茶园土壤有效态锌、铜、锰、铁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人工茶园.表层(0~20cm)与其下层(20~40cm)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在0.01水平下差异性达到极显著.土壤pH与土壤有效态锌、铜、铁呈负相关性,表明土壤pH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  相似文献   

14.
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室温下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P A/ Si O2)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原理.红外光谱表明, P A/ Si O2 中 P A 分子的酰胺基- O‖ C- N H- 是通过氢键吸附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而酰胺基对咖啡因分子没有吸附作用. P A/ Si O2 中 Si O2 表面羟基 O H 是吸附咖啡因及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由于氢键的作用,茶多酚和咖啡因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吸附. P A/ Si O2 对氨基酸类物质不起吸附作用,因而容易将其分离.  相似文献   

15.
通过桉树二代萌芽林补植降香黄檀后林地N,P养分、酶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关系,分析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1)桉树纯林林间和根区土壤N含量与混交林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纯林桉树根区比混交林的N含量高87.7%,而P含量差异不明显;2)桉树纯林林间土壤脲酶活性是混交林的2.2倍,酸性磷酸酶活性以混交林为高.在根区土中,磷酸酶活性与脲酶的变化趋势相同,即混交林桉树根区显著低于桉树纯林桉树根区、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3)桉树纯林根区土壤总酚和复合酚含量均比混交林桉树和降香黄檀根区高,林间土水溶酚含量低于混交林.降香黄檀根区土壤的水溶酚含量极显著高于两个林分的桉树根区,差异幅度达到32.40%,43.86%;4)两个林分桉树根区土N/P无显著差异,但纯林林间土比混交林高238.8%;土壤N/P与P含量存在极显著关系,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而与酚类含量关系不显著;水溶酚与复合酚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沙培方法,通过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锌(0.0,1.0,2.0,3.0,4.0,5.0 mg?L-1),研究锌对茶叶锌积累及主要化学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锌(2.0,3.0,4.0 mg?L-1)可提高茶叶中锌含量以及可溶性糖、氨基酸、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和咖啡碱含量,且锌处理的最佳质量浓度为3.0 mg?L-1.结果进一步表明添加适量的锌可提高茶叶的化学品质.  相似文献   

17.
对苏北地区3种杨农复合经营模式(宽窄行模式即K模式、片林模式即P模式和网格模式即W模式)的100 cm土体8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式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储量的剖面分布均表现出在表层相对较高,都有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且耕作层以下迅速降低。3种模式深度10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64~1527 g/kg, 全氮含量变化范围0.30~2.09 g/kg;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及C/N呈极显著相关关系;100 cm深土壤有机碳储量在3种模式中分别达(71.19±0.72)、(40.67±058)和(42.64±0.56)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