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单作茶园与间作茶园茶树的光合效能与蒸腾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绿色植物来说,光合能力强弱是产量高低重要标志,茶树亦不例外。本文经计算到夏季间作茶园茶树光合能力比单作茶园提高4.6%,因而间作茶园产理也高于单作茶园,茶树的蒸腾量直接影响茶叶品质,蒸腾量大,茶树含量少,叶片易老化,茶的品质较差,反之,茶树含水率高,叶片持嫩性强,茶的品质较高,本文计算得南林大学习林场夏季单作茶园茶树日蒸腾量比间作茶园高23.54%,这是间作茶园品质好于单作茶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单作茶园与间作茶园茶树的光合效能和蒸腾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对绿色植物来说,光合能力强弱是产量高低重要标志,茶树亦不例外。本文经计算得到夏季间作茶园茶树光合能力比单作茶园提高4.6%,因而间作茶园产量也高于单作茶园。茶树的蒸腾量直接影响茶叶品质,蒸腾量大,茶树含水量少,叶片易老化,茶的品质较差;反之,茶树含水率高,叶片持嫩性强,茶的品质较高,本文计算得南林大实习林场夏季单作茶园茶树日蒸腾量比间作茶园高23.54%,这是间作茶园品质好于单作茶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茶树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茶园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提高土壤养分状况.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也较纯茶园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  相似文献   

4.
茶园土壤镁含量对茶树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镁是茶树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作为叶绿素的组分和辅助酶的活动,参与茶树的代谢,对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茶园土壤中镁以矿物态、非交换态、交换态和水溶态存在,能够被茶树吸收的有效镁是交换态和水溶态镁.茶园土壤有效镁含量因为土壤母质、施肥、pH等不同而差别很大.湖南茶园土壤的有效镁含量平均值为0~15cm土层,38.4mg/kg;15~30cm土层,36.1mg/kg;30~45cm土层,32.0mg/kg.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及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苏州洞庭东、西山地区代表性的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分别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对其土壤和茶叶主要营养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茶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矿物质含量,改善表层(0~25cm)土壤营养状况,以枇杷-茶和杨梅-茶间作模式作用效果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状况受土壤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和土壤酸碱性3个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果茶间作茶园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洞庭西山杨梅-茶间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最好,依次为西山纯茶园、东山杨梅-茶间作茶园、东山纯茶园、东山枇杷-茶间作茶园。茶鲜叶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产区及不同果茶间作模式对茶鲜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不同,在东山茶区,果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略大于纯茶园,但儿茶素含量均略小于纯茶园,咖啡碱含量则显著小于纯茶园,而在西山茶区,除游离氨基酸外,杨梅-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低于纯茶园。根据土壤性状和养分与茶叶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中铁和锌呈现显著负相关,茶多酚含量与碱性氮、有机质和锌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含量与电导率、全氮量、有效磷、碱性氮、钙、铁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进行果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具有重要作用,结果为不同洞庭碧螺春茶产区改良土壤,从而提升茶叶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粮间作和谐共生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茶园间作玉米技术问题的提出 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茶叶品质就好,而生态环境条件与茶树生长发育有关的主要有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地形、海拔和纬度几大因素,其中温度、水分、光照因子受气候的变化影响较大,特别是茶中件在夏秋生长季节,由于温度过高,光照太强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我国南方大部分茶区四季分明,一般是春茶品质最好,秋茶次之,夏茶最差,主要是茶树在夏秋生长季节时温度过高,光照太强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茶树在夏秋生长季节中,对茶树进行适度的遮荫,降低茶园的温度和光照强度,优化茶园的生态环境,使茶树体内氮代谢加强,芽叶嫩绿、叶片肥大、持嫩性好、茶叶滋味鲜醇、提高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7.
低产茶园改造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产茶园是指茶树生长时间长。茶树机能衰退的老茶园,以及种植年限虽然不长,但因各种原因致使茶树衰退的茶园。通常表现为茶叶产量低,品质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又称为三低茶园。这类茶园在我县分布广,面积大,是导致我县茶叶单产低,效益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改造,以改变茶园面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山东省生态绿茶产地的小气候特征,选取山东省日照市某茶厂所属的生态茶园与普通茶园,对其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茶园相比,生态茶园在夏季、秋季的太阳辐射强度分别降低124.19,58.60W/m^2;地表温度分别降低2.78,2.40℃;气温降低1.3,1.0℃;1.5m高处的空气相对湿度在四个季节比普通茶园分别高出1.86,6.44,7.71,5.70个百分点;风速分别降低0.39,0.27,0.20,0.12m/s。由此表明:生态茶园系统具有缓温降热、提高空气湿度、降低风速等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小气候条件,从根本上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的生态高产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茶园施沼液肥后对土壤及茶产品中锌硒镁变化的影响,以黄壤为供试土壤,福鼎大白为供试品种,进行对比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方法、次数和剂量对土壤和茶叶锌硒镁的改变。试验设不施沼液肥、根灌沼液肥和沟施沼液肥3种处理,每个施肥方法下设亩施500kg、1000kg、l500kg和2000kg4种剂量处理。不同施肥方法、次数弄口剂量对土壤和茶叶中锌硒镁均有影响。茶园根灌500kg/667m。沼液肥3次后,土壤中锌含量增加153.28%、硒含量降低一47.04%、镁含量增加119.48%。茶园中根灌1000kg/667m2沼液肥3次后,茶叶中锌含量降低7.22%、硒含量增加25%、镁含量降低4.64%。茶园根灌沼液肥有利于茶树对硒元素的大量吸收,以每年根灌500~1000kg/667m2沼液肥3次最佳。  相似文献   

10.
在茶园设置塑料大棚双层覆膜、3层覆膜、3层膜并电热线加温等3个处理,以露地栽培为对照,比较了茶园小气候、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内含成分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层次覆盖明显提高了茶园日平均气温、地温和相对湿度,虽光照降低,但晴天茶树净光合速率是对照的2.46~2.84倍; 茶叶新梢长度、百芽质量和芽密度均显著增加,1芽1叶茶芽采摘期比对照提前10~21 d; 3种处理茶鲜叶产量分别提高80%、96%、176%。生化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均有显著差异,双层覆膜处理的茶叶酚氨比达到高档绿茶标准。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套种模式生态茶园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其差异,分别在西双版纳勐海县选取人工套种的沉香-茶树、樟树-茶树、千斤拔-茶树以及纯茶园样地,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分别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同一样地不同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差异较大.在雾凉季,各样地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较低,以樟树-茶园模式为最小,而干热季总体上数值较大.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则呈现千斤拔-茶树模式最大,樟树-茶树模式为最小.干热季光合有效辐射最强,在纯茶园日总量可达38.57mol·m-2·d-1;但雾凉季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弱,在遮蔽较小的千斤拔-茶树模式日总量仅为23.03mol·m-2·d-1.不同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与纯茶园的比值具有较大差异.干热季,樟树-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仅为纯茶园的65.9%,雨季为76.0%,雾凉季为87.2%.而千斤拔-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则分别为纯茶园的90.2%,91.2% 和99.9%.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射的比值均是干热季<雨季<雾凉季.

  相似文献   

12.
闽北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表层(0~20 cm)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深层(20~40 cm)土壤的含量(P<0.05);而阔叶林表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游离氨基酸各组分均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阔叶林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但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显著低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针阔叶混交林表层土 壤中酪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其余组分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针叶林中除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中对应组分的含量.3种人工林中无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含量为最高,碱性和酸性氨基酸含量次之,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草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而赖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则以针叶林为最高,针阔叶混交林次之,阔叶林最低;阔叶林表层土壤中络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高.深层土壤中各组分氨基酸除赖氨酸之外均以针叶林中含量最低,针阔叶混交林次之,而阔叶林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套种模式生态茶园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其差异,分别在西双版纳勐海县选取人工套种的沉香-茶树、樟树-茶树、千斤拔-茶树以及纯茶园样地,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分别同步测定光合有效辐射,结果表明同一样地不同季节的光合有效辐射量差异较大.在雾凉季,各样地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较低,以樟树-茶园模式为最小,而干热季总体上数值较大.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则呈现千斤拔-茶树模式最大,樟树-茶树模式为最小.干热季光合有效辐射最强,在纯茶园日总量可达38.57 mol·m-2·d-1;但雾凉季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最弱,在遮蔽较小的千斤拔-茶树模式日总量仅为23.03 mol·m-2·d-1.不同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与纯茶园的比值具有较大差异.干热季,樟树-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仅为纯茶园的65.9 %,雨季为76.0 %,雾凉季为87.2 %.而千斤拔-茶树模式的光合有效辐射在干热季、雨季和雾凉季则分别为纯茶园的90.2 %,91.2 % 和99.9 %.各套种模式光合有效辐射的比值均是干热季<雨季<雾凉季.  相似文献   

14.
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造林保存率及幼林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对林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幼林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两种树种(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3种治理模式(顶果木纯林、降香黄檀纯林、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的造林试验,研究不同石漠化治理模式下林分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幼林生长表现及适应机制。【结果】不同树种和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存在一定的差异:纯林中,降香黄檀的平均成活率较高(93%~96%),顶果木的较低(81%~87%);混交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不同治理模式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顶果木纯林的年平均胸径和年平均树高生长量(1.73cm和1.87m)显著高于降香黄檀纯林(1.26cm和1.33m);混交林中,顶果木的年平均胸径和年平均树高生长量分别是1.81cm和2.07m,高于纯林;降香黄檀的年平均胸径和年平均树高生长量相应为1.15cm和1.39m,胸径稍低于纯林,而树高稍高于纯林。【结论】顶果木和降香黄檀均能适应石漠化生境,顶果木的生长表现优于降香黄檀,混交可以提高林分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量。  相似文献   

15.
茶柿间作系统中茶树根际微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湖北省贺胜桥茶场的茶柿间作系统和纯茶园系统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酚、可溶性糖及有机酸进行了分析,同时测定了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纯茶园系统相比,间作系统中茶树根系分泌的氨基酸量增加了2倍,酚下降了45.45%,酚氨浓度比下降了81.82%,改善了茶叶品质;根系分泌有机酸的能力减弱,防止了土壤的进一步酸化;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了改善,更适宜于茶树的生长,因此,茶柿间作系统从根际微环境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个理想的复合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不同落叶林林下凋落物的分解与养分归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分解袋法研究胡桃楸、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下叶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归还速率。结果表明:在1个生长季内,3种林分叶凋落物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胡桃楸纯林、混交林、落叶松纯林。胡桃楸纯林叶凋落物归还氮的速率最快,落叶松纯林叶凋落物归还磷、钾的速率最快。二组成混交林后,混交林叶凋落物归还氮的速率较落叶松纯林明显提高,而归还磷、钾的速率较胡桃楸纯林明显提高。胡桃楸与落叶松混交后叶凋落物养分归还速率较其各自纯林的有所提高,可能是混交林增产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别从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叶片-凋落物养分重吸收的差异,土壤有效养分及其活化的差异等方面,探究黑龙江阿什河流域6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吸收与利用策略,明确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间以及不同树种间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养分分配格局的差异,从养分优化利用和养分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考虑,推断适宜的互补树种,为流域森林景观的恢复和人工林的经营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森林培育实验站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位置相近、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29年生红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黄檗、胡桃楸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使用碳氮分析仪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C含量,使用凯氏定氮仪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叶片和凋落物的P含量,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土壤的N含量、铵态氮($NH_{4}^{+}-N$)及硝态氮($NO_{3}^{-}-N$)含量,硫酸-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的P含量,HCl-H2SO4浸提法测定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各林分叶片-凋落物-土壤系统的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确定各凋落物营养的重吸收及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特征。【结果】①针叶林叶片P含量(1.55 g/kg)显著低于阔叶林叶片P含量(2.02 g/kg)(P<0.05, F=16.92,df=1)。针叶林土壤C、P含量(47.75、1.17 g/kg)显著低于阔叶林土壤C、P含量(76.35、1.47 g/kg)(P<0.05, FC 含量=75.15, FP 含量=9.91,df=1)。6种林分中,水曲柳林叶片的N含量(19.64 g/kg)(P<0.05, F=5.26,df=5)、凋落物C、N、P含量(P<0.05, FC 含量=2.34, FN 含量=1.60, FP 含量=6.74,df=5)和土壤的C、N、P含量(P<0.05, FC 含量=154.84, FN 含量=14.21, FP 含量=53.55,df=5)均相对较高。红皮云杉林叶片P含量(1.30 g/kg)(P<0.05, F=36.71,df=5),长白落叶松林凋落物C含量(P<0.05, F=2.34,df=5),红松林凋落物N含量(P<0.05, F=1.60,df=5)均相对较低。②针叶林叶片碳磷质量比(C/P)值(314.84)显著高于阔叶林叶片C/P值(251.03)(P<0.05, F=20.43,df=1),阔叶林土壤C/P值(53.20)显著高于针叶林土壤C/P值(40.71)(P<0.05, F=15. 38,df=1)。6种林分中,红皮云杉林叶片C/P值(359.24)较高(P<0.05, F=35.02,df=5),水曲柳林叶片碳氮质量比(C/N)值(24.15)相对较低(P<0.05, F=11.42,df=5)。胡桃楸林土壤C/N值(19.82)显著高于长白落叶松林土壤的C/N值(5.62)(P<0.05, F=12.40,df=5)。③针叶林元素重吸收率为N的(25.31%)>P的(14.41%)。阔叶林P重吸收率(29.84%)显著高于针叶林P重吸收率(14.41%)(P<0.05, F=7.30,df=1)。6种林分中,水曲柳N重吸收率(P<0.05, F=13.66,df=5)、黄檗P重吸收率(P<0.05, F=60.40,df=5)相对较高。④阔叶林土壤有效P含量及有效P比率(11.74 mg/kg、8.22×10 -3)显著小于针叶林(16.59 mg/kg、14.24×10 -3)(P<0.05, F有效P含量=7.32, F有效P比率=11.84,df=1)。6种林分中,红松林和胡桃楸林土壤对N的活化能力相对较强,红松林和长白落叶松林土壤有效P的供应能力及其活化能力相对较强。【结论】针叶林叶片P元素利用率高,元素重吸收率为N>P。阔叶林土壤C、P含量较高、有效P积累能力弱、有效P含量及比例均显著低于针叶林,但其P的重吸收率显著高于针叶林。从优化养分资源角度考虑,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混交,如红松与水曲柳、长白落叶松与水曲柳混交可以弥补针叶纯林养分分配与利用格局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区P.T.Pualu Sambu公司所属的种植园内对椰子-菠萝复合系统的地上、地下部分结构特征及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系统中,5年生椰子的叶片主要分布在离地面2 ̄9m的范围内,而菠萝叶片主要分布在离地面0 ̄80cm范围内;椰子的根系呈“喇叭型”分布,在表层土壤的分布范围小,深层土壤分布范围广,而菠萝根系主要分布在0 ̄30cm的表土中。复合系统的地上、地下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