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1,(9):76-77
微波湿度计是"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主载荷之一,工作频率包括183.31GHz和150GHz.其中183.31GHz是主频率,分为3个探测通道,工作在水汽吸收频段获取大气层不同高度的湿度分布;150GHz为辅助探测频率,双通道、双极化,用于修正主频率的数据并探测云中含水量和强降雨、卷云等. 微波湿度计采用双天线配置、多模式扫描方案,实现了我国短毫米波大气探测技术的瓶颈突破与频率爬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的探测频率;率先进行了星载微波辐射计的热真空试验,定标精度满足了定量化应用的需求;在国际上率先采用了150GHz频率的双极化设计,用准光学技术实现极化分离;检波器采用创新性设计,使系统线性度实现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31-32
长期以来,气象卫星火点探测的高灵敏度和低空间分辨率这一矛盾一直是影响卫星遥感火情探测信息精度提高和应用效应进一步发挥的瓶颈问题.由于火情监测主要使用的中红外通道对高温热源非常敏感,占像元面积不到千分之一的火点即可使所在像元被作为火点像元判识出(如几亩甚至更小的明火可在极轨气象卫星图像中被探测到).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7-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值天气预报(NWP)逐渐成为业务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在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星全球观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数据使用率是衡量极轨气象卫星定量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技术含量极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18-19
1 课题慨述 本课题将在现有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算法的基础上,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资料为主,同时结合国外先进卫星对地观测资料,重点开展:基于星座观测体系的静止气象卫星沙尘暴遥感监测技术研究;基于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沙尘暴定量遥感技术研究;卫星反演与地面观测的融合技术研究;沙尘暴遥感监测业务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国外新型遥感数据源的沙尘暴定量反演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际上利用紫外散射辐射从空间探测研究大气臭氧层已有近30年的历史。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研制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它是“风云三号”A星的重要探测仪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测量太阳和大气后向散射紫外光谱,反演臭氧总量的垂直分布,为环境监测、气候预报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6.
2005年1月13日,由路甬祥、徐匡迪等58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一、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二、我国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建成投产;三、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四、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五、"探测二号"发射成功,"双星探测"计划实现;六、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研制成功;七、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八、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九、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1,(2):34-41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1,(21):52-55
《人民日报》消息,10月14日 18时51分,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羲和"探日实现了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太空探测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而且"羲和号"卫星一出手就不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了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羲和"探日",中国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探测太阳有什么用?我国的太阳探测计划有哪些?"羲和号"卫星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就是孙家栋,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10.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几千年来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梦想已经变成中国科学探索的事实. 中国探月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期.探月工程一期的任务是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嫦娥一号任务组成.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8年11月12 日,发布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4):26-27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是慌测灾害性天气的主要手段,但目前静止轨道微波/毫米波探测器在国际上尚属空白。在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重点项目“地球同步轨道毫米波大气温度探测仪”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科学与应刖研究中心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为需求背景,开展系统设计与样机研制,进行成像试验验证和性能演示。  相似文献   

12.
张晔 《科学大观园》2020,(16):48-51
正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外星人是否到访、火星的气候、辐射等环境以及火星与地球关系等,真真假假的传闻始终是网络的热门话题之一。7月23日,中国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任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将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20,(2):18-21
正中国2020年探测火星计划已就绪,在这一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将有4个国家或组织的火星探测器升空。2019年被不少人称为"中国航天超级2019",而2020年,中国航天将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2019年12月下旬,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开了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今年是火星探测器的发射窗口,我国的火星探测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对局部地区开展巡视探测,这在世界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开发了可用于深空探测任务中的开环差分测速观测技术和设备,并首次应用于嫦娥-1绕月探测中。测轨观测验证的结果表明,差分观测可以很好地消除开环观测中上行站的系统频率漂移问题。该技术也可以用于太阳系中更遥远天体的探测,如在中俄联合火星探测中对YH-1探测器的差分单程测轨任务。  相似文献   

15.
<正>借助稀土元素的合金材料,可以制造出体积小、磁性密度高、有足够悬浮力的永磁体。8月9日,一列红头白身的空轨列车——“红轨”平稳驶出江西兴国县永丰站。它悬浮在蓝色轨道之下,一路向北至静调库。这条看似“镜像”翻转后的列车线路,正是世界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到目前为止,全球所有的悬挂式导向运输系统都采用胶轮进行承载和导向,“红轨”则完全采用稀土永磁材料实现悬浮和导向。这是“红轨”和现有磁浮交通系统最大的区别,其也在世界范围内丰富了导向运输系统谱系。  相似文献   

16.
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在白雪皑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号携月球样本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中国航天史上一次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人类太空探索中一段智慧与勇气兼备的华彩乐章. "嫦娥"一小步,代表中国航天一大步.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嫦娥五号接过嫦娥四号的探月"接力棒",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月面着陆、自动采样、月面起飞、月轨交会对接、再入返回等多重难关,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多个"首次",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21,(2):74-77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月壤样品成果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此次嫦娥五号探测任务实现了多个首次,其中多个首次还为载人登月技术发展积累了相关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比如首次上升器月而起飞、上升器与轨返组合体月球轨道首次对接.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刘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对接,包括之前的着陆起飞,后续的降落返回,都是基本勾勒载人登月的主要环节,也为后续的深空探测和载人登月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载人登月论证工作的推进和相关技术的积累,中国离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极轨气象卫星林火实时监测系统的原理、功能及其数据处理流程。其特点是在卫星过境的同时就可处理出森林火灾信息,解决了目前同类气象卫星林火监测系统不能实时监测的问题。该系统将火点判识的时序从模糊到确定分3步进行,并将数据接收、火点判断、火点定位、显示等的运行时序分配在3台计算机中同步运行。与原有的卫星遥感林火监测系统比较,该系统对森林火灾监测的时间可提早约30分钟。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27-28
全球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21世纪人类将更多地依靠海洋资源,因此人类需要更多的海洋资源信息为人类俞理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服务。目前,声纳是实现海洋远距离探测的于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3):18-18
高精度人卫激光测距仪(Sateilite Laser Ranging,SLR)以厘米和亚厘米的精度精确测量卫星与仪器基准点间距离的变化,资料主要用于:卫星精密定轨、测定地球重力场及地心位置变化、国际高精度地球参考架的维持、地球自转参数测定、板块运动等,对天文学、测地学、地球物理学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全球数十个国家研制的50余套SLR系统组成了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ILRS)的观测网,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测站仅有少数几个处在南半球,这对实现上述科学目标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