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陈敬容既深受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熏陶和“五四”新诗精神的洗礼,又深受西方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使她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将中国古代诗歌讲求意境统一与音节和谐的传统诗美,同西方象征派诗歌注重象征、暗示、意象迭加的艺术手法和哲理思辩自然地结合起来,其思想内容紧扣除旧布新的时代脉搏,成为“九叶诗派”主体倾向的真正代表诗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李金发象征派诗歌从宏观和微观上进行分析,指出李金发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批评了贬低象征派诗歌价值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意象派的情感表现观是建立在对浪漫主义表现说积极扬弃的基础上的。它否定了浪漫派视诗歌为诗人自我情感的载体的理论, 提出诗歌创作是诗人从情感抒发的心理需求出发, 对个人情感进行一系列组织驾驭, 使之转化为具有激发普遍化审美情感功能的审美启示物的动态过程; 而诗歌欣赏则是读者在观照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文本中获得某种审美情感的过程。这样, 意象派诗论就在承认情感价值的前提下, 将形式上升为诗歌的本体, 从而把理论立足点真正从道德转到艺术, 从庸俗社会学转到美学。本文试图对意象派的上述观点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和剖析, 并通过与浪漫派、象征派和唯美派的比较, 指出其理论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取法“象征派”,被认为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人物.戴望舒对“象征主义”的选择,不仅有个人创作技法上的借鉴以及诗歌发展史意义上对语言和形式的注重,更是他内在的心理诉求,与其精神上的危机相连.但留法的戴望舒却没有进一步展开象征主义诗歌创作,而是转向对西班牙语系现代主义诗歌的认同.“象征主义”之子“革命”和“西班牙”之于“现代”都有着“过时”的标签,戴望舒以双重的“过时”加身,是在无奈与坚持中彰显了现代中国问题的艰难和复杂,以及一个中国现代诗人可贵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从中外诗歌发展史上看,世纪之交会带来孕育诗歌大变革的机遇。20世纪的中国新体诗经历了“一波两折”,成就不小,问题很多。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诗歌界如能做好充分准备,可望在21世纪中叶迎来中国新诗的大变革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何晓坤是滇东诗人群中一个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诗歌创作到1996年左右,这是何晓坤诗歌创作的前期。此后何晓坤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停顿期。2010年秋冬,何晓坤恢复了自己中断多年的诗歌写作,并在短期内创作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一部中国现代诗歌史向人们揭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即新诗流派在吸收他民族诗歌丰富的艺术营养时,使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合流。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艾青等都曾经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地接触过西方象征派,而又离开了象征派,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这说明象征派的艺术技巧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互补长短的关系。而从美术走进诗坛、从象征派走向现实主义的艾青,恰恰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也正是艾青肩起了现实主义传统的大旗,成为这一诗派的领袖人物。也正是艾青,从创作实践上证明了闻一多先生关于新诗创作的理论主张:新诗“不但新于中国固有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20世纪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展望21世纪所面临的困惑,从历史老人足迹中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感"的概念,即"以感觉写感觉"。俄国象征派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与象征派诗歌不同,叶赛宁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其诗歌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表现了年轻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0.
遗传学在21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从遗传学在20世纪的发展与成就的基础上,指出了21世纪遗传学将在农业、医药和人类保健等方面的作用和建议 。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物理学三大成就及其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期,物理学上出现原子结构理论、相对论、量子力学三大成就,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正是由于这三大成就,决定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的英美文学世界充溢着现代主义,然而罗伯特.弗罗斯特仍以田园风光作为背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诗歌创作的主题,保持传统的诗歌创作形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弗罗斯特的两首名诗——《家葬》、《未选择之路》可探索其自传主题诗,发掘其诗歌创作的生活原型。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到现在,郑敏一直在探索死亡的神秘与本质。她不仅谴责死亡的暴力,歌颂死亡的崇高,还赋予死亡以人文主义的内涵,更将解构主义的理论融入诗歌,对死亡和生命进行辩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出现在英国的意象主义诗派从汉语古典诗词中吸取养分,在诗歌创作中提倡使用简洁的语言,创造意象,并在汉语古诗翻译中实践这种理论。意象主义诗派的实践和理论反过来也给汉语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20世纪一位独特的女诗人,她从未加入过任何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但她的诗歌创作却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中,孤独是不能绕开的话题,孤独似乎成为了她的某种标志,不仅贯穿在她的现实生活中,也渗透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世界建筑艺术ArchitectureArtinthe20thCentury¥//吴焕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北京100084)20世纪即将结束,在这个世纪,建筑思潮汹涌激荡,擅变迅速;建筑流派五花八门,多元并立;建筑艺术不断翻新,奇峰迭起。...  相似文献   

17.
丁鹏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27-28
作为"九叶"诗人之一的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在被错划为右派期间历经了人生的种种坎坷与磨难;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诗人重返诗坛,身兼诗人与评论家的双重身份的唐湜,其诗歌创作和诗论在新的时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本文试图通过诗人主体对诗歌理论的建构探寻诗人如何将苦难的人生转化为幻美的旅程,同时尝试性地解读历经现实磨难后心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系统介绍20世纪天文研究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爱因期坦的相对论,以及哈勃定律,大爆炸宇宙学模型等,回顾了20世纪天体物理的“四大发现”以及“四大疑难问题”,并对21世纪的天体物理学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王杨 《科技信息》2007,(7):44-44,32
意象派是20世纪初在英美兴起的诗歌创作流派。现代诗派则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于中国文坛的新诗流派。本文旨在从丰富的意象、自由诗体、朦胧晦涩、以及现代情绪等四个方面探讨两者流派特征的相似点及细微差别,以期能对这两个流派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89年在云南嵩明发现3只梅花鹿用,这是梅花鹿在云南的新记录。云南犀牛化石共12种;近两千年来云南还生活着苏门犀、印度犀及爪哇犀3种,约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消失。20世纪60~70年代,云南有赤颈鹤的分布,80年代消失。绝迹的原因主要是人的因素,大量遭猎杀;近2000年来,云南人口增加54倍,使这些动物失去了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