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固相焙烧法制备正极材料钴酸锂LiCoO 2 ,并采用异丙醇铝(AIP)对其进行表面包覆,通过XRD、SEM、EDS mapping和电池充放电测试研究了AIP包覆量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AIP包覆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提高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库仑效率和倍率性能.相比于未包覆的LiCoO 2 样品,包覆量为0.1%的LiCoO 2 样品,具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提升至176.8 mAh/g,库仑效率高达97.2%;在1.0C下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6.2%.  相似文献   

2.
采用控制结晶法制备富锂锰基固溶体正极材料Li1.17Mn0.53Ni0.2Co0.1O2,并采用AlF3对其进行包覆,通过XRD、SEM、TEM和电池充放电测试研究了AlF3包覆量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TEM观察表明,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10~20nm厚的AlF3包覆层.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AlF3包覆可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提高材料的放电比容量和库仑效率.当包覆量为1%时,样品具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05℃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由未包覆时的228mAh/g提升至274mAh/g,库仑效率高达86.7%;在0.5℃下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3%.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合成Li[Li0.2Mn0.54Ni0.13Co0.13]O2富锂正极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技术在Li[Li0.2Mn0.54Ni0.13Co0.13]O2颗粒表面沉积La F3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充放电测试、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测试系统研究了La F3包覆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合成的材料具有α-Na Fe O2层状结构且La F3颗粒均匀包覆在颗粒表面,表面修饰La F3后的样品表现出更高的比容量和更好的倍率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La F3表面修饰层有助于缓解电解液中HF对活性材料的腐蚀,降低电荷跃迁电阻(Rct),增强锂离子的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快离子导体Li_(0.5)La_(0.5)TiO_3(LLTO)包覆的LiFePO_4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溶剂热法制备锂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LLTO粉体对LiFePO_4进行包覆,包覆量为LiFePO_4质量分数的1%~4%.通过进行充放电测试、交流阻抗测试及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不同包覆量对电池的充放电比容量、循环性能及可逆性的影响。发现当LLTO含量为3 wt%,2 C、5 C时,充放电时相对于没有包覆LLTO的电池正极材料的比容量分别提高29.7%、31.6%,30次循环之后,容量损失率减小4.13%,循环伏安曲线上氧化还原峰之间的电位差仅为0.117 V,以3 wt%的LLTO包覆改性LiFePO_4显著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包覆型天然石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并研究了一种包覆一层氢氧化铁的天然石墨材料 ,它可作为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其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当所用电解质为 1m ol/L L i PF6 (EC与 DEC的体积比为 3:7)以 0 .2 5 5 m A.cm- 2充放电时 ,其可逆比容量可超过 35 0 m Ah.g- 1 ,并且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对这种材料进行了 X光衍射分析 (XRD) ,扫描电镜测量 (SEM) ,差重 -热重分析 (DTA- TGA)。从材料的结构、充放电特性和可逆性等方面 ,对锂在该包覆型碳材料中的嵌入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该材料的结构分析表明所包覆的氢氧化铁分布较为均匀 ,特别是在天然石墨的端面上包覆的氢氧化铁及其在第一次充放电期间与锂反应生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 (SEI)膜 ,能够固定石墨片 ,防止其发生滑移和剥落 ,从而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i1.2Mn0.54Ni0.13Co0.13O2,以Al2O3对材料进行表面包覆改性。经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所合成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恒流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研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表面包覆改性前后的材料均为α-NaFeO2层状构型;经过25次循环后,包覆Al2O3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240 mAh·g-1,容量保持率达95.1%;电荷迁移电阻减小150Ω,呈现更优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三元单晶正极材料LiNi0.5Mn0.3Co0.2O2(NMC532),并采用碳酸锆铵对其进行表面喷雾包覆,通过XRD、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仪、电池充放电、电化学阻抗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碳酸锆铵喷雾包覆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碳酸锆铵喷雾包覆可有效改善材料的高温循环性能,保持首圈库仑效率基本不变,但会牺牲材料的首圈放电比容量.相比于未喷雾包覆的三元单晶NMC532样品,喷雾包覆量为0.3%的NMC532样品,具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55℃0.3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85.2 m Ah/g,库仑效率88.2%;在1.0C下经8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5.5%.  相似文献   

8.
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并使用Zn O对其表面进行包覆改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化学阻抗图谱(EIS)、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分析技术对所得材料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包覆未改变基体结构并且适量的ZnO包覆可以提高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性能。当包覆量为1. 5%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升最为明显,室温0. 1C倍率和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3. 15,132. 66 m Ah/g,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6. 1%,90. 1%;在55℃高温1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6. 96 m Ah/g,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仍能达到77. 2%,而未包覆的LiNi_(0.5)Mn_(1.5)O_4在相同条件下容量保持率仅为42. 9%。  相似文献   

9.
对球型Ni(OH)2表面包覆处理后的表面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沉淀转化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镍,以化学沉积法在其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CoOOH,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恒流充放电技术、循环伏安测试进行组织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包覆不同质量分数CoOOH的球型氢氧化镍仍为β相结构,2.5%的包覆层形成了均匀的导电网络,使活性物质利用率显著提高;表面覆钴质量分数为2.5%时,氢氧化镍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3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仅降低15%;包覆质量分数为2.5%的CoOOH的氢氧化镍电极反应的可逆性和充电效率明显提高,并强化镍电极的析氧极化.  相似文献   

10.
LiNixMn2-xO4对锂离子电池材料LiCoO2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表面上修饰LiNixMn2-xO4来改善LiCoO2在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问题.对所得产物进行了XRD、SEM表征,并进行了充放电容量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通过XRD和SEM,发现LiNixMn2-xO4修饰没有改变材料的晶体结构.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由于包覆LiNixMn2-xO4可以减少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最大程度地减缓电极材料在电化学循环时结构遭到破坏,在修饰量较小(3 5%)时,该改性方法改善了LiCoO2电极的循环性能,69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没有衰减,且大大地提高了平台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三氧化二钕催化合成乙酸丙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氧化二钕为固体催化剂,实现了乙酸和丙醇的酯化反应,讨论了催化酯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在适宜条件下,酯产率可达84.7%。  相似文献   

12.
为了得到一种新型、廉价的钛基复合材料,通过钛与B2O3,稀土Nd之间的化学反应,经非自耗电弧熔炼工艺原位合成了TiB和Nd2O3增强的钛基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光学金相、电子探针和透射电镜分析了合成复合材料的物相、增强体的形态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为TiB和Nd2O3;生成的TiB晶须分布均匀;Nd2O3的形貌随添加Nd的含量的改变,从针状转变为球状和树枝状晶。增强体TiB、Nd2O3和钛基体界面干净,没有明显的反应生成物存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PbO—Bi2O3—B2O3玻璃中引入少量Cr2O3对玻璃的颜色及析晶性能的影响。在PbO—Bi2O3—B2O3玻璃的配合料引入0.01—2(wt%)的Cr2O3随着Cr2O3含量的变化,玻璃颜色从橙黄、橙红到深红变化,直至析晶、失透。当Cr2O3引入量在0.25~0.5(wt%)时,适当控制热处理条件,可得到含有粗大晶体的红色玻璃,EDS测试表明,析出矿物的化学组成为Al和K,其原子比为1:1。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微米球和纳米棒两种形貌的Mn2O3分别作催化剂,用XRD和TEM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对H2O2分解亚甲基蓝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分别以微米球和纳米棒两种形貌的Mn2O3作催化剂,H2O2分解亚甲基蓝的脱色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02 24 min1和0.007 24 min-1,Mn2O3纳米棒的催化性能优于Mn2O3微米球.在以Mn2O3纳米棒为催化剂的条件下,研究了亚甲基蓝的初始质量浓度、H2O2的质量分数以及催化剂的用量对亚甲基蓝脱色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BaO、ZrO2对Al2O3热稳定性及其负载型催化剂反应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初湿浸渍法分别制备了BaO—Al2O3、ZrO2-Al2O3复合载体及MnO2/BaO—Al2O3、MnOx/ZrO2-Al2O3系列催化剂,考察了BaO、ZrO2对Al2O2热稳定性的影响及催化剂对甲烷燃烧的活性.结果表明:加入BaO、ZrO2提高了Al2O3的热稳定性,MnOx/BaO—Al2O3、MnO2/ZrO2-Al2O3对甲烷燃烧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MnOx/Al2O3.  相似文献   

16.
用溶胶-凝胶法(Sol-Gel)结合超临界干燥技术(SCFD)制备Fe2O3/Al2O3二元超细复合材料,并用XRD,TEM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法,可制得红色、分散性好、粒径小于1μm的Fe2O3/Al2O3二元超细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ZnCr2O4陶瓷烧结反应机理的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元礼  薛赛凤 《贵州科学》1998,16(3):165-169
用TG,DTA及XRD等方法研究了ZnCr2O4-Cr2O3陶瓷传感材料,在常温-1000℃程序升温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及烧结产物的物相结构。  相似文献   

18.
以TiCl4、La2O3、Al片为原料,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La2O3/Al2O3/TiO2纳米复合粉体,采用DSC-TG、XRD、TEM技术对该纳米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TiO2粉体经La2O3掺杂和Al2O3复合后,其耐温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该复合粉体经900℃煅烧后,粒径在32nm左右,锐钛矿含量约为77.2%(mol%)  相似文献   

19.
Ce~(3+)和Tb~(3+)掺杂的BaO-La_2O_3-B_2O_3-SiO_2玻璃的发光性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传统熔体冷却技术制备Ce~(3+)和Tb~(3+)掺杂的BaO-La_2O~3-B_2O_3-SiO_2玻璃,并测试样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实验结果表明:由于Ce~(3+)在5d-4f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基础玻璃掺Ce~(3+)后吸收截止边明显红移;掺Ce~(3+)的BaO-La_2O_3-B_2O_3-SiO_2玻璃的荧光发射光谱为峰值位于410 nm附近的宽带,对应于Ce~(3+)的5d-4f跃迁;由于SiO~2比B_2O_3的光碱度大,玻璃的荧光发射波长,体现出随硼硅比的降低而略有红移;还原性气氛有利十提高玻璃中Ce~(3+)的含量,从而增强发光强度;对Ce~(3+)和Tb~(3+)共掺玻璃,Ce~(3+)和Tb~(3+)在波长200-311 nm间有激发带重叠,因存在竞争吸收,导致以此区间波长激发时Tb~(3+)的发光有所减弱;Ce~(3+)和Tb~(3+)在311-444 nm间也有激发带(或激发带与发射带)部分重叠,因Ce~(3+)和Tb~(3+)之间存在的辐射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导致Ce~(3+)强烈敏化Tb~(3+)的发光.  相似文献   

20.
以电化学方法研究了ZrO2-Tb2O3.5-Y2O3复合氧化物体系的混合电导和氧渗透性,并从固体缺陷化学的角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组成范围内(Tb含量高达50mol%),试样皆为面心立方萤石结构,其晶格常数随Tb含量增多而线性增大.Tb元素的变价及其随温度和组成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体系的混合电导性质.Tb含量的增多导致电子电导的增大,而Y的掺入对其电性质的改善不明显.氧渗透性决定于材料电子电导和离子电导的综合作用,氧渗透通量较ZrO2-Y2O3体系提高了1~2个量级.氧渗透过程机制遵循氧离子和电子空穴通过材料膜的体扩散为控制步骤这一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