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内蒙古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沉积砾岩的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煤田晚古生代沉积岩层中共有14个砾岩层。通过岩矿鉴定、重矿物对比分析、砾度测量及不同成分砾石含量统计、K-Ar同位素年龄分析及REE配分模式对比研究。证明晚石炭世早期及早二叠世早期砾岩主要砾石成分是石英砂岩,物源为下伏奥陶系石英砂岩;早二叠世中期砾岩主要砾石为石英岩砾石,夺为震旦纪石英岩;早二叠世晚期及晚二叠世初期砾岩的砾石成分主要为中酸性火山岩砾石,并含有一定量的太石界变质岩砾石,母岩分别  相似文献   

2.
以太原西山晚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组下部石英砂岩及晋祠砂岩为研究对象,对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重矿物进行分析,揭示太原组下部两层砂岩的碎屑端元组成特征。两层砂岩体的碎屑颗粒以岩浆岩型石英,沉积岩型石英,沉积岩岩屑和变质岩型石英为主;重矿物以稳定矿物和中等稳定矿物为主。该两层砂岩的物源区母岩组合都为沉积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共存;且随着时间演化,物源母岩具有沉积岩比例相对降低而结晶岩比例相对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石盒子组储层岩性为岩屑石英砂岩,陆源碎屑占78.27%,主要为长石、石英和岩屑,长石和石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96%和60.14%,分别占陆源碎屑的15.6%和76.8%,阴极发光显示石英呈暗蓝紫色,为高温类石英,来源于火山岩、深成岩及接触变质岩类,石英次生加大发育。胶结物以粘土矿物、铁方解石以及石英次生加大等硅质胶结为主。石盒子组中粗砂岩分选性为较好、好-中等,次棱角,次棱角-次圆状。碎屑颗粒接触方式以点接触为主,颗粒支撑占绝对优势。石盒子组概率曲线受三角洲沉积亚相的不同沉积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段式,多段式,一段式。砂岩的峰度值在0.87~1.22之间,为尖锐,与砂岩粒度百分含量结果一致。延长气田石盒子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微相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东北部山西组-上石盒子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山西组-上石盒子组砂岩的碎屑组分、岩屑类型、石英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古流向的研究结果显示,物源为盆地北面阴山古陆中元古界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的早期盖层,以及古元古界和太古字变质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砂岩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表明,物源总体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含有混合区(切割弧)和火山物质成分.这些结果揭示了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缝合过程的拉张-挤压旋回,由此形成具有明显旋回性的物源供给.在此过程中,每一演化阶段中所形成的超长期旋回的早期阶段,都对应着相对构造活跃时期和强物源供应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吉林省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薄片镜下观察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环境。长石岩屑杂砂岩的碎屑颗粒具有分选和磨圆度差以及成分复杂的特征,表明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获得114颗碎屑锆石U-Pb年龄介于480~276 Ma,可划分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22~276 Ma)和早石炭世(349~323 Ma) 2个主要年龄组,另有4个早古生代和中泥盆世年龄。通过区域岩浆事件对比,推测石头口门地区早二叠世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北缘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活动陆缘型岩浆岩,少量来自研究区附近的早石炭世岩浆岩、早古生代岩浆弧、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弧-陆碰撞岩浆岩以及华北板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综合碎屑锆石年龄频谱、沉积以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认为石头口门早二叠世砂岩应是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下海底扇沉积序列的组成部分,并在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作为基质与一系列成分、规模和时代复杂的构造岩块或岩片共同构成了蛇绿混杂岩。  相似文献   

6.
丙中洛大理石矿床矿体赋存于下石炭统香山-铺门前组(C1x-p),岩性主要为板岩、石英砂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矿体呈层状产出,矿石类型主要为大理岩大理石、白云质大理岩大理石,矿石颜色变化受变质程度影响。为早石炭世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的沉积岩,原岩沉积后受变质作用的影响发生变质最终形成大理石矿床,为区域变质型大理石矿床。  相似文献   

7.
川北地区千佛崖组物源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试分析等资料基础上,对川北地区千佛崖组进行了物源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该时期存在东、西部两个物源区,西部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造山带北段,东部物源主要来自米仓山及大巴山造山带北段;两个物源区控制了两大近南北向展布的三角洲体系。西部三角洲的砂体成熟度相对较高,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特征,岩屑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为主,其重矿物为锆石、锐钛矿、白钛石组合;东部三角洲的砂体成熟度相对较低,以岩屑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特征,岩屑以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为主,见少量的火山岩岩屑,其重矿物为绿帘石、石榴石、白钛石组合。  相似文献   

8.
对赣杭构造带西段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进行分析和统计,研究盆地沉积物源及其构造属性。研究结果表明永丰—崇仁盆地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为:单晶石英颗粒数量占总量的29%~81%,多晶石英颗粒数量占总量的为2%~26%,长石颗粒数量占总量的6%~19%,岩屑颗粒数量占总量的11%~40%。河口组砂岩碎屑主要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程度中等-差。总体来看,研究区河口组砂岩碎屑组分中岩屑含量相对较高,反映了砂岩成分成熟度偏低。河口组主要为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体系的产物,沉积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两侧青白口系低级变质岩系地层和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投图表明,研究区上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  相似文献   

9.
香山群沉积岩浆记录及其反映的大地构造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鄂尔多斯西南边缘香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早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的恢复和确定提供佐证。方法通过香山群地层的岩石学、沉积学、砂岩和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综合分析香山群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结果香山群的时代划归为中晚寒武世较合适;香山群主体是一套由板岩、细、粉砂岩和砂岩组成的浊积岩系,其砂岩类型主要是长石石英砂岩、细粒石英砂岩和粉砂质石英砂岩,前寒武纪变沉积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要碎屑来源和物源区组成;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香山群属发育在被动大陆边缘斜坡环境中的沉积物,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应属大洋扩张构造环境下的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列。结论香山群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下的被动大陆边缘中的大陆斜坡和深海平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中、南天山古生代增生-碰撞事件和变形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天山山脉是通过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的增生和晚古生代晚期的陆-陆碰撞形成的,新生代又受到强烈的陆内挤压隆升与褶皱断裂作用的改造。早古生代晚期的阿齐克库都格-尾亚缝合带以奥陶纪的蛇绿混杂岩、含奥陶纪-志留纪化石的复理石以及高压变质岩和糜棱岩为特征。中天山造山带主要是一个奥陶纪的钙碱性火山岩-深成岩岛弧,而南天山主体是一个弧后盆地。中小型构造形迹及不整合接触关系,提供了一些两期韧性变形的运动学和定年学依据。早期韧性变形发生在400Ma左右,为从南向北的推覆作用;含麻粒岩的蛇绿混杂岩和石榴石-辉石相韧性变形构造即形成于此期。早石炭世磨拉石不整合沉积在前石炭纪的变质岩和韧性剪切岩石之上。晚期韧性变形发生在晚石炭世—早二迭世,为右旅走滑构造作用;靠近中天山的北天山火山岩中发育有右旋走滑韧性剪切构造。其成因可能与晚石炭世发生的塔里木与西伯利亚两个陆块的碰撞有关。晚古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和后期构造叠加在早古生代变形形迹之上。结果表明,古生代的两期陆壳增生事件奠定了天山山系的基本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中部乌拉山岩群是一套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岩系,出露于内蒙古中部。为划分乌拉山-大青山地区富铝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通过对侵入乌拉山岩群黑云石榴斜长片麻岩的石英闪长质片麻岩和紫苏花岗质片麻岩变质深成体进行年代学研究,本次研究涉及的实验样品共6件,分别于内蒙古中部乌拉山-大青山地区片麻岩中和变质深成岩中各取3件。分别为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TWB19)、黑云斜长片麻岩(TWB20)、含橄榄石方解石大理岩(TWB18)和紫苏花岗质片麻岩(TW7)、石英闪长质片麻岩(TWB6)和花岗闪长质片麻岩(D1227)。结果表明:紫苏花岗质片麻岩(TW7)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462±13Ma,花岗闪长质片麻岩(D1227)加权平均年龄为2512±24Ma,由于后期构造事件对岩石的改造,锆石的实际年龄应更大一些。可见,乌拉山富铝片麻岩原岩形成年代早于2.5Ga。石英闪长质片麻岩(TWB6)的变质年龄为2.2Ga和1.9Ga,指示乌拉山-大青山地区遭受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构造热事件叠加改造。综上所述,乌拉山-大青山地区富铝片麻岩最晚形成时代限定在2.5Ga。  相似文献   

12.
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为我国华北石炭-二叠系标准层型地层剖面。采用岩石学和重矿物学方法对太原西山七里沟剖面太原组砂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砂岩的母岩类型主要为富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沉积岩,部分为岩浆岩和变质岩。Dickinson碎屑组分三角图解显示太原组砂岩的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结合古水流特征,认为太原组砂岩的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北缘的内蒙古隆起。物源区的风化剥蚀从寒武-奥陶系的富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碳酸盐岩开始,向下逐渐剥蚀到新元古界震旦系的石英岩。  相似文献   

13.
大同煤田晚古生代陆源区母岩组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石矿物学出发,通过时山西大同聚煤盆地内石炭纪砂岩的骨架颗粒组合进行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本区砂岩的基本类型,指出母岩组合类型为以沉积岩为主,变质岩次之并有少量的岩浆岩.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苏里格气田二叠系低孔低渗储层成因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二叠系低渗储层成因的分析,指出该区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区。方法 以储层微观岩石学研究为基础,对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的形成机理及低孔、低渗储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储层成岩作用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结果 该区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的形成是沉积分异作用的结果,不同岩性致密化机理有较大的差异,石英砂岩是由于硅质胶结作用使其致密化,而岩屑砂岩是以压实作用为主的致密化。结论 该区孔隙组合以粒间孔-溶孔为主,溶孔主要是片岩、千枚岩、长石及喷发岩等岩屑中不稳定矿物或组分溶蚀而成的,粒间孔-溶孔孔隙组合的储层是该区最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15.
The Ondor Sum Group in the central Inner Mongolia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ta-basic volcanics intercalated with ferruginous quartzite and quartz schist, and has been interpreted as slices of oceanic crust or an ophiolite suite of the Early Paleozoic or much older ages.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LA-ICP-MS zircon U-Pb dating and geochemical data for the meta-basic volcanics. The results show that zircons in the meta-basic volcanics were derived from complicated sources, most of which may be captured by basic magma from the country rocks or other sources. They yield a large age range from the Late Archean to Early Mesozoic with the youngest age group between 246 and 261 Ma, constraining the protolith of the meta-basic volcanics formed in the Late Permian to Early Triassic. The meta-basic volcanics have an affinity to E-MORB in geochemistry, and also a similarity toward OIB, representing a tectonic setting of limited intra-continental ocean basin. This limited basin might have been related to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the area since the Early Permian and finally closed in the Early Mesozoic.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观察和剖面测量、锆石年代学分析及沉积相分析等方法, 对新发现的苏尼特左旗乌华敖包地区浅变质岩系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古地理意义。结果表明, 该套浅变质岩系以变质火山岩、变质砂岩与大理岩互层为特征, 构成 3 个沉积旋回, 代表弧前盆地中?晚期向上变浅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环境; 多层火山岩的出现揭示持续的岩浆活动; 火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54.4±4.1 Ma, 与北部早古生代宝力道岛弧带的岩浆岩年龄相近, 表明该套浅变质岩系与早古生代岛弧岩浆活动有关。由于该岩系位于北部宝力道岛弧岩浆岩带与南部混杂岩带之间, 因此其古地理位置应属早古生代弧前盆地。乌华敖包浅变质岩系的层序、成分、时代和位置特征揭示研究区曾存在弧前盆地。根据早古生代地层、岩浆岩和变质特征, 认为弧前盆地经历了俯冲及碰撞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变质岩产状、矿物组合及组构特征、矿物间的交代关系、典型矿物空间分布特征、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化学等方面对原岩恢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丁家山铅锌矿区新元古代马面山群变质岩均为副变质岩,其中石英云母系列变质岩的原岩为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系列变质岩原岩为钙质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钙质粉砂质泥岩、泥灰岩等富钙质岩类,而大理岩类的变质原岩为钙镁质沉积岩;丁家山铅锌矿为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的富钙质沉积岩与燕山期花岗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广泛存在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等非金属矿物与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金属矿物同为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在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