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凤志 《科技资讯》2005,(23):114-115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是文化的圣地。文化可谓是学校的“专利”,何谈“让‘文化’回到校园中来”?这不是危言耸听吗?其实不然,我这里所谓的“文化”.特指文化内涵中的文学、艺术等,指那种浓厚的、积极的、健康的、活跃的“文化”气息。而我们的一些中小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恰恰缺少这种“文化”。对学校来说,这是于情于理都让人难以接受的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2.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柞了明确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国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并列出18篇文言文和18首古代诗歌作为“基本课文”、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这里我就如何强化文言文朗读、背诵教学谈几点体会。一、明确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都是用文言文记载下来的。文言文不但言简意赅,而且表现力强,许多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至今仍然经常被引用,学生通过期读背诵这些文言文,不仅可以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丰富,继承民族文化,还可经增强语感,提高理解…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学生平常接触文言文比较少,常有学生对之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不知所云。表面看来文言文似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与生活、学习联系不够密切。由于存在这种错误认识,因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够,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探讨一下文言文的教学,以便帮助学生端正认识,并且掌握一定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4.
肖来香 《海峡科学》2014,(8):108-109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在语文教学中,依托乡土“状元文化”资源,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不想学英语了”,“英语老师又来了”,在我们周围常常会听到这些话。尽管只是来自部分学生,但却典型地代表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无奈与厌恶。众所周知,普通高中往往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师对学生统得过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师生间很难谈得上在求知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高校对“90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仍然是沿用了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范式,在这种教育范式下老师被动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受,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必要的互动交流,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都是因为考试才被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这样的教育范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现实实践,急需要向着新的“主动探索”教育范式转换,在这种教育范式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学生是主动探索式的学习,这样不但培养了“90后”大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有效展示和弘扬了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7.
尚丽雪 《科技信息》2011,(8):310-310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而当今学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却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韩”“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结合课本中的绘画工艺等作品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他才能成为一个有国家、有民族、有文化归属感的人,才能深入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我们的“民族感”。  相似文献   

8.
董炳月 《世界知识》2011,(20):69-69
这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多有收获。 作者试图通过“骡子”这个比喻重新给留学生下定义,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化的本质。这个比喻虽然有欠典雅,但茌揭示文化异质性方面却很恰当,就像加藤周一界定日本文化时使用“杂种文化”概念一样。  相似文献   

9.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10.
梅培军 《科技知识动漫》2007,(6X):109-109,112
传统的灌输式或讲析式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畏难和厌学心理,文章从展现语言的魅力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心理,重构他们的语言情结,充分展示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并激活古典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从中国博大的文化传统去观照文言文教学,这样才能使文言文的教学教而有“文”。  相似文献   

11.
彭雯 《科技信息》2007,(17):208-208
经过多年的高中教学工作,笔者总结出有一条原则在语文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即让语文课“动”起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苹果”,享受到自己独立思考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以下是我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教师教学生学”的状况,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英语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要激发课堂的活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相似文献   

14.
换一种方式     
今天,一班的上课程序和往常一样,先是高宁(本文涉及的学生均为化名)同学的课前日记演讲,随后随机抽取三名同学给予点评。很精彩,大家有点兴奋。我顺势说:“同学们,咱们今天继续学习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卖油翁》。”当我转身板书课题时,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一直存在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施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现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热”是20世纪末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短短的20年中他经历了三次接受高潮。本文从接受史的角度,回顾和考察了20年中钱钟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钱钟书接受热潮的兴发和流变的过程。在这一接受过程中,钱钟书被完成了一个文化英雄的书写:首先在专业化的领域内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依据,因为80年代“文化大讨论”的契机在知识界不断扩大影响,90年代经由传媒引导和文化市场的介入,逐渐演化为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当代“文化昆仑”的“符码”。这一文化符码被有效利用,实现了文化和商业的双重价值,并成为90年代不同的思想文化立场的精神资源。钱钟书的原型形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写和误读。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作为教师,我认为虽然在课堂中对课文的讲解很重要,但课外阅读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黄日涵 《世界知识》2013,(24):65-65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名片,我想对于波士顿而言,美国“文化之都”的称谓再贴切不过。波士顿位于新英格兰地区,这一地区是美国文明的发祥地,征这个披中国学生昵称为“博士屯”的地方,拥有超过100所大学,接近25万名大学生在这接受教育,其中世界级的名校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学院等。  相似文献   

19.
将接受美学的观点运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让老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激烈的探讨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开展演讲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变“我要学语文”为“我爱学语文”,让语文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一直存在课堂上教师“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的现象,教师忽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急功近利,教学围绕“考试”转,机械重复地做大量练习。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使学生逐渐感到数学枯燥乏味,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施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挚生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现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