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典型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建了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全面评价了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常熟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该市农业生态环境总体上处于较好状态,有利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秦家镇为例,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生产基地的土壤和水环境分别进行了评价,证明基地环境质量均为良好。此外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基地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判结果再次表明基地的环境质量完全符合国家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通过验证证明方法可行、结果可信,可以推广至其他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评价过程中。表7,参5。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农业生态安全定量评价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陕西省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的综合指数评价法对陕西省农业生态安全从时间尺度上(1995~2004年)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内的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水平在不断提高,但10年来一直都处于很不安全的状态.简析了陕西省农业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其发展的对策.图4,表3,参12.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佛山市为例,在分析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共20个指标所构成的佛山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AHP-Delphi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利用佛山市1994~2004年10年间的相关数据,对佛山农业可持续性做出定量评价。结果表明:佛山市的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综合可持续性均较好,且在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发展表现出更好的势头,而环境和资源支撑能力较差,其中耕地面积减少、土壤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等是其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促进佛山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高的措施。表3,参7。  相似文献   

5.
空气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及趋势灰色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基于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和趋势预测中的不确定性 ,提出空气环境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趋势灰色预测方法 ,在泰安市空气环境质量的评价和预测中得到较好应用.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物元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将城市环境质量分级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 ,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 ,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 ,进而建立了城市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 ,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宣州市环境质量的评价中 ,结果表明 ,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相一致 ,是一种更为简单的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法 .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科学地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并使评价方法更符合实际,对多目标决策理想点法进行改进,把评价标准处理成理想区间的形式,并用遗传投影寻踪方法来确定权重,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多目标决策理想区间法(MODMIIM).介绍了MODMIIM的原理,给出了它的构成方法和具体评价公式,并用MODMIIM对宣州市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实际环境质量分级的区间界限,解决了不相容指标权重分配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合理,是一种有效的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多元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复杂环境系统质量综合评价应用中的局限性,在对传统方法进行一系列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主、客观指标赋权方法优点相结合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层构权PCA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方法给出47个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污染与环保现状的评价实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这是一种适合于复杂系统环境质量综合定量评价、稳定性较好且切实有效的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9.
安康市汉滨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了15个指标对安康市汉滨区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汉滨区的生态安全度是逐年提高的,但评价结果数据非常接近不安全的级别,这就预示着需要继续保护生态环境,并加大环保力度,否则将使本地区生态安全步入不安全的级别。  相似文献   

10.
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生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自然性、代表性、多样性、稀有性、适宜性、生态脆弱性和人类威胁等指标对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了生态评价.运用AHP法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计算得出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789 1,说明该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质量较好.此外,还分析了该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图1,表5,参11.  相似文献   

11.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确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属性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以重庆北部新区为评价研究对象,运用该模型对重庆北部新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北部新区城市生态系统现状综合健康属性属于一般健康类,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识别健康限制因素.通过实例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应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和方法,可以找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问题成因和限制因素,为城市规划、城市改造和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农业信息化基础、工程建设和发展前景3个方面构建农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广州农业信息化实际确定具体评价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理想点法和线性加权和法对广州农业信息化进行实证评价。表6,参8。  相似文献   

1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土地,国内外的这方面研究进展很快。有指示因素-判断标准-临界值评定监测体系、土地质量指标计划PSR框架评价、生态系统方法评价等。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评价工作,势在必行。表2,参4。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农村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存在随意性、不完备以及重复性等问题, 根据农村生态系统结构特性, 以能够反映系统间关联性及指标可操作性、简洁性、完备性为目标, 构建了农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框架, 提出了农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选择模型. 并以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罗山县域农村生态系统为例, 运用农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选择模型, 在保证指标体系完备性的前提下, 可将该区域农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由28个优化到18个, 结果显示经过优化的指标可满足评价指标选取的可测性、敏感性、可预测性、典型性、可控性、整体性、响应性、稳定性等要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分类离散选择模型的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类离散选择模型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建立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给出了风险判别分析计算步骤。结合山东省出口蔬菜备案基地评价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表3,参7。  相似文献   

16.
经济高速发展地区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建立了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空间与时间跨度相结合、简洁与区域分类的原则。人地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状态及它们的协调度决定的。以苏锡常地区为例,对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苏锡常地区人地系统处于弱持续发展状态,区域差异明显。图2,表2,参4。  相似文献   

17.
论农田黑土肥力评价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黑土区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分析了黑土肥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以及评价方法的选取,建立科学的肥力评价方法和体系,对改变和恢复黑土的肥力状况,实现黑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保证黑土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表1,参15。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属性理论建立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沙市的实证研究中.结果表明,长沙城市生态系统现状属于一般健康类,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吻合.采用属性理论综合评价方法能有效反映城市整体健康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实施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属性综合评价系统在高等学校财务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建立高等学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应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出各指标的权重 ,然后将属性综合评价系统首次应用于高等学校财务评价领域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