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明确青海地区香茶藨子的种子成分,本研究以香茶藨子种子为研究材料,对其主要内含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与分析,并将香茶藨子种子与6种东北地区茶藨子种子中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作对比分析,同时将其与4种青海当地野生茶藨子、产油林果及产油农作物的脂肪酸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香茶藨子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为10.90 g/100 g。(2)香茶藨子种子含有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9.51 g/100 g,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78、1.07、0.92 g/100 g,但香茶藨子种子的多种氨基酸含量低于6种东北地区茶藨子种子的氨基酸含量。(3)香茶藨子种子含有13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和α-亚麻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0.50%、28%;对比不同品种茶藨子、产油林果及产油农作物种子中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发现,香茶藨子种子中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为28%。本研究结果可为青海地区香茶藨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对茶藨子属30个物种进行分类鉴定.方法:利用Clustal W软件多序列比对分析从Genbank上下载的ITS2序列,通过MEGA7.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K2P),基于K2P模型构建邻接(NJ)聚类树,并用RNA Structure5.4软件分析各物种ITS2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从构建的聚类树可知,茶藨子属30个物种均聚为1大枝11个小分枝,说明茶藨子属是一个单系类群;根据ITS2的二级结构分析,该属所有物种都均具有相似的结构,说明了该属的特异性较强,同时也说明了ITS2序列分析适用于茶藨子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并在近缘物种间的系统学研究、物种的鉴定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青钱柳产黄酮内生真菌进行鉴定,探究提取黄酮类物质的新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对青钱柳枝、叶、根、皮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其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类;通过显色反应、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内生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筛选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并测定总黄酮产量。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结合真菌rDNA的居间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系统进化分析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7株内生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观察,隶属于3纲、4目、6科、10属;最终确定4株产黄酮物质的内生真菌:PZ06、CY12、CP06、PP03,其中黄酮产量最多的是菌株PZ06,产量为3.61 mg/L。分子鉴定结合4种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PZ06、CP06、PP03均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CY12属于正青霉属(Eupenicillium)。【结论】青钱柳产黄酮的优势菌群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该研究对植物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产黄酮类物质的内生真菌的发现为活性物质的提取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探讨小果油茶农家品种间的进化关系,对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形态及其与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小果油茶农家品种与其近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形态、极面观、赤道面观相似,均具有山茶属花粉的种属特征,但花粉粒表面纹饰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品种间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小果油茶农家品种花粉粒极轴长(P)和P/E值(E赤道轴长)分别与果横径、果纵径、单果质量、果皮厚度、鲜果含油率、出仁率等果实主要经济性状间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与36个山茶属物种花粉相比较,发现小果油茶农家品种的花粉粒大小与连蕊茶组、短柱茶组、糙果茶组、瘤果茶组、毛蕊茶组、原始山茶组、古茶组、金花茶组及茶组的大部分种相差甚远,但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相似,表明小果油茶与油茶组和红山茶组的大部分种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中国异腹胡蜂属(Parapolybia)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进行传统形态分类。【结果】中国异腹胡蜂属包括8个已知种,其中黄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flava Saito-Morooka)为新纪录种,提供了这8种的重要鉴别特征和特征图;列出并详细比较了变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易变的颜色特征;制定了异腹胡蜂属世界已知种类检索表。【结论】异腹胡蜂属世界已知13种,中国存在8个已知种。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双吉尔(GGR)处理不同枝龄的五裂茶藨子,研究其对硬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40 mg/L的GGR浓度处理插条生根效果显著,2 a生的硬枝插条生根率较高。不同浓度GGR处理对插条生根均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茶藨子叶状层菌(Phylloporia ribis)是一种寄生于5年以上金银花活体根茎韧皮部的药食两用真菌,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采用4种液体培养基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进行人工培养,并探究不同培养基对生物量、三萜、多糖及腺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藨子叶状层菌在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和忍冬马铃薯液体培养基中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2.910 mg/g和2.708 mg/g,在忍冬麦麸培养基中生物量为3.280 mg/g、三萜为6.426 mg/g、腺苷为3.182 mg/g,含量均高于其他三种培养基。本研究为大规模人工培养茶藨子叶状层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中国异腹胡蜂属(Parapolybia)进行系统分类研究。【方法】基于形态学特征进行传统形态分类。【结果】中国异腹胡蜂属包括8个已知种,其中黄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flava Saito-Morooka)为新纪录种,提供了这8种的重要鉴别特征和特征图;列出并详细比较了变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易变的颜色特征;制定了异腹胡蜂属世界已知种类检索表。【结论】异腹胡蜂属世界已知13种,中国存在8个已知种。  相似文献   

9.
竹类植物花序建成及花序类型修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竹类植物的花序在竹类植物分类及繁殖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形态特征也是竹类植物分类的依据之一。然而由于竹类植物特殊的开花特性,目前对竹类植物花芽分化及花序建成的研究资料较少,此次研究为更好地明晰竹类植物的花序类型及形成过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切片和形态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以苦竹属(Pleioblastus)的翠竹、东笆竹属(Sasaella)的黄条金刚竹以及箣竹属(Bambusa)的‘霞早’绿竹为材料,对其花序建成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尽管3个竹种花序外在形态表现多样,但其花序类型都为混合花序,即花序主轴小穗发育为有限花序,而组成各小穗的小花发育为无限花序。同一个花序中顶部小穗最先发育,然后由顶部向基部依次发育出侧生小穗原基,为有限花序; 而同一小穗上不同部位小花的发育进程则按基部到顶部的顺序依次进行。【结论】综合小穗和小花的发育过程,将原属于有限花序(真花序)的黄条金刚竹和翠竹以及原属于无限花序(假花序)的‘霞早’绿竹的花序类型进行统一,将竹类植物花序定义为混合花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马蓝属中不少植物具有类似竹类植物的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现象,但对其研究不多。凹苞马蓝(Strobilanthes retusa D. Fang)是采自广西环江喀斯特地区的标本发表的新种,原记载仅环江有分布,由于标本较少,对其形态特征变异不甚了解。在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该种并补充描述,对研究多年生一次性开花现象植物的开花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方法】对凹苞马蓝贵州居群观察其形态特征及开花习性;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凹苞马蓝的花粉和种子形态。【结果】凹苞马蓝为贵州新分布新记录,目前仅知分布于广西和贵州交界的喀斯特地区;凹苞马蓝的花粉粒为长球形,极面观多裂圆形,辐射对称,具3孔沟及12~15条假沟,外壁表面具波状纹饰;种子卵形,表面密被螺旋状多细胞长粗毛,基区大。【结论】确认凹苞马蓝是多年生一次性开花植物,根据标本记载推测其开花周期为7~10 a。讨论了凹苞马蓝的亲缘关系,并对凹苞马蓝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提供了线条图和形态照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花木,四季常绿,花香浓郁,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通过桂花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可推动桂花产业的发展。【方法】以实生苗为材料,选育出1株特异单株对其进行扞插繁殖,并对无性系进行DUS测试。【结果】选育出的新品种‘葱郁’株型特别,呈阔柱状,花色淡黄,花香浓郁,叶片小。【结论】通过DUS测试,显示其性状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葱郁’是优良的景观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测彩叶桂品种的枝叶性状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为彩叶桂品种分类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春季对25个彩叶桂品种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观测的35个枝叶性状指标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去掉相关性较大且累积贡献率较小的性状指标,然后对25个彩叶桂品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R型聚类结果显示:除彩叶桂叶面是否皱缩和侧脉是否隆起,叶片横切面与主脉凹凸度,叶柄颜色与新枝是否双色,成熟叶叶色、成熟叶有无花斑、幼叶色彩类型、叶片色彩类型、幼叶颜色和叶色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外,各性状相对独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11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618%,前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157%,主要反映了彩叶桂各阶段色彩表现、叶大小、叶缘锯齿及叶面形态等。Q型聚类结果显示:25个彩叶桂品种按成熟叶叶色分为2大类,又由叶宽分为3类,最后根据叶宽、幼叶色彩类型、叶片横切面、叶形、叶片质地和叶脉色彩等分为10个组。【结论】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表明,叶色、幼叶颜色、成熟叶叶色、叶型、叶面是否皱缩、叶片横切面、叶宽和叶形等性状可作为彩叶桂品种形态学分类的性状指标。综合而言,成熟叶叶色、叶片横切面和叶宽是此次数量分类得出的主要的标准和依据,但是否为该树种最主要的分类标准和依据还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进一步丰富我国以及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编目,发掘我国跳小蜂科寄生性天敌资源,在海南省9个市县开展了跳小蜂采集工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对在海南省通过黄盘诱集法获得的千余跳小蜂标本进行检视,利用传统分类学方法,以外部形态特征为依据进行分类研究。【结果】鉴定出跳小蜂科1新种,并详细记述了其雌成虫的形态特征,并附特征照片。与相近种进行对比分析,编制了古北区和东洋区种类的分种检索表。【结论】新种命名为海南阔角跳小蜂(Zaplatycerus hainanensis sp. nov.),为该属在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杜鹃花科优势种的资源利用能力和空间占据能力,为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度及Pianka生态位重叠度计算方法,对百里杜鹃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群落中杜鹃花科植物(马樱杜鹃、露珠杜鹃、迷人杜鹃、映山红)生态位宽度较大,分别为1.709、1.576、1.411、1.062,是群落的优势种; ②该群落种群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小,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相似性之间无显著关系; ③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发生重叠的概率更大,但生态位重叠值不一定大。【结论】杜鹃花科植物在群落中生态位宽度较大,而马缨杜鹃与露珠杜鹃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在降低,这主要与植物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关,是种群对资源利用的长期适应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楔叶茶藤果实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其阴干果实富含糖、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A、维生素E、胡萝卜素、10种矿质元素和18种氨基酸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可以将其开发为内蒙古兼有经济和生态双重功能的乡土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在中国西藏地区严重危害藏川杨的未知潜叶蛾进行分类学、生物学、发生调查及危害研究,为藏川杨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西藏12个区县设置样地131块,获得生物学、发生和危害数据,并采集含有幼虫的被害叶片,饲养得到成虫标本,保留蛹蜕、潜道,解剖成虫外生殖器、制成玻片标本片,分类鉴定,最终确定该虫分类学地位。【结果】根据潜叶害虫潜道、蛹、成虫及其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鉴定新发现害虫为柳潜细蛾[Phyllonorycter pastorella (Zeller, 1846)]。该种的形态学鉴别特征主要在雄性外生殖器上,包括抱器瓣基部稍狭,背缘中部膨大被短刚毛,至3/4处急剧变狭,抱器腹具1列短刚毛,末端呈钩状,有长刚毛;结合寄主和潜道特点可做准确鉴定。柳潜细蛾幼虫潜叶为害,使藏川杨叶下表皮与叶肉组织分离,被潜食部位叶背面鼓起泡囊,相应位置叶正面褪绿发黄。在131块样地中,柳潜细蛾危害严重的占比29.0%,分布在昌都、洛隆、尼木等县;危害中等的占比22.9%,危害较轻的占比48.1%,分布在南木林、江达、察雅等县,其中察雅县虽然受害较轻但点多面广。【结论】柳潜细蛾是西藏地区严重危害藏川杨的新害虫,是西藏新记录种。藏川杨是柳潜细蛾的新寄主。建议西藏察雅县密切关注虫情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北美银钟花(Halesia carolina L.)是优良的园林景观树种,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预测其在中国适宜引种栽培区,为北美银钟花合理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ENMeval数据包优化Maxent模型参数设置,基于57条现代地理分布记录和7个生物气候变量模拟和预测北美银钟花在中国的适宜栽培区,综合使用百分比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评价中国、美国适宜分布区的环境差异和主要气候限制因子。【结果】当特征组合为线性、二次型、乘积型和片段化,调控倍频为1.5时,模型复杂度和过拟合程度较低,此时测试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值达到0.956 7±0.032 9,模拟准确度极高。北美银钟花在中国的适宜栽培区主要包括台湾岛东部和北部、海南岛东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中国大陆中东部4个区域。多元方差分析和稳健多元方差分析显示,中国和美国的适宜区之间具有显著的气候差异,其中,指示降水和气温变异程度的指标差异最大,指示气温极端特征的指标差异最小。【结论】降水因子与北美银钟花潜在地理分布的关联性更强,中国适宜区内不均匀的降雨季节性分配可能是限制其引种栽培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种群空间格局对阐明植物群落构建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面积3.2hm^2的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运用O-ring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样地8个优势种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群大小关联和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8个优势树种及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云贵山茉莉和毛狗骨柴的大径级与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罗浮槭的大径级与小径级在0~40m上为负相关;58个种对中有2个种对在小尺度上表现正相关。【结论】种子扩散限制与微生境异质性是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共存的原因。但是,有关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中国观赏竹》、《The Bamboos of the World》等重要专著中广泛使用的翠竹、铺地竹以及黄条金刚竹拉丁学名存在有误问题,校正翠竹、铺地竹和黄条金刚竹这3种地被竹的拉丁学名,并补充描述此3种地被竹的花部特征。【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竹园中翠竹、铺地竹和黄条金刚竹的开花样地进行调查,分别测量这3种地被竹盛花期小穗的长度、小花数、小穗轴长度,并在体视显微镜下拍照记录各竹种花器官的形态。【结果】根据3个竹种花器官的形态特征,认为翠竹、铺地竹的花器官形态特征符合苦竹属(Pleioblastus)花特征描述,如花序的类型、小穗的形态、雄蕊的数量等。与赤竹属(Sasa)有较大差异,如花序着生位置、小花外稃形态、雄蕊数量等; 黄条金刚竹的花器官形态与东芭竹属(Sasaella)(也称支笹属)花形态描述一致,表现在花序顶生、小穗具柄、小穗轴节间密被毛、雄蕊 6、花柱1、柱头 3、羽毛状,颖果。而与苦竹属(Pleioblastus)许多特征差异较大,如花序着生位置、雄蕊的数目等。【结论】翠竹、铺地竹的花器官形态特征不符合Sasa花特征,而符合苦竹属花特征描述。因此,宜将翠竹和铺地竹的拉丁学名订正为Pleioblastus pygmaeus 和Pleioblastus argenteastriatus。黄条金刚竹的花器官形态与Pleioblastus不符,而与东芭竹属(Sasaella)花形态描述一致。因此,将黄条金刚竹的学名订正为Sasaella kongosanensis ‘Aureostri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