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6 毫秒
1.
郭鹏杰  李国兴 《科技信息》2011,(21):189-189,159
从柏拉图《克里托篇》中苏格拉底拒绝以越狱的方式来逃脱不公正的审判开始,"公民不服从"就成为了政治哲学领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命题,并在西方形成了一个公民不服从的传统。公民不服从,作为一种基于良心拒绝而引发的违法活动,在间接的推动现代法治进程和公民权益保障的同时,也对于现代政治哲学理论提出了挑战。进一步明确和界定公民不服从的理论内涵,探究"公民不服从"发生条件及其对于政治发展的意义,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规避"公民不服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民服从和公民不服从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公民服从问题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都将目光集中在对公民不服从理论的分析上,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公民不服从含义的界定是理清公民服从内涵的前提。根据我国法治建设国情,将法律作为公民服从的对象,探讨公民服从的内涵、特征及现状;客观看待公民不服从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为公民服从法律的发展保留一定意义上的不服从;最后,分析实现公民服从法律的具体路径,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自党的十五大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健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得以实现,但公民的法律意识在许多方面还很淡漠,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法律的实施。因此要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4.
瑞士联邦的民主制度,不仅在内容上形成了"平等"的原则和精神,同时表现出多种形式,既有"直接民主"、"半直接民主",又有"间接民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政治民主的实现应是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的有机结合,应继续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大力发展基层直接民主;积极试探部分领域的公民直接投票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公民的公民意识,推进增量民主。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改革与试探,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改革。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执法为中心环节的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执法部门的执法效果与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意识的是否增进有着密切关系。执法的效果,公民法律意识的强弱,则是直接影响法制建设步伐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具备良好的公民常识,且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能力表现,主要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严格遵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方面。培育中国公民精神,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理性选择制度的"行动者与制度互动"的思想。一方面,公民要养成自主批判和积极行动的公民精神,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另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完善宪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公民精神提供健康的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7.
刘桐  王晓静  王雁 《科技信息》2009,(18):14-14
我国高考志愿填报办法中,为了增加考生被院校录取的几率,在专业志愿中加入了"专业服从调剂"选项,但是部分考生也由于选择了"专业服从调剂",被调剂到不满意的专业,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本文对高考中专业服从调剂考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此类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提出了多种办法,从而减少专业服从调剂给考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此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两型社会"构建凸显了政治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转型而谋划可持续发展蓝图的政治意愿,而政策和立法中公民参与缺失的现状使得"两型社会"构建缺乏实施基础。促进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协调共进,明晰公民环境权的内涵和发展权的要旨,将真正协调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不同利益攸关者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两型社会"和"公民社会"的未来发展、完善提供和谐的空间和进路。  相似文献   

9.
指责我国现行户籍法律制度妨碍了公民的自由迁徙是没有体察历史的变化,把它当成导致公民之间不平等的原因也不公允。对现行户籍制度的评价态度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户籍改革的"郑州模式"不可取,正确的做法是参考"上海模式",在维持户籍迁移的行政审批和暂住证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渐进的改革,完善我国户籍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主要是一个与政治社会(国家)和经济社会(企业)相对应的概念,对于我国之于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本文着重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自然"管理状态到"自觉"管理的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形成以及对我国公民社会的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是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社会生活领域。独立的市民社会是法治形成的必要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作为市民社会的经济形式促进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发展,并孕育社会普遍的法治理念。市民社会权利以各种形式制约国家权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社会条件。中国在探求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市民社会的基础作用与决定作用,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同时,有必要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做出正确的鉴别、吸收。  相似文献   

12.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培育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发挥民族风俗习惯在民事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事法制的正确做法。  相似文献   

13.
从民事诉讼裁判的视角对"法无明文规定"下的民事审判问题进行研究,说明"依法审判原则"的发展和法官在法律适用过程中修补法律漏洞的必要性。通过对修补漏洞的方法、意义和制约因素的阐述,找出我国民事审判中法官通过修补法律漏洞进行裁判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确立"法无明文规定时不得拒绝审判"的原则,全面提高法官的素质,充分支持法官修补法律漏洞从而进行判决的行为,尽力保证司法的独立性,着力提高司法的威信力。  相似文献   

14.
董军  郭淼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70-73
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是国际私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在确定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既存在着一些传统原则,如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法院地法原则、双重可诉原则,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原则,如最密切联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深入研究我国司法实践问题,逐步完善我国一般涉外侵权行为立法,特别是《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通过,标志着我国涉外法律适用领域的重大突破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民法原理不能为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提供合理的法理解释,而雇员身份的特殊性可以给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提供独立于民法原理的另一种法理基础。在民事身份的演化过程中,正身份和负身份的古代法含义随着契约社会的发展,转变为强势身份与弱势身份,但并非所有的负身份者都能合乎民法原理和逻辑地接受其社会化的保护政策。雇员身份与民法内在逻辑的冲突决定了民法社会化的范围无法合理地延伸至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的稳定诉求是由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人身从属性所衍生的义务决定的。而且,人身关系先于财产关系,因而,对劳动关系而言,稳定诉求比和谐诉求更为本质。  相似文献   

16.
《侵权责任法》颁行之后,对于我国适用民事法律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我国现行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检讨,指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善良风俗是我国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对子如何认定善良风俗则在司法实践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各地具体掌握。“接脚夫”习俗是中国农村一项古老的传统习惯,廷传至今在许多地方仍然盛行,一些地方法院将其作为善良风俗予以认定,确定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其是否“善良”有待商榷,对善良风俗的认定应符合社会星念、法治精神,对一些明显带有封建残余的旧习惯应废除,不应再作为审判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法改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而民法学作为法学主干课程,其教学法创新迫在眉睫.因此,以民法学教学实践作为改革试点,探究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新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民法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的体例十分混乱的状况,试图在分析《民事诉讼法》的功能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识别标准,进而依此剔除现行《民事诉讼法》中不适格的基本原则并引入其中未有的有益原则,从而重构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更加符合当前的社会情势,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