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株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吸磷试验、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及异染颗粒和PHB颗粒染色辅助检验,从苏州某食品厂排放的废水中分离筛选出3株反硝化聚磷菌B4、B5和B6。经鉴定,分别属于沙雷菌菌属(Serrat/a)、拉恩菌菌属(Rahnella aquatilis)和不动杆菌菌属(Acinetobacter)。测定了这3株菌的生长曲线,研究了温度和pH值对这3株菌株的生长及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4、B5和B6菌株的生长和脱氮除磷反应最适温度均在30℃左右;在室温条件下,B4、B5和B6生长的最适pH为6.5~8.5;3株菌反硝化脱氮除磷反应的最佳pH值均为中性偏碱。  相似文献   

2.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高效脱氮除磷菌,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研究了不同pH和接种量对生长的影响.通过聚磷菌的富集培养、缺磷和富磷培养的筛选、PHB和异染颗粒染色实验进行鉴定,并通过除磷除氮实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实验进行初步研究,通过16S rRNA进行分子鉴定.筛选得到一株高效脱氮除磷菌.该菌株在pH5~1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最佳生长pH为7.接种量在10%时生长效果最好,其中对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78.3%、87.8%.该菌株可以同时对氮和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为肠杆菌属.  相似文献   

3.
近年在化学除磷污水厂中出现了污泥释磷聚磷能力下降甚至消失的现象,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长期运行化学除磷的某污水处理厂倒置A/A/O工艺中分离鉴定聚磷菌,确定化学除磷药剂长期胁迫下聚磷菌的优势菌种,以期为化学除磷污水厂的生物强化除磷提供菌种资源.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结合蓝白斑实验以及poly-P和PHB染色实验,筛选出三株聚磷菌.通过好氧吸磷和厌氧释磷实验,发现菌株P2和P19有较强的吸磷和释磷能力.经过16S RNA测序和Genbank比对,最终确定P2与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的同源性为98%,P19与克雷伯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同源性为98%.  相似文献   

4.
为给工程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研究了反硝化聚磷菌的脱氮除磷效率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以青岛市某污水处理厂成熟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筛选、培养、形态分析、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分析了该菌生长规律与其脱氮除磷率的关系,并通过改变温度、pH和碳源等生长条件研究对其脱氮除磷率的影响。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脱氮除磷率高的反硝化聚磷菌株,该菌株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脱氮除磷效率较高,其脱氮除磷率超过90%。该菌株在温度30℃,碱性环境,碳源为柠檬酸钠条件下,能够较好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取除磷菌纯菌株P7,研究其生长特性和除磷性能.方法从运行良好的生物除磷反应器中分离出一株高效除磷菌株P7,对该菌株进行除磷能力检测、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比对、生长曲线监测和除磷条件优化等.结果经鉴定菌株P7为假单胞菌,Genbank登记号为KX18164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菌株P7均能较好增殖,生长曲线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迟缓期、对数期,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最佳生长温度为35℃,当pH为6~8时,菌株P7的生长曲线比较典型,最佳生长pH值为7;菌株P7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磷酸盐去除率均在60%以上,最佳除磷温度为30℃,此时磷酸盐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8.1%,最佳除磷pH值为7.结论菌株P7与其他除磷菌株相比每小时吸磷率最大、最大吸磷量均处于中上水平,除磷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反硝化聚磷菌在同一反应条件下的吸磷能力和生长特性,为污水脱氮除磷微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反硝化聚磷菌的吸磷试验,确定各菌株的含磷量及吸磷速率;通过拮抗试验构建复合菌群,采用浊度法绘制各菌群的生长曲线,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种群特性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韦荣氏菌属在缺氧培养3 h时,磷质量浓度出现最大降幅,出水PO3-4-P质量浓度均低于2.00 mg/L.菌株F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最强.对数期时,菌株F3、F9、F13的生长速率最小.菌株F5的稳定期持续时间比较短,处于144~168 h;F11持续时间最长,处于144~216 h.菌株F16对数期最短,最先进入稳定期,且稳定期持续时间最长.各种复配菌株处于稳定期时菌体数量从小到大依次为F9、F8、F3、F10、F7、F2、F4、F14、F16、F6、F11、F1、F5、F12、F13、F15.结论反硝化聚磷菌单菌吸磷速率与其菌株整体吸磷量大小无关,复合菌株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其调整期比任何一株单菌的时间都短.  相似文献   

7.
在厌氧-缺氧环境下,从磷矿废水中筛选出一株高效的厌氧型聚磷菌,命名为AP06.对该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研究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对该菌株的聚磷效率和影响聚磷特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菌株初步鉴定为Aeromonas sobria,聚磷效果最佳的pH值为7,温度为30℃,磷源为KH_2PO_4,接种量(V/V)为7%,菌株的聚磷效率为86.1%.  相似文献   

8.
一株高效聚磷菌的筛选鉴定及基因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磷菌(poly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能够在好氧环境下,从外界过量吸收可溶性磷酸盐,并以多聚磷酸盐(Poly-P)的形式贮存;厌氧环境下,可以通过释放体内的多聚磷酸盐获得能量,供自身新陈代谢所需,此类菌株对环境治理和磷资源的开发有重大意义.以湖北某磷化工生产厂周边的土壤为材料,采用传统的平板分离技术并结合高通量筛选法,筛选到一株高效聚磷菌株MET70,在磷含量为10 mg/L的液体聚磷培养基中,培养48 h,聚磷率可达95.8%.对该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T-A克隆鉴定及基因组序列分析,判定它是一株嗜麦芽寡营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相似文献   

9.
【目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和植被退化严重,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植被修复的因素之一,筛选乡土高效解磷菌株,可以加快修复石漠化生态环境。【方法】通过调查筛选石漠化地区常见植物根际土壤解磷菌,检测解磷菌株解磷能力,并将优良菌株培养后接种至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幼苗根际土壤,检测解磷菌对植物的促生效应。【结果】石漠化地区土壤中解磷微生物丰富,共筛选出20株解有机磷菌和24株解无机磷菌,分别属于11个类群,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石漠化植物根际土壤解磷菌的优势类群。解有机磷菌解磷能力为35.4~79.2μg/mL,解无机磷菌解磷能力为112~253.2μg/mL。接种解磷菌剂对顶果木生长和养分吸收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植株地上生物量比对照增加14.5%~30.5%,根系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7.6%~45.7%。接种IP-HLG1和IP-CTM11处理的植株氮、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分别比对照处理高9.3%、19.7%和24.6%、20.3%。与对照处理相比,接种菌剂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了34.5%~69.1%,IPHLG1和IP-CTM11处理增加显著。【结论】石漠化土壤中解磷菌以假单胞菌属为优势类群,筛选的解磷菌株IP-HLG1和IP-CTM11对顶果木幼苗生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对石漠化土壤磷元素活化能力较强,可作为研发微生物肥料的潜在功能菌株。  相似文献   

10.
通过蓝白斑筛选技术从太湖底泥中筛选出11株聚磷菌,进一步筛选出一株高效聚磷菌,命名为G19。经过生理生化分析初步鉴定G19为李斯特氏菌属。研究表明,G19能够在废水合成培养基中较好生长,在TP初始浓度为0.33mg/L,温度为25℃下,经过两天生长,废水合成培养基中TP下降到0.08 mg/L,除磷率高达到75.8%。实验采用自制环形水槽,当水流扰动时形成主流区和回流区,研究G19在主流区和回流区对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实验表明在回流区存在紊动强度较大时,高效聚磷菌除磷作用明显。试验结果对污水处理及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反硝化聚磷菌进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反硝化聚磷试验,研究A^2/O厌氧段聚磷菌的反硝化聚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A^2/O厌氧段中占聚磷菌总数52%的菌具有同步反硝化聚磷的生物学特性。当以NO3^- -N作电子受体进行聚磷时,其硝酸盐浓度应限制在50 mg/L以下,初始硝酸盐浓度越高,反硝化速率和缺氧聚磷速率及去除率越快,系统由聚磷转变为释磷的时间将延后。由于释/聚磷过程都需要碳源,所以,应控制进水的化学耗氧量(COD),以200 mg/L为最佳,使在释磷时有充足的碳源而在聚磷时碳源又较少。pH值对释/聚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初始pH值越高,释磷效果越好,但当pH≥8.0时,会引起磷酸盐沉积而导致磷酸根浓度降低,从而无法正确判断释磷和生物聚磷效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pH值应控制在7.0-7.5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从昆明磷矿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降解无机磷的8株解磷细菌,通过平板初筛得到3株降解无机磷能力较强的菌株.进一步液体摇瓶复筛,得到1株降解无机磷能力最强的菌株D86.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序列比对,初步鉴定该菌株为德氏嗜酸菌(Acidovorax delafieldii).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及菌株反硝化除磷特性,丰富反硝化聚磷菌的菌种,为今后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活性污泥为基质快速富集以NO_3~-作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聚磷菌,并用专性培养基于稳定运行的A~2SBR反应器中分离得到2株高效反硝化聚磷菌N4. 3和N4. 1,对两株菌的反硝化除磷效能进行研究.结果在两阶段驯化条件下,共历时36天反硝化聚磷菌富集成功,反硝化除磷系统出水COD、TP和NO_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4. 52 mg/L、0. 37mg/L和2. 64 mg/L; N4. 3和N4. 1均具有PHB及异染颗粒,且革兰氏染色均呈阳性; N4. 3和N4. 1硝态氮去除率分别为95. 83%、96. 30%,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8. 34%、91. 42%.结论 A~2SBR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富集效果较好,并且分离出两株具有较高的反硝化吸磷能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14.
电子受体对同步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序批式反应器(SBR)系统内,利用活性污泥法,考察厌氧、缺氧、好氧组合工艺与厌氧、缺氧工艺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存在、不同电子受体出现的顺序对同步脱氮除磷工艺的除磷影响,并讨论了在实现缺氧聚磷条件下,厌氧缺氧好氧工艺碳源的需求量。试验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是一种稳定的代谢行为,聚磷菌可以利用硝酸盐强化除磷;对于实现缺氧聚磷,硝酸盐的作用远远优于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存在(<16.1mg.L-1)则对聚磷无明显影响;聚磷菌利用电子受体是以其存在的顺序而依次发生的,且这种利用能力不受电子受体转换的影响;在硝酸盐替代氧为电子受体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中,碳源需求将比传统工艺减少30%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中分离获得两株高效聚磷菌株,确定出稀释倒平板分离技术更有利于聚磷微生物的筛选.经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实验初步鉴定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确定出A、E两菌的最优碳源选择分别为乙酸钠和谷氨酸钠;并在降低碳源质量浓度,即COD小于100 mg.L-1的条件下进行最佳生长条件优化:A、E两菌的最适pH值分别为8和7,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25℃;金属镁、钾和锰离子对聚磷微生物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聚磷微生物呈现出较好的厌氧放磷、好氧摄磷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线虫共生菌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菌块移植法初步测定了38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对水稻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的抑菌活性,从中选出9株对纹枯病菌,7株对稻瘟病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再用稀释平板法分别测定了这2组菌株的发酵液对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菌核或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筛选出对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都有较强抑菌活性的YNa111和YNd173等菌株.YNa111菌株的发酵液对纹枯病菌的生长有强烈的抑菌活性,稀释40倍的发酵液24 h的抑菌率为100%,160倍时为82%.菌株YNd173的发酵液对稻瘟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菌活性,稀释5倍和10倍时的抑制率分别为88%和76%.  相似文献   

17.
两级SBR生物除磷脱氮工艺效果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SBR的工艺特点,通过合理控制泥龄,将聚磷菌与硝化菌分别控制在2个SBR反应器中优势生长,以解决聚磷菌与硝化菌等混合生长系统在除磷和脱氮过程中的矛盾。实验证明两级SBR工艺系统生物除磷脱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加油站、汽车修理厂等处长期被石油污染的土壤,经富集培养、蓝色凝胶平板筛选和发酵液排油圈测定等方法,筛选出8株具有较强产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力的菌株。其中菌株BS-4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能力最强,该菌发醉液的排油圈直径达到6.5 cm。通过正交试验对该菌的培养基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以菜油含量为2%,硝酸钠含量为1.5%,接种量为3%,发酵时间为72 h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的除磷效果及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研究在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中的除磷效果及特性,主要考察了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过程对总磷的稳定去除效果,以及生物生长除磷、反硝化聚磷、好氧聚磷、膜截留除磷等不同除磷途径对除磷的贡献.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取得了较好且稳定的除磷效果,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92.0%.在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中,缺氧区发生的反硝化聚磷占到了生物聚磷总量的34.0%~38.6%,反硝化聚磷得到了强化.此外,膜本身对胶体形态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对进一步降低出水磷浓度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产表面活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克拉玛依油田土壤分离纯化出3株石油降解菌,经鉴定DM-1和DM-3为芽孢杆菌属细菌,DM-2为假单孢菌属细菌,菌株DM-1,DM-2和DM-3降解率分别达到59.02%,62.02%和73.51%.排油实验、表面张力和油水乳化稳定性测定表明3株菌产生的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具有较强的乳化原油的能力.实验证明菌株DM-1,DM-2和DM-3产脂肽、脂蛋白类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在对数生长期产表面活性剂,48小时浓度达到最大,分别为1.78g/L,2.15g/L和2.75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