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黄淮海平原的土壤水分状况黄淮海平原地处暖温带的季候风区,年降雨量500—800毫米,地下水位1—3米,土壤水分虽然主要靠降雨来补给,但地下水也是重要的给源,土壤水分的补给属于降雨——地下水补给型。由于气候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因此,土壤也具有明显的干湿变化,土壤水分状况属于淋溶水成型。土壤水分的年循环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春季初夏返浆蒸发水分强烈消耗时期:初春气温回升,土壤开始化冻,但由于冻层下部尚在冻结,影响上层融冻水的下渗,使表层土壤含水量增高,呈泥浆状,此即返浆期。此期为时很短,干旱年返浆现象并不明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探地雷达波振幅与土壤介电常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可反演土壤含水量. 在采用时间域有限差分法建立土壤分层模型的基础上,模拟探地雷达电磁波在均匀分层土壤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分析土壤介电常数与雷达回波振幅之间的变化规律,证实了回波振幅随着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减小,总结出介电常数与振幅之间的幂函数关系式. 最后通过室内土壤模型对此关系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此关系式反演出的土壤含水量值与土壤三参数仪测定的含水量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稻田油菜生长季节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条件十分复杂,影响高产稳产的因素也较多,其中油菜移栽后出现烂根死苗是一个主要原因. (一)油菜移栽后烂根死苗的原因: 稻田土壤含水量过高是油菜移栽后烂根死苗的主要原因.据观察测定:油菜移栽后,土壤含水量在16%~22%时,油菜植株生长正常;土壤含水量在25%,持续时间4天以上的烂根株率为1.4%,死苗株率为0.8%;土壤含水量在34.8%~35.1%,持续时间在8~15天的烂根株率占36.6%~40%,死苗株率占29.1~32.8%;土壤含水量达42.8%,持续时间在10天左右的烂根死苗株率均在80%左右.可见,土壤含水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烂根死苗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锦鸡儿种子萌发对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鸡儿(Caragana sinia)是豆科优良抗旱树种,广泛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其种子硬实现象明显.对C.sinia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量在1.62%,硬实率95%的种子用开水浸烫后可有效破除硬实;锦鸡儿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5℃,变温不能显著增加萌发率;种子萌发的最低土壤含水量为3%,适宜土壤含水量为6%~12%.  相似文献   

5.
对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落叶松岛状林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岛状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0~10 cm土层最高,20~30 cm土层最低,其他土层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全氮、容重、含水量和C/N比显著相关;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容重和含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旅游对五大连池南格拉球山土壤及大型土壤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对五大连池风景区内南格拉球山的土壤性质及不同旅游压力环境的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旅游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pH及容重增大,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速钾含量减少;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在水平分布上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减少,而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和数量的表层集聚度随着旅游干扰的加重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1.底墒足并浇足封冻水的秸秆还田麦田誊这类麦田土壤含水量较高,表层土壤实,麦苗根系健全,体健苗壮,可按正常技术措施进行管理,尽量推迟肥水.  相似文献   

8.
对五大连池新期火山地区的土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三类土壤动物、三类土壤微生物、土壤活性有机质、含水量和温度等9项土壤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该地区土壤资源的生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是要定期测量种子水分 确保入库种子达到安全含水量,禾谷类作物种子安全含水量为12%~15%,油料作物种子安全含水量为8%~10%,薯类作物安全含水量为65%~80%.在冬贮过程中,种子水分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定期测定种子水分,以防坏种.  相似文献   

10.
岳麓山风景区坡面林地土壤理化特征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岳麓山林地坡面为研究区域,室内试验确定不同坡位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量分数与pH值,运用统计等方法分析5个理化性质的坡面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1.320~1.524 g·cm-3之间,坡下容重大于坡上坡中,孔隙度在44%~51%之间,小孔隙比例大,坡上坡中孔隙度大于坡下.岳麓山坡面土壤由于在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聚乙烯降解产物对小麦生长中期土壤养分、水分和pH值的影响,为以聚乙烯为原料的可降解地膜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用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 000、3 000、2 000的聚乙烯粉末模拟聚乙烯降解产物,以0、7、35、70、140、350、700、1 050和1 400 g/m2土壤用量模拟聚乙烯残留量.盆栽试验,随机区组设计,6次重复.结果:各聚乙烯降解产物能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水分含量;LLDPE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增加碱解氮含量,其余降解产物具有相反作用;除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的聚乙烯外,其余降解产物能提高有效磷含量.各聚乙烯残留量使土壤pH值明显降低,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水分含量多有增加作用;低残留量对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有增加作用,高残留量对碱解氮和速效钾有降低作用.结论:不同聚乙烯降解产物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分含量多有增加作用,对碱解氮含量多有降低作用.增加聚乙烯残留量可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水分含量,高残留量降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野外试验手段,通过气象,包气带土壤水分含量及土水势能的观测分析,研究了季节性冻土包气带土壤水分在季节性冻融过程中的运行规律及潜水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粉质粘土在冻结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及温度分布特性,采用单向冻结水分迁移试验仪及低温试验箱,对兰州粉质粘土进行了室内单向冻结水分迁移试验。试验土样采用人工制备兰州黄土,液限33.0%、塑限19.5%。试样直径为10cm、高度21cm;试样的初始含水率分别为13.4%、18.1%、24.6%,干密度分别为1.27g/cm3、1.40g/cm3、1.53g/cm3,不同温度差为7℃、9℃、11℃。在不同边界条件下进行了7组试验工作,测试了试样在封闭系统中单向冻结水分迁移及温度分布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试样一定范围内侧壁存在裂缝,裂缝处存在冰透镜体。冻结温度差对试样冻结深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温度差越大水分迁移量越大。但就含冰(水)量峰值而言,温度差较小时峰值较大。干密度较小时水分迁移量较明显,含冰(水)量峰值较大。当初始含水率小于液限时,初始含水率越大,水分迁移量也越大。  相似文献   

14.
春小麦液膜覆盖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液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甘肃省沿黄新灌区春小麦栽培中试验应用,其结果表明,新型土壤结构调理剂-土面液膜喷洒在地面所形成的黑色胶结膜,在小麦出苗至拔节期能有效地起到增温保墒作用,0~20cm耕层土较露地栽培提高0.7~1.2℃,0~40cm土壤含水量提高46.8~158.2g/kg。抽穗后无明显作用,对土壤不产生机械性污染,可使小麦生育期进程提前2~3d,增产率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肇州县为代表的松嫩平原地区,喷灌小麦的产量与喷灌次数和水量有关,在土壤水分不超过田间持水量的前提下,喷灌次数越多,产量越高。在未喷灌地块小麦产量越低,喷灌的增产幅度越大。在土壤入渗速度和允许喷灌强度协调的情况下,每次喷水量越大,则产量越高。从土壤湿度上看,大于田间持水量80%的天数占全生育期总天数大于80%时,小麦可创高产,总天数小50%时,小麦将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16.
土壤动物与环境质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循环中的重要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同环境因子间存在相对稳定、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经过近10年的学习与研究实践,对东北羊草草原、东部山地及有关农田污灌区等生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动物是相对稳定的、综合的环境指示因子,特别是在人为活动圈大的区域,土壤动物对环境质量反映的准确程度要强于植物。土壤动物与环境的水分、PH值、土壤质地、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植  相似文献   

17.
选取福建省武夷山甜槠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用LICOR--8100AutomatedSoilC02F1ux System法进行了土壤呼吸、温度、气温的日动态测量.测定结果表明:武夷山甜槠天然林的气温、地袁温度、5cm土壤温度等气象因子和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变化表现规律比较一致都呈单峰曲线,但是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同时,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呈正相关;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也是正相关;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成为影响土壤呼吸的主要因素;夏季土壤呼吸的速率要高于冬季.  相似文献   

18.
选取落叶松为干燥对象,选取干球温度、干球湿度、介质循环风速、干燥时间作为自变量,选取含水率、应力作为因变量,建立多重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含水率和应力的变化.并采用预测方差验证了所建回归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豆根系和水稻根系土壤的微生物类群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且根系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高于根外土壤微生物总数.对三江平原大豆根系和水稻根系土壤中的细菌进行分离,根据细菌个体特征、菌落形态特征及其生理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大豆根系土壤中主要分布着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甲基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6个菌属;水稻根系土壤中分布着微球菌属、黄杆菌属、根瘤菌属、奈瑟氏球菌属、葡萄球菌属5个菌属.同时,探讨了土壤部分理化性质对大豆和水稻根系细菌数量的影响,明确了根系细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pH等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今后大豆和水稻田间施肥,提高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