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中山火炬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创新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排名第38位的国家级高新区。2017年,中山火炬开发区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4家,总孵化面积达55.8万平方米。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区之一,中山火炬开发区一直在创新实践中探索,开辟出了一条适合园区发展的道路,一跃成为各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
广州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是国内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由广州高新区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等4个国家级经济功能区组成。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地处珠三角核心地带的广州开发区,以强劲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跻身国内经济功能区第一梯队,成为广州市"东进"的龙头。近十年来,广州开发区在科技产业创新发展中不断发力,通过内引外联、协同创新等方式,在区内打造了20多家高水平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为广州乃至广东的科技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2月,安徽铜陵狮子山高新区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安徽省第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狮子山高新区作为铜陵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载体,应成为新时代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相似文献   

4.
《天津科技》2011,38(3):1-1
20多年前,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片盐滩上建立起来,因此,时值今日,追求创新与发展仍是开发区永恒的主题。 科研水平是生产力的"排头兵"。开发区科技从无到有,经过发展和积累,远近兼顾,逐步形成了投资和科技两个驱动的方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自主创新道路。开发区连续十余年位居中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之首,其中,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更是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名列首位。  相似文献   

5.
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地理和科技园的形成、特征及演化,回顾了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大学科技园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背景,并指出了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视角下,以创新集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发展的理想目标——实现创新集群;并对创新集群的含义、园区内合作机构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发展中国家创新集群的全球力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长春高新区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07,(9):25-26
“以外向型经济起步的广州开发区,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已走到尽头,迫切需要开发区加快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打造一个‘升级版’的开发区。”盛夏8月,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悦伦透露了转型的大手笔:投入1亿元资助科技产业发展,出台扶持科技发展的5条新政,包括:获得国家级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相似文献   

8.
, 《今日科技》2012,(10):2-3
温州打造国家级高新区10月11日,温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挂牌成立仪式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标志着继杭州、宁波、绍兴之后,浙江省第四个国家级高新区成立。建设动员大会同时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授牌并分别讲话。温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温州城市东部,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按照"创新高地·科技新城"的发展目标,温州国家高新区计划今后重点培育激光与光电、电子商务与信息软件、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9.
正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长春高新区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等领域,提升生物与医药产业。重点发展LED、  相似文献   

10.
正长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是吉林省第一个开发区和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长春高新区制定并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确定发展"六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生物疫苗、基因工程、现代中药等领域,提升生物与医药产业。重点发展LED、  相似文献   

11.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新区健康评价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投入和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波动等现象,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性概念及其必要性,并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健康性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宁波大榭开发区企业化治理问题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区实行企业化治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宁波大榭开发区建设之初采取了企业化治理模式,但随着土地开发的结束,这种治理模式出现了种种非正常回归的迹象,文章在分析宁波大榭开发区企业化治理的基础上提出了避免体制回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中等城市,重庆市万州区近年来一直加快城市化建设,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聚集对万州的城市化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万州的经济发展也反作用于万州产业的聚集。文章分析了万州经开区产业聚集和万州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希望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找到一条科学捷径。  相似文献   

14.
高新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而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培育对于高新区的持续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当前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分析,基于高新区的构成要素特点,构建了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发展状况,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皖江示范区”的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协调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命题。以皖江示范区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视角。以各县域自然生态约束力和经济开发支撑力为依据,确定出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即由马鞍山至安庆的沿江经济带构成的沿江聚合轴,以合肥为“带动核”.芜(湖)马(鞍山)铜(陵)为“集聚核”构成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舍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和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构成的三条功能带,并对皖江示范区的区际协调措施和区内协调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大连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大连“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势构建了由5个模块和15个指标组成的高新园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于AHP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函数等效学方法对目前的大连高新园区的技术刨新能力进行定量的评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大连高新园区的综合创新能力得分为71.76,从隶属度的阶段划分上看处于创新发展的中期阶段,也是实现特色园区与和谐园区目标创建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唐华工业园工程概况,重点阐述了其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和建设原则,并给出了园区的总体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QuickBird卫星影像数据进行小波融合、几何校正、目视解译等影像处理和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获得高新区不同年份8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专题图.利用GIS软件对2004年和2008年分类专题图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计算了2004—2008年高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和各种类型斑块的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该期间的耕地、居住服务用地减少;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略有增加;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大幅减少;工矿建筑用地和其他用地则大幅增加.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在2004—2008年大量占用耕地与草地规划发展园区工业和交通设施,但是其他用地类别增加最多,说明高新区产业建设发展较慢,使大量规划用地闲置.  相似文献   

19.
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应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标准(HJ 274-2015)》等资料,利用引入熵值法的灰色层次分析法(GAHP),从污染排放与治理、资源消耗及利用、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潜力4个层面量化分析综合性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同时,剖析园区绿色发展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2017-2019年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等级为6级,表明该园区的绿色发展水平尚未成熟;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资源消耗及利用是影响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污染排放与治理次之;研究对比GAHP与引入熵值法的GAHP,进一步验证文中模型的准确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前景及山西发展煤化工技术的优势和必然性,介绍了太原高新区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