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RFID系统多标签防碰撞以及信息交互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8-4-2动态多叉树防碰撞算法和信息携带量小优先(Short message first,SMF)的信息交互算法。8-4-2DMTSA算法通过计算当前系统产生的碰撞比率动态确定搜索叉数﹐并且优化搜索命令﹐减少了空闲时隙;SMF算法通过对不同标签的信息量进行标识﹐按照信息携带量小优先原则进行交互﹐缩短了标签平均等待时延。通过仿真分析表明﹐设计的算法能够有效改善RFID系统的整体性能﹐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2.
多标签防碰撞技术是射频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文章在对现有防碰撞算法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的防碰撞算法.该算法能够动态地调整发送指令的长度,从而有效减少搜索次数和传输工作量,并在无碰撞时采用后退策略来快速识别标签.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可以看出,该算法比原算法能更快速高效地完成标签识别,有效地解决了RFID系统的多标签防碰撞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的后退式二进制搜索RFID多标签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标签防碰撞技术是射频识别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文章在对现有防碰撞算法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后退式二进制搜索的防碰撞算法。该算法能够动态地调整发送指令的长度,从而有效减少搜索次数和传输工作量,并在无碰撞时采用后退策略来快速识别标签。通过仿真实验分析可以看出,该算法比原算法能更快速高效地完成标签识别,有效地解决了RFID系统的多标签防碰撞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射频识别(RFID)系统中,多个标签同时响应同一阅读器时产生的信息碰撞问题,提出基于帧分组与二进制搜索树识别的RFID防碰撞算法.该算法首先基于帧时隙ALOHA算法对标签进行识别,并依据碰撞时隙将未识别标签分成若干组,然后运用二进制搜索树算法依次对各组进行确定性识别,最后通过对算法进行性能分析及仿真比较,该算法在吞吐率和识别效率2方面较传统算法都有很大程度的优化,在L=N/2,且当N=100时,该算法的吞吐率较帧时隙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树算法分别提高10%和34%;在L=N,且当N=100时,该算法的识别效率较帧时隙ALOHA算法和二进制搜索树算法分别提高12%和37%.  相似文献   

5.
防碰撞算法是RFID多标签识别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一种高性能RFID多标签识别防碰撞算法,即多周期碰撞树算法(MCT)。该算法在降低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通信复杂度以及系统能耗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多标签识别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与QT算法、BT算法、FSA算法等经典防碰撞算法相比,MCT算法在RFID多标签识别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解决目前一些基于RFID的考勤系统因标签碰撞造成数据识别率低、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方法对现有的RFID防碰撞算法进行了分析,在传统的帧时隙ALOHA防碰撞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动态帧时隙ALOHA防碰撞算法。结果构建了基于RFID的考勤系统架构,实现了人员考勤信息的记录及防止代替签到情况的发生。此外,还给出了改进的RFID防碰撞算法的详细过程。结论改进算法能够让系统以高吞吐量工作,缩短了识别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7.
RFID标签防碰撞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二进制防碰撞算法虽然识别正确率较高,但存在着重复搜索过程,影响了识别速度.为了提高RFID系统识别标签的效率,在二进制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并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改进的算法比二进制算法提高了识别的效率,尤其在被识别的标签数量较大时,能显著地节约识别标签所花的时间,提高仓储的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RFID系统中的多标签防碰撞问题进行了研究,在3种经典的确定性防碰撞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二进制防碰撞识别算法.为了降低数据传输量,改进算法采用阅读器前缀查询和标签后缀应答相结合的方式;为了降低查询次数,查询算法针对不同数量的碰撞位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4种算法进行了Matlab仿真和Spartan6硬件平台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较3种经典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和较低的数据传输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RFID系统中的标签碰撞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叉搜索树防碰撞算法.通过划分标签子集、动态调整冲突检测过程,以减少标签冲突和系统开销,提高识别效率.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目前的二叉树搜索算法,本文方法在待识别标签数量较大的情况下提高了识别效率,减少了搜索次数及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通信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RFID中动态多帧标签面临识别冲突的问题。现阶段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碰撞率高的弊端,为此,提出基于RFID标签防碰撞的识别算法,改进RFID识别算法,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建立新模型,提高识别效率,依据集合SRPD和ABS算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添加了监听程序,防止冲突的繁盛。仿真实验表明,一种改进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实现了RFID自动识别技术,具有较好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1.
标签碰撞是射频识别系统的关键问题,它增加了系统的时间开销和无源标签的能量消耗,降低了识别速率。结合自适应时隙数防碰撞算法和二进制树算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防碰撞算法——增强型自适应时隙数算法。该算法首先运用改进型的自适应时隙数算法,依据碰撞时隙迅速把标签分成若干组,再根据保存在队列中的碰撞时隙应用二进制树算法快速识别标签。性能分析和仿真结果显示,该算法在识别效率和吞吐率上都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当多个电子标签同时传输它们的唯一标签识别码(UID)给阅读器时,则会发生碰撞问题,因此解决电子标签信号碰撞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出了一种预先侦测查询树算法,以减少碰撞识别和空闲时间来降低识别延迟。使用四元查询树协议取代二元查询树协议来减少碰撞,实现时隙预先侦测信号技术来清除全部的空闲时间。结合四元查询树协议与时隙前侦测信号技术,来改善RFID在电子标签识别上所发生的碰撞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查询命令数量。经仿真模拟分析,并和已有电子标签防碰撞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预先侦测查询树算法可以有效改善碰撞问题,提升RFID系统的整体识别效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在识别过程中的多标签硅技问题,对现在有的Aloha系列算法及二进制搜索系列算法进行了优劣分析,捉出了一种改进的防碰撞算法.通过减少算法的搜索次数和系统的通信量,很好的提高了算法的搜索效率,提升了标签的识别速度与识别率。  相似文献   

14.
针对RFID系统中基于二叉树的标签防碰撞算法存在识别时间长、通信数据量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算法.算法充分利用上一次查询的信息,标签根据碰撞位先后应答读写器以减少碰撞的发生.读写器检测到接收的数据中有2个碰撞位即停止接收后续数据,以减少冗余数据的传输.算法将识别范围内所有标签进行分组,并且整个识别过程采用后退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RFID读写器识别多标签过程中出现的冲突问题,研究了基于EPC-C1G2协议的时隙随机算法,进行了时隙随机算法中Q值改变量计算以及碰撞标签时隙的调整。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隙随机Aloha算法。仿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可增加系统吞吐率,提高了标签的识别速度。  相似文献   

16.
为在寻优过程中有效地保持算法的种群多样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算法--PSOPC(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based on Predator-prey Coevolution)。PSOPC算法将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猎物的竞争协同进化机制嵌入到PSO算法中。基于PSOPC进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读写器网络调度模型的求解,根据读写器冲突关系的变化在线进行读写器的时隙分配求解与控制,在不影响读写器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消除密集读写器环境下的读写器冲突问题,并优化整个读写器网络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改进的二进制查询树的RFID标签防碰撞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射频识别系统中,存在阅读器与多个标签同时通信的碰撞问题,标签的防碰撞算法是解决数据冲突的关键。文章详细阐述了已有的典型的二进制查询树的防碰撞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防碰撞算法;该算法利用二时隙的方法,使阅读器的询问次数和标签识别所需的数据流大大减少,提高了标签的识别效率。从仿真实验中表明,该算法比已有的二进制查询树算法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针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共享信道多路访问导致的碰撞问题,提出两种基于位图构建的RFID自适应N树(N为子树个数)防碰撞算法--单帧位图跟踪N树算法(SFBTNA)和多帧位图跟踪N树算法(MFBTNA).利用极大似然位跟踪标签数估算法(MLBE)估算标签数量;在MLBE基础上提出了探针法构建位图,SFBTNA算法根据位图在单帧内自适应调整最优N值并构建N树,而MFBTNA算法则逐帧调整最优N值并构建多个N树.同时,对N树下的子树利用跟踪树算法(CT)识别,位图与跟踪树的结合使用极大降低了碰撞时隙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两种算法的性能明显优于现有防碰撞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