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州三叠纪一新鱼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淳 《科学通报》1999,44(12):1318-1321
产自黔西南法郎组瓦窑段-长鳍型鱼龙类新属种-周氏黔鱼龙,正型标本为一右侧观的完整个体,最主要的特征是特大的圆形眼眶,极短的颞部和异常明显的吻,以及密集排列的锥状牙齿,头后骨骼的描述主要根据副模标本。该标本清楚地显示了周氏黔鱼龙的背段脊有度隆起,而尾部的下弯程度介于三叠纪与株罗纪属种之间,荐前椎数目不少于42。椎体结构表明至少与茬前椎相连的肋骨为双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氏黔鱼龙后肢上的股骨,胫骨和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 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 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 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 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侧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 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 另外, 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特, 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 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 就目前的标本看, 砾甲龟龙的后额骨参与组成颞孔的前缘, 这是楯齿龙亚目(Placodontoidea)中Placodus的特征, 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 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俊淳 《科学通报》1999,44(12):1235-1235
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研究在古脊椎动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鳍龙类和鱼龙类很早就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但直到今天对这两个类群的确切祖先及各自内部成员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论[1~3],它们最初被置于调孔亚纲,目前被认为是特化的双孔类.鳍龙类被大多数人视为鳞龙类的姐妹群[1],它主要包括肿肋龙类、齿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其中前三类仅生存于三叠纪,而蛇颈龙类则繁盛于侏罗纪及白垩纪.蛇颈龙类的祖先很可能是幻龙类,但幻龙类的肩带和头骨腭面特征和蛇颈龙类有较大区别.原来以为是幻龙类而现在归入蛇颈龙类的中三叠世的Pistos…  相似文献   

4.
贵州关岭三叠系中一奇特的楯齿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淳  O. Rieppel 《科学通报》2002,47(2):156-159
记述了产自贵州省关岭县法郎组瓦窑段一豆齿龙类新属种——多板砾甲龟龙(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 gen et sp nov)。标本为完整的头骨、背甲和部分四肢骨骼。砾甲龟龙的头骨综合体现了欧洲Psephoderma和Placochelys两个属的共同特征,而背甲和腹部的结构则完全与众不同。砾甲龟龙的腹部由分布于两则部分的一系列松散的长形骨板和中部的密集的腹肋组成,这种结构是任何其他豆齿龙所不具备的。另外,该标本头骨中部的一些结构十分奇物,目前还很难对其作出确定的解释,这些结构主要涉及鼻骨与前额骨的界限以及额骨、后额骨与顶骨三者间的关系。就目前的标本看,此前从未在豆齿龙亚目(Cyamodontoidea)中被记录过。这些罕见特征的最终确立还有待于更多标本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5.
剑鱼,即海洋里的长吻鱼,因其前颌骨与鼻骨突出延长到口前方,呈平扁长剑状而得名。它那前冲的吻足有1米长,极似侠客手中的"三尺剑",故海洋生物学家取其名为剑鱼,雅号"洋中剑侠"。剑鱼为环世界性热带及亚热带海洋上层鱼类,全世界只有一种。成年剑鱼最大的体长可达6米。  相似文献   

6.
辽宁西部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一新科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李锦玲  王原  王元青  李传夔 《科学通报》2000,45(23):2545-2549
根据一保存完好的头骨和下颌化石,描述了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义县组一新型原始哺乳动物:强壮爬兽(新属,新种)Repenomamus robustus gen.et sp.nov,该动物具有发育的齿骨-鳞骨关节,牙齿数目减少,犬齿后齿有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前颌骨的背突不与鼻骨相连,眼眶中壁封闭等进步特征,也保留了一些类似于爬行动物的原始特点,它是热河生物群已知的3种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种,也是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为研究似哺乳爬行动物向原始哺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辽西义县组禽龙类新属种: 杨氏锦州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汪筱林  徐星 《科学通报》2001,46(5):419-423
在辽西义县组发现一大型禽龙类恐龙,根据其头骨形态和牙齿特征建立一新属、新种-杨氏锦州龙(Jinzhousaurus yangi gen.et sp.nov.)。杨氏锦州龙某些特征比已知多数禽龙类原始,但大部分特征接近于早白垩世的一些进步禽龙类,如前上颌骨喙部中等扩大和牙齿形态及排列方式等。锦州龙的另外一些特征非常接近鸭嘴龙类,比如眶前孔不发育等。锦州龙的这种奇特特征组合对于研究禽龙类的演化和鸭嘴龙类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锦州龙发现于义县组中部,层位高于四合屯化石层,是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恐龙化石,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锦州龙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热河生物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与同位素测年确定的年代一致。  相似文献   

8.
蓝田猿人头骨的特征及其在人类进化系统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5,10(6):488-488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仅缺少后缘及后下角),右侧颞骨的大部分(仅缺乳突部),特别是锥体保存完整,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大部分并附连有第二、三臼齿和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1964年5月底在蓝田公王岭地点最先挖出的一个左上第二臼齿,从发现于同一地点以及其形态、尺寸、色泽和磨耗程度等完全与右上颌骨附连的第二臼齿相似,可以确定那个牙齿原是连于上述的左上颌骨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牙齿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猿人的。和猿人头骨一起,还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发现猿人头骨的地层层位和古  相似文献   

9.
游隼     
尖锐而弯曲的嘴和爪,强壮有力的翅膀,发达敏锐的视觉,凶猛残暴的性情,这就是猛禽。它们为一类食肉性鸟类,一般称为鹰、隼。游隼是我国59种猛禽中极具特色的鸟类,是猛禽中的珍品。 游隼在分类上属于隼形目隼科隼属。个体较大,体重500—800克,身体长可达450毫米左右,而且雌鸟明显大于雄鸟。其腿短而粗壮,爪特别强大。翅膀长而尖,飞行灵活,速度快。游隼的眼眶周围呈黄色,颊部有一条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上体为灰黑色,下体白色的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密被黑色横斑。 游隼在我国的东北到华北地区为旅鸟;在长江以南至广东.海南以及台湾一带为冬候鸟。它们栖息于山地.丘陵、荒漠.海岸、草原、河流、沼泽.湖泊沿岸.森林地带,有时也在农田和村庄附近活动。 游隼的捅食技能在猛禽中独具风格,它们在空中飞翔巡猎或追捕突袭群飞的野鸭.鸠鸽类。当发现猎物时,游隼先是快速升上高空,然后将双翅折起,像一颗急速坠落的炮弹,时速可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接近猎物时,才猛烈扑向猎物,以粗壮的腿爪猛击其后枕要害部位。遭到打击的猎物立即失去了飞翔能力。待受伤的猎物向下坠落时,游隼立刻快速下降,在空中接住往下落的猎物。若是个体小的猎物,它便在空中边飞行边...  相似文献   

10.
《世界科学》2012,(4):2-F0002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泓前的研究认为,2010年在中国东北发现的小盗龙是一种长着宽大的泪滴状尾巴的动物。但根据对这具生活在大约1.25亿年前的小盗龙化石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实它是浑身长满羽毛的恐龙.  相似文献   

11.
在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大食蚁兽(Myrmecophaga tridactyla)的脑袋形状和进食形态是最为专门化的。它的吻部呈管状向外伸出,嘴小而无齿,舌头又长又粘。这一切使它能深入蚁巢搜寻美食。对这种非凡的动物所做的最新研究表明,大食蚁兽的张嘴方式不同寻常(Viginia Naples,见J.Zool,1995:249:19-41)。  相似文献   

12.
逢是有古代建筑的地方,人们就可以看到建筑物的正脊两端都有件间上翘起的东西。从故宫的大小殿堂、门楼到寺庙府坛,到处可以见到。但由于它所在的位置最高,看不太清楚,因此使得很多人对它不太了解,只在视觉上感到有这么个物件使建筑物挺好看的。这个东西的名字很多,现在一般都叫它“正吻”或“大吻”,也有叫“龙吻”、“乖龙”、  相似文献   

13.
正在国内旅游界,贵州黄果树瀑布很早便闻名遐迩,然而,除了黄果树瀑布,其深闺里还隐匿着多少绮丽山水,连贵州人都数不过来。在黔东地区,梵净山、西江千户苗寨、小七孔、大七孔都是贵州风光之翘楚。一路走下来,你就会明白,只要你愿意爬山涉水,贵州就是你的人间天堂。千户苗寨中,酸汤鱼里荡漾着漫山灯火这几年,位于黔东南的西江千户苗寨迅速蹿红,除了它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可以在此一览苗族多彩多姿的风情之外,还在于它有世界上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恐龙”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些恐怖;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恐龙固然有个体大的,但也有个体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公鸡那么大。从科学上看,恐龙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是一类爬行动物总的通俗名称,包括了蜥龙类和鸟龙类全部属种,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及白垩纪前期达到它的顶峰时期,并沿着不同的方向衍生出繁多的类型;至于恐龙最后的绝灭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恐龙的绝灭是突然的,并从宇宙空间、地球自身及恐龙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诸如①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使气候发生了变化,大多裸子植物绝灭了,这就直接威胁着吃植物的恐龙的生活;而吃植物恐龙的绝灭,使食肉恐龙也相继遭殃;②也有人说恐龙患了传染病,所以很快死  相似文献   

15.
海马     
本文说的海马不是哺乳类的海马,而是鱼类的海马。海马的学名是 SOSNORSE,又名"龙落子",属鱼纲,海龙科。它身长一般10厘米左右,淡褐色,头与躯干成直角,形似马首,且生活在海中,故得此名。又由于其形状与普通鱼类差异较大,因此容易被误认为不是鱼。的确,海马的长相很奇特。它的肚子挺得老大,披着一身铠甲,颇有几分武士风度。它身体呈侧扁形,有环状骨板;吻呈管状,鳃孔裂缝状;尾细长,能卷曲,常缠附在海藻或漂浮物上,扇动背鳍,作直立游泳。海马生活在近陆或浅海中,多见于沿岸海草丛生或岩礁多的海区。主要以捕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觅食时,眼睛盯住猎物,熟视一秒钟后,把管  相似文献   

16.
《大自然探索》2005,(12):7-7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了一种长着犬牙的新翼龙,并将它命名为“三牙龙”。科学家这次发现的是 一只三牙龙的化石——这种翼龙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和恐龙一起寿终正寝了。三牙龙的犬牙状门牙 很大,后面则是三颗小牙,再往后又是较大的牙齿,紧接着又是几颗较小的牙齿。三牙龙是食鱼动物, 它的嘴巴(鸟喙)前端长着一个鸟冠,它的翼展达5米,这使它成为当时体形最大的飞行动物之一。 翼龙实际上是长有翅膀、能够飞翔的大蜥蜴,它们生活在大约2.28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其大  相似文献   

17.
CT观察孙氏伊克昭龙(Ikechosaurus sunailinae)鼻腔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朱奇志  程希侃  杜湘珂 《科学通报》1999,44(18):1999-2004
运用CT扫描技术对鳄龙科的孙氏伊克昭龙的鼻腔部位进行了连续扫描,结果显示了该类动物鼻腔构造非常复杂,分为两部分:后上部分具有嗅觉的功能,大的前下部分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它的松果体系统的部分丧失,显示了它可能具有向内温演化的趋势。因此,该类动物可能具有较强的体温调节能力,使其体温与周转环境的温度相适应,从而保持高的活动水平。但它还不足以使其体温像鸟类和哺乳类那样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8.
方德声 《科学》2006,58(2):28-28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6年2月24日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与合作者于2006年2月9日的英国Nature上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霸王龙类——冠龙。冠龙化石产于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出露的石树沟组.地质时代大约为1.6亿年前。冠龙代表最原始的霸王龙类,把霸王龙类的确切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同时,冠龙化石也是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虚骨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19.
热河生物群发现带 “毛” 的翼龙化石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记述了内蒙古宁城义县组底部一件近乎完整的喙嘴龙类化石-宁城热河翼龙(新属、新种)Jeholopterus ningchengensis gen.et sp.nov.该翼龙化石保存有精美的翼膜以及遍布全身的“毛”。它具有许多喙嘴龙类的典型特征,如短的颈部、短的掌骨和特别长的第V脚趾等,可归入一类特殊的具有短尾的喙嘴龙类-蛙嘴龙科(Anurognathidae)。该科已知的成员包括发现于德国Solnhofen的Anurognathus,哈萨克斯坦Karatau的Batrachognathus和中国辽西的树翼龙(Dendrorhynchoides),但都不如新标本保存完整。该标本显示其翼膜与下肢相连,尾膜与第V趾连接,脚趾具蹼。此外,热河翼龙的毛状皮肤衍生物与带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毛状皮肤衍生物形态相似,但二者是否为同源结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寒武纪胚胎Markuelia的发育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熙平 《科学通报》2007,52(5):572-577
摘要 基于最近发现的更多的精美保存的Markuelia hunanensis标本,并且借助于同步加速器辐射X-射线层析显微(技术),建立了寒武纪胚胎Markuelia从卵裂阶段经过器官形成阶段至预孵化阶段的发育序列,特别是预孵化阶段的发育序列,即从吻刺和尾剌刚刚形成的最早时期直至即将孵化的最后时期的发育序列.这个发育序列提供了一个胚胎发育模式,而这一发育模式在现生的Scalidophorans(曳鳃类、兜甲类和动吻类)中尚未建立. 因而,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Markuelia现生后裔胚胎发育的认识,而且为这类动物的演化和发育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