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本文旨在攫示孔尚任著<桃花扇>之"史心".从其恪守<春秋>史笔之"家法",并佐证以孔氏有关诗文,认为<桃>剧意在挞伐门户之争与"党祸",旨趣乃在鉴借"遗事"以警时世.  相似文献   

2.
"斯密问题"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燕飞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5):44-47,71,105,120
"斯密问题"指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矛盾问题.已有研究证伪这一命题时没有区分"同情心"和"利他"两个概念,未切中问题要害.鉴于此,本文首先说明<道德情操论>中人性基础是"同情心"而非"利他心",然后论述斯密思想体系中同情心对利己心的促进与约束作用,因此二者相互统一,并不矛盾,"斯密问题"是一个伪题.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目光远大,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而王国维正是由此人手,进入<红楼梦>所开创的灵魂的维度,尤其是进入对于"第三种悲剧"即"悲剧之悲剧"的揭示,从而开创了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的可能性.但是,在经由人与灵魂的维度进入悲剧之后,他却转而寻求"解脱",结果为自己的美学思考留下了深刻的遗憾.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两部文学总集.<诗经>经春秋战国而到两汉被奉为经,<楚辞>在汉代也曾被依经阐释,推为"古诗之流",但最终未被升格为经,而是经历了由赋体到楚辞体的认识转变过程.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所体现的文学标准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之下,"楚辞"体在古代文献目录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先后四处出现山东地名"费".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两处加注,注明其音读和现所在地区;两处未加注解.王力先生、郭锡良先生、朱振家先生分别在他们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中,对<论语·季氏>提及的山东地名"费"注明音读和现所在地区.本文试从古音韵学角度考察山东地名"费"的古读音及流变,并对古代典籍中的古读音标示发表了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0.
<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与<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非常相似,它的基本精神主要源于当时邓小平领导的中共中央西南局提出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藏的和平解放是"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11.
对主体性失落的警惕--丰子恺的艺术观与科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子恺的科学观和艺术观,是对立地存在的,两者之间有极强的依赖关联性.20世纪初,丰子恺从对西方绘画史的考察中,敏感地意识到了现代科学的实用精神正对传统的艺术精神产生着破坏作用.为了遏止这种破坏作用的进一步发生,维护艺术的独立地位,丰子恺详细论述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不同,进而建立起他自己的科学观与艺术观.在这种"科学-艺术"的对待考察中,丰子恺的关注焦点,乃在于讨论"心-物"之间的对待关系,或者说,在于探讨人的精神世界(包括艺术与审美)在整个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强调的,正是"我思"主体.因此,对丰子恺来说,对主体性失落的警惕,乃是他讨论科学与艺术问题的最原初的思想动机与总纲,其对艺术独立性的维护,用意正在于维护人的精神、意识、人格的独立性,或者说,正在于维护"我思"主体.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在创建"新理学"体系时,有高度的方法论自觉,他不仅用清晰的逻辑分析方法清洗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使得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获得了学术的现代形态,而且注意到形而上学的重建需要"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的结合、逻辑分析和直觉的结合.但是,"负的方法"的引入,造成了"新理学"的内在紧张.单纯的"负的方法"之所得,并未避免用"正的方法"建构形上学所遭遇的悖论.结果"新知言"突破了"新理学"所谓哲学只使用纯粹思辩的限制.但是,理性的逻辑方法如何与直觉相结合,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此,辨证逻辑可能是一个更为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时代呼唤研究型教师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讨论“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 ,或者讨论诸如对于教师的期望、要求 ,以及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等问题时 ,必须深入研究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我国的社会需求和我国教育、尤其是我国教师的现状。工业革命以来 ,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全部内涵都可以简约为传授知识。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种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的工作应该实现由“教书”向“育人”的转变。从“教会知识”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接受”转变为“创造”。换言之 ,时代需要研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4.
孟门师-弟子问对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教与学以师生之间的问答为主要形式,通常称为"启发式",孟子亦然.考察<孟子>一书中所透露的师-弟子间的关系,尤其是他们的问对艺术,较之泛泛地议论孟子教育思想,当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从中,亦可看出它同孔门师-弟子之间问对艺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分两期 ,一是 2 0世纪初的五四文化转型 ,二是 2 0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化转型。中国文化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化表现在“群体本位文化”到“个体本位文化”、“伦理本位文化”到“感性本位文化”、“长老型文化”到“青春型文化”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6.
社区环境建设的滞后已直接成为制约社区生活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在社区层面上构建一整套具有"人本化"特征和创新意义的制度安排,以适应居民迅速提高的对社区环境的进一步质量要求,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都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从生态层面来获得对社区环境的再认识,是社区工作亟待加强的一个方面.社区生态可以看作是社区行为主体--居民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现象,具体可分为基地环境、社区或邻里环境和住所环境三个生态层次.  相似文献   

17.
从王蒙的红学研究、李商隐研究以及王蒙对古代优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等方面探讨王蒙古代文学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王蒙对《红楼梦》的研究强调了《红楼梦》作品的原生性,以及由原生性引发出的无限的"话题价值",而内容的博大精深又决定了对它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王蒙对李商隐诗歌的研究则主要表现在对《锦瑟》等无题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让人耳目一新,王蒙还阐述了李商隐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思想史的演变轨迹看,儒学自问世以来经历了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近现代儒学和当代新儒学等六种型态变化.但其基本思想模式可归纳为三种理论型态一为"传统型的古代儒学";二为"应对型的近现代新儒学";三为"变革型的后现代新儒学".这种新儒学从民主化、多元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寻求儒学的定位,它既非"中体西用",亦非"西体中用",而是"新体新用"的革新儒学,其思想模式,可以概括为"民主仁爱为体,科技法制为用"的民主仁学.  相似文献   

19.
王蒙身兼作家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展开对李商隐的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值得关注。王蒙的李商隐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原创性:他是一位注重体验与感受的批评家,是唐诗鉴赏学派在当代的突出代表;他运用多种批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视角新颖,思路开阔;他注意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去自觉反思、揭示古典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物模型SAM小鼠及其在老年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衰老小鼠 (SAM)因其各系具有不同的系特异性病理表型而成为目前唯一最适于研究快速衰老的哺乳类模式动物。本文回顾了SAM小鼠的开发历史及其系谱资料和遗传背景 ,重点对近几年来SAM作为动物模型在老年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包括 :营养与代谢、环境与免疫、行为与脑科学、老年性淀粉样变、老年性骨质疏松、老年肺、老年相关的其他疾病及其遗传学等研究领域进行了分类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