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5 毫秒
1.
提升少数民族自治州核心竞争力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总结,提出少数民族自治州核心竞争力由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以及科技竞争力等构成,并选取了主要评价指标。依据统计年鉴数据,对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排序,并从得分结构、空间布局、人口基数以及GDP排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
客观、科学、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掌握与系统分析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与保障。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少数民族自治州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原则及思路。指标体系设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主导竞争力3个层次,分基础设施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10大体系,下设43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体育类考生身体素质项目的考试成绩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从2005年到2014年贵州省少数民族自治州体育类考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都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少数民族自治州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体育工作,注重体育尖子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都安山区少数民族经济打破低水平均衡状态,需要选择一种生态条件能够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效益明显、有利于要素和产业集聚的城镇化模式。发展这种生态型小城镇要在建设重点集镇和创业园、引导人口集中的前提下,走出一条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金融产业集聚是指金融产业成长和发展进而形成金融地域密集的动态过程,主要表现为金融资源向少数中心城市的集聚。本文分别选定三大经济圈的金融中心,通过分析信贷资源、保费资源等的占比,发现环渤海经济圈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在三大经济圈中是最高的,最终得出发展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及其影响,推动环渤海经济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拟采用跨案例分析的形式,以延边、伊犁、红河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为重点考察样本,以其他27个自治州为辅助考察样本,对中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综合竞争力构建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分析,并归纳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资源禀赋、地域特点与特色文化三个维度,对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基于发展战略模式的综合竞争力提升途径,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明显。本文从巴马瑶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新型城镇化各方面的明显变化特征研究方面入手,用实证研究方法揭示旅游业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之间的推动作用关系,以期更理性地探明旅游对于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旅游业能够促进人口快速集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融合和保护生态环境。该结论恰好证明了旅游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城乡融合、生态环境等新型城镇化六大指标息息相关。进而论证了旅游业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能够极大推动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科学管理研究》2017,(5):64-66
产业共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非稳定的单调递增关系。在E-G简化指数测算产业共同集聚水平基础上,采用2010~2015年山东省面板数据,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共同集聚分布不均衡;无关多样化产业共同集聚能够缓解区域经济波动;相关多样化产业共同集聚对区域经济波动的影响受宏观环境制约。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社会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主流,中国顺利入世、更加贴近世界的今天,信息和流通将成为经济建设中更为关键的因素。凉山州是以农业为根本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信息农业是凉山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为完善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正外部性理论,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角度出发,运用制度工程学研究方法对产业集聚过程中的正外部性进行研究。以传媒产业集聚为例,构建了成本共担型、收益共享型及混合型传媒产业集聚3种制度模型,并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成本共担型传媒产业集聚效果最好,混合型传媒产业集聚效果次之,收益共享型传媒产业集聚效果较差,给予补贴能够提高集聚效果。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发展地方产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省际结合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是位于五大自治区以外的内陆省际边界少数民族自治州和自治县,大部分处于边缘化状态且发展不平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民族宗教的多元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使其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需要在加强省际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和分类指导的方针,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发展经济为基础、改善民生为核心、维护稳定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国家和所在省市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年平均增幅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其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相对较低的特点.研究表明云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有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其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降低了产值结构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因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有助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加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政策,使过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适当降低,以及鼓励居民到城镇地域就业和居住有利于人口城市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3.
本就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作了探讨,认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长期稳定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灵活性,在政治上,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自治机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主地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权力。在经济上,进一步巩固现有的成果并因地制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国省、地两级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素质、人民生活、社会水平三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三个多民族省和七十七个地级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度量分析,对各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分布状况、差异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5.
针对条件落后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自主学习所面临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探讨运用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整合有限的人力和设备,创造语言自主学习条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生态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这些特殊的规律性就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发展的原则,主要有: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原则,依法自治原则,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统一原则,扩大行政参与原则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构造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结合甘肃省14个市州2010—2016年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基础保障和生态质量4个维度测度甘肃省14个市州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情况,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甘肃省生态文明的协调度情况,并借助ArcGis 10.0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 2010—2016年,甘肃省14个市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2)生态文明聚类特征由微弱的正相关向较强的集聚倾向演变,且2016年集聚倾向最为明显; 3)甘肃省各市州生态文明发展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生态文明水平大体上呈现出集群化、梯度化、极差化的分异特征; 4)甘肃省14个市州生态文明建设离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河西走廊地区整体协调性较好,陇东南地区和民族地区协调性较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1)生态文明建设分区治理; 2)加强陇中地区、陇东地区、陇东南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协调性建设,借助政策支持、城市合作等提高区域协调性水平; 3)借助优越的地理区位和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