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历代都认为唐代边塞诗歌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文学评论》八○年第三期发表了吴学恒、王绶青同志的文章,他们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属于国内民族矛盾的范围,一般不涉及爱国主义问题,而唐玄宗后期的开边战争又是不义战争,因此,把整个边塞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都否定了,并且对持此见者冠之以“中国文学史研究工作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  相似文献   

2.
纳兰性德边塞词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身于满族贵族的纳兰性德是一个对故土,对边塞充满深情的人。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既描绘了边塞雄浑郁勃之美,又刻画了塞外的苍凉凄清。从他的边塞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进步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可以体会到词人无限幽怨和无尽伤感的原因。他的边塞词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内容和风格上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为数不多的边塞词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边塞战争、军旅生活,是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歌和以写边塞诗见长的诗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多。其中,高适,岑参,习惯上被称为边塞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盛唐时代以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所创作的大量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唐以及后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近来有的论者持有异议,提出了“边塞诗人讴歌不义战争的诗篇,理应受到批判”,“边塞诗派创作的价值……主要是在他们仕途不得意,或是受到严峻现实的教育,所写下的那些揭露不义战争的作品”的观点。(《文学评论》1980年3月号:《边塞诗派评价质疑》)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现作一些粗浅的分析,与《质疑》的作者吴学恒,王授青二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一 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宝库中,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鲜明的特色而呈放异彩。边塞诗的繁荣,往往跟某一历史时期频繁的边事活动以及文人的参与有关。如盛唐时期,国势强盛,中外交往频繁,国内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守边和扩边的战争也时有发生。当时文人墨客政治上多怀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其中一些人便纷纷从戎入幕、随军戍边。他们亲身经历了边地生活的体验,开拓了创作视野,获得了崭新的题材,他们以豪迈的笔调描写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边塞风光,抒发了戍边将士特有的思想感情。因而,盛唐时期涌现了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王瀚等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形成了一个群星灿烂的边塞诗派,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篇,在我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边塞闺情诗是边塞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从闺妇的独特视角观照战争中闺妇的内心情感。唐代前期的闺情诗多表达闺妇盼夫封侯的愿望,到中后期则是盼夫生还,思妇情感上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一个缩影。边塞闺情诗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这些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整个唐代社会的变迁、人生观的改变和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关于唐代边塞诗的讨论中,无论对边塞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各家,无不以初唐至玄宗一百多年对外用兵的性质作为评价边塞诗的前提条件。对于唐开元天宝以前的边塞战争,大家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基本上是唐王朝对外族侵略进扰的抵御、自卫。有争议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边塞战争,历来古典文学工作者在接触这个问题时,很少能深入实际地认真研究,作出公允的结论,从而在这个时期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的评价问题上,造成了矛盾和混乱。吴学桓、王绶青的《边塞诗派评论质疑》(下称《质疑》,见《文学评沦》八○年第三期)有一段话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个杰出代表,并称为“高岑”.他们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都反映了边塞战争,表达了自己投身边塞,建功立业的理想,描写了边塞的山水风物.但由于各自生活经历,个性气质,艺术手法,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的不同,使得两人的诗歌风格又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征.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这与他在继承“汉魏风骨”,吸收六朝以来诗歌发展成就的方式有关.他的诗歌主要以继承为主,体现出直追汉魏的诗歌特点.岑参具有慨然从军赴远的豪情,博大的爱国胸怀,蓬勃的政治热情显露无遗.虽然他也时常会有游子的愁怀与不遇的愤慨,但更多的是激扬、愉悦,加之他的性格又洒脱,所以形成了他诗歌昂扬进取、激情澎湃的“悲壮豪迈”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1.
历代妇女边塞征戍诗 ,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远戍征人的怀念 ,对战争无期的哀怨 ;对戍边人的理解和鼓励 ,展示了深远的爱国情怀 ;对时政的关切、婉讽。应该对古代妇女创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重新发现中国女性在文学史及文化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天宝干戈     
天宝战争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在南诏与唐王朝之间一场惨烈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很多,相关成果也出了不少。而对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战争给他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认为大唐天宝年间发生的这场战争,在唐朝人民心中留下的更多是伤痛的记忆。南诏人民及其子孙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首先,我讲讲什么是联合国、谁是联合国。在这个问题上,不仅外界经常混淆,就是在联合国里,也经常有人出错。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在伊拉克战争之后,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对伊拉克战争有自己的看法。那么他发表了一些批评美国的言论,引起了当时媒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天宝战争是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在南诏与唐王朝之间一场惨烈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影响等问题,研究者很多,相关成果也出了不少。而对当时的人们如何看待这场战争?战争给他们的后世子孙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认为大唐天宝年间发生的这场战争,在唐朝人民心中留下的更多是伤痛的记忆。南诏人民及其子孙对此却有着不一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岑嘉州诗最早见于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最早对他的诗进行评论的也是殷潘.《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仅七首,殷潘的评语并不多:“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河岳英灵集》)可见当时并没称他为后世评论家所谓的边塞诗人,也没强调他的边塞诗.经过从唐至清许多学者的研究,以迄于今,许多文学史家一致肯定岑参的边塞诗的突出的成就.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文学史,(如游国恩等同志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更明确地把盛唐诗分为山水田园派和边塞派两大流派,岑参成为边塞派的杰出代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更从历史的高度,肯定山水田园派反映了“宁静优美”,边塞派占有了“动荡壮丽”.岑参的边塞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美学史上的地位.这都是明确的事实,也是公允的结论.虽说如此,岑参的边塞诗,仍有许多话可说,仍有值得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虽然不是纯粹的军事理论家;但他在对先秦军事思想充分吸纳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了独到的战争观。司马迁对战争人才、作战指导原则及战争目的也有自己的认识。司马迁的战争观涉及战争观的基本方面的同时,在理论性与系统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它通达而富有智慧,具有鲜明的历史理性色彩。  相似文献   

17.
德山道助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柏原兵三的代表作《德山道助将军回乡记》中的主人公。他作为军人,在武士道愚民政策影响下,热衷于战争。日本战败后,他成了社会中一个无意义的人,开始痛恨战争、反对战争,忏悔自己在战争中的罪恶。他的命运,代表了当时整个日本的命运;他的反战心声,也代表了日本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8.
王冲 《科技咨询导报》2007,(16):119-119
本文对高适,岑参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歌,进行粗略的分析,对两位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分析其异同,他们的诗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  相似文献   

19.
同邓小平和赵紫阳会晤 1975年10月;我作为联邦总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当时,毛泽东曾简洁地对我说:“我知道苏联将如何发展:将爆发一场战争。”我表示了异议。我虽然不想排除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但在西方保持足够的防御能力的情况下,我认为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不大可能的。然而,毛坚持他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的理论。当时的副总理邓小平赞成他的观点。几乎是我访问毛泽东10年之后,1984年9-10月,我第二次来到中国。这次,邓小平以回忆我们几年前的谈话作为开始会谈的引子。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突然直爽地说:“你当时不同意我们对形势的估  相似文献   

20.
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他八十寿辰前夕在英国伍德佛地方发表了一篇骇人听闻的演说。在这篇演说里,他直截了当地承认,早在一九四五年对德战争结束之前,他就已准备和纳粹军队合作把进攻的矛头转向当时的盟国苏联。他说:「甚至在战争结束以前,在数以十万计的德国人向我们投降、我们的街道上挤满了欢乐的人群的时候,我就已经打电报给蒙哥马利(当时任英军总司令),指示他仔细收集德国人的武器,把它们收藏起来,这样,如果苏联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