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说《荆棘鸟》描述了克利里家族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塑造了三位坚韧、善良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她们与命运的抗争、对爱情和幸福的执著追求却令人慨叹;小说也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痛苦中爱着,在爱中成长。  相似文献   

2.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安娜,法国作家福楼拜在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塑造了爱玛这个女性形象。作为大胆追求爱情的悲剧女性,无爱的婚姻与强烈的爱情追求的矛盾,纠结于社会因素的情感困境,都无可厚非地成为了她们走向各自归宿的缘由。  相似文献   

3.
周宝燕 《科技信息》2011,(31):I0105-I0105,I0165
刘兰芝和杜十娘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叛逆的、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成功女性形象。她们出身低,才貌媲美,都为追求真爱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对爱情观念认识不一,追求爱情方式各异。刘兰芝独立成熟,对爱情向往但受传统封建礼教束缚。不敢直接抨击专权,直至牺牲自我,以化蝶式结尾;杜十娘则天真烂漫,对爱充满期待,然识人肤浅,性格火辣,疾恶如仇,对爱情追求过于理想化,最后因爱绝望沉江。  相似文献   

4.
从子君和林小枫这两个形象出发,通过对她们的性格和行为分析,揭示她们爱情悲剧的三个原因:经济不能独立,不平等的对话,忘却了爱自己,力图为爱情困境中的女性指出一条相对平坦而光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主要刻画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的生活经历。佩科拉的疯狂、秀拉的叛逆、内儿的传统以及哈加尔的挣扎最终被社会所抛弃。她们失败的成长经历在莫里森小说表现为黑人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安娜和弗兰西斯卡分别是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在无爱的婚姻以外,她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两位女主人公婚外情产生的根源主要是由于经济上的依赖与传统的父权制度;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升华。而女性性格深处的弱点又成为她们追求自主爱情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吴杨 《科技信息》2007,(15):464
美国作者霍桑的《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巨著。本文作者从小说中所展现的爱出发,分析了各主人公之间的爱以及霍桑对各人物所表现出的爱,从而反映了小说中主人公对爱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女性的爱是浓烈、缠绵而持久的。在女性退出社会、幽闭于家庭的封建时期,女性个体存在的社会价值已完全被男权社会剥夺,她们只能在情爱和母爱的狭小天地里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而宋代的侍妾们在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复苏了自我意识,热烈而顽强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但她们的爱情大都如鲜花一样短暂而易谢,她们只能在离愁、相思和性爱欲求而不得中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的主题常被定位为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认为保罗是"俄狄浦斯情节"的牺牲者。但联系劳伦斯在小说中的爱情观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可能是力图通过两段悲剧化的爱情阐释爱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向。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的性格的形成、人生际遇抉择与生存环境的相克相生,人性弱点与理想张扬的纠缠不清,现代男女对爱情的执著与追求,也看到了这人世间那无法解脱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同时,冷峻中又处处点缀著理想美好的情素。正视爱情幻灭的悲剧,也享受着过程的美妙与精彩。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描刻画了一位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福克纳却为她献上了一朵玫瑰。可以说,爱米丽.格里尔生就是一朵生活在杰弗逊这座黑屋中的玫瑰,她追求爱情,渴望婚姻,也曾努力抗争,但还是不幸沦为了父亲马鞭下的牺牲品,最终也未能斩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条红线,也只能在黑屋中慢慢凋残。  相似文献   

13.
理想爱情与世俗婚姻——海丝特和凯瑟琳爱情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娟 《科技信息》2012,(32):216+218-216,218
《红字》与《呼啸山庄》是两部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杰作。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缠绵悱恻、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都描写了爱情、孤独与死亡。海丝特和凯瑟琳分别是两部小说爱情悲剧的女主人公。她们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遇:都曾为结婚而结婚,为爱而爱,最后都为婚外之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拟从两者的爱情与婚姻,孤独与死亡诸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破坏真挚而自然的感情不仅是残忍的,而且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相似文献   

14.
王康英 《科技信息》2008,(23):189-189
爱情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它绝不能被一个人的地位,权势和所拥有的财富来衡量,在大多数人的个人生活中,人们总希望去寻找积极的,有意义的和浪漫的爱情,并期望信誓旦旦,恩爱一生。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追求爱情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爱,真爱是两个人之间心灵息息相通的交融,如果你真的爱她或他的话,绝不会计较她或他的好与坏,有时说我永远爱你这件事绝对比要把它付诸行动要容易的多.像大多数著名小说家一样,夏洛特·勃郎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简·爱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从刘兰芝以死反抗的做法,到崔莺莺追求自由恋爱,杜丽娘为爱情而死,为爱情而生的执着,再到林黛玉与贾宝玉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自由恋爱,展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妇女解放的趋势和爱情文明的进展,从她们身上初步可以探索到中国妇女解放的演进.  相似文献   

16.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位神秘怪异的南方没落贵族女子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作者对叙事时间进行了精心建构,使得结构奇特,情节跳跃,悬念跌宕,耐人寻味。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时间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展现小说主题和思想内涵的作用,进而探讨作者的时间哲学。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文学长廊中,有两位女性形象格外地引人注目;一位是《红字》中的海丝特,另一位是《荆棘鸟》q-的梅吉。这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爱情故事小说,却有着相似的爱情悲剧。她们所爱之人都是与上帝长相厮守的神父,她们都为所爱之人育有一个孩子,都揭示了宗教的残酷和禁欲主义的丑恶。她们用女人特有的方式与上帝对抗,在与上帝争夺爱人的较量中,揭示了真正的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  相似文献   

18.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三位有代表意义的,并身处三个不同阶层的女性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剖析,阐述了她们不同的为人处世,追求爱情,看待人生的方式,说明作弄,吞噬甚至毁灭人们的城堡是整个黑暗的旧社会,她们同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