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莱州市海涂资源的特点,对目前海涂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地下海水入侵日趋严重、河道挖沙对海涂的破坏和海涂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莱州市海涂资源开发的原则与农业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海涂养殖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浙江省海涂养殖的现状,以及当前海涂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我省海涂养殖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根据浙江省海涂养殖的现状,以及当前海涂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我省海涂养殖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海涂土壤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并参照国内外土壤的最新分类成果,拟出海涂土壤的系列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利用这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我国海涂土壤进行了定量化系统分类尝试。  相似文献   

5.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海涂面积辽阔。新开挖的海涂池塘基本上达到了规格化,池塘整齐连片,有较好的进水和排水渠道。要在海涂池塘内大面积提高养鱼产量,据本文作者的经验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放养鱼种力求“早、足、齐”。放养时间应按排在春节前后,这样可延长鱼类生长期。要高产,鱼种数量必须放足,一般亩产450公斤的鱼池,每亩放养鱼种尾数不  相似文献   

6.
奉贤海湾旅游区海涂植被的特征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所在地海湾旅游区的海涂植被自然条件、组成特点、生物量,并初步探讨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沿海地区浅海海涂通过人工回填,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固地基,即可成为理想的建筑用地。文章主要介绍了某工业园区采用抛石挤淤强夯法,即用碎石回填置换原软弱的饱和粘土,再用强夯方法进行挤密加固处理海涂地基的工程实例,以及现场测试方法和结果,同时还推导了适用的理论计算方法。现场载荷试验和沉降观测表明,加固效果良好,经过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近三年来的观测,沉降量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调查发现盐城海涂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蕴藏量大。其中潮间带底栖动物就有100余种,泥螺、文蛤、四角哈蜊、青蛤的生物总量均在万吨以上,托氏(虫昌)螺、海豆芽、沙蚕、大竹蛏等的资源量也非常丰富;高等植物10余种,芦苇、大米草、互花米草等资源量丰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为滩涂采捕、滩涂养殖和产品加工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海涂围垦的生态补偿类似于邻避冲突的环境风险补偿。补偿机制的框架是“补偿关系主体三元”、“补偿方式三层”的综合。具体内容构建应将权力集中配置给环境保护部门,责任明确督促环保部门积极正确作为,权利分享提供环保集体行动的制度依据。机制的运行需要和环境影响评价衔接,也要和海域使用金制度结合。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江苏海涂围垦与湿地变化,分析研究了江苏海涂湿地自然演变规律和围垦后湿地变化状况,提出海涂围垦不仅未减少湿地的面积,而且有利于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观点,最后就围垦与湿地保护,提出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围垦相结合、加强湿地围垦利用研究、制定围垦规划、加快海涂促淤、加大围垦政策扶持和投资等具体措施,以促进江苏海涂围垦与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新围垦的海涂土壤中栽植梨桃等果树,其产品品质、产量受土壤影响很大。随着土地利用时间的延长,土壤经过脱盐、施用有机肥等耕作措施的影响,其主要障碍因子,已由开始时的盐份为主转变为土壤缺素为主。浙江省此类土壤中果园缺素现象较为普遍,新叶黄化现象随处可见。为弄清其主要成因,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我们对发病较严重的滨江区星民垦殖场果园进行调查,并取样分析化验,其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海涂围垦区盐碱粉壤土坡面径流剥蚀过程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盐碱土边坡径流-侵蚀过程规律,通过人工模拟土槽径流冲刷试验定量分析坡度和上方来水流量对海涂围垦区盐碱粉壤土边坡径流剥蚀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方来水流量和坡度对径流剥蚀速率均有显著正效应且互相制约,剥蚀速率与坡度和径流量存在幂指数函数关系;坡面单宽径流能耗随坡度和上方来水流量的增大均显著增大(P0.01),单宽径流能耗ew与上方来水流量q、坡度θ存在幂指数函数关系;在坡度5°~15°条件下,临界单宽径流能耗为15~40 J/(h·m),而在高坡度20°~40°条件下,临界单宽径流能耗接近零;剥蚀速率与单宽径流能耗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R2=0.82),海涂盐碱粉壤土边坡只需较小径流能耗即可剥蚀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13.
一、试验概况为了探明海涂地的肥力特点和生产能力,并为海涂地种植水稻找出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1976年我们在温岭县“八一塘”海涂地进行了试验。该海涂地位于“八一塘”的中上部,1974年下半年关塘门。1975年冬曾种过大麦,但因故无收,1976年试种适作早、晚稻。海涂地生产能力试验共设四个处理:(1)100%有机肥;(2)60%有机肥加40%化学  相似文献   

14.
围垦对射阳河口海岸地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时期具有较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快速提取围堤线、平均高潮线,依此分析海涂围垦活动对射阳河口岸滩地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a)河口以北岸滩以蚀退为主,1995-2003年滩线蚀退速率平均为4 ~ 6m/a;河口以南侧为淤长,1995-1999年除五条港淤长速率( 199.2 m/a)最快外,其他地段淤长速率平均为35 m/a; 1999-2003年除迷洋港淤长速率(79.4m/a)最快外,其他地段淤长速率平均为11 m/a.(b)河口以北1995-1999年围堤线基本无变化,1999-2003年围堤线平均向海推移0.94km;河口以南1995-1999年围堤线平均向海推移距离为4.08 km,1999-2003年围堤线平均向海推移距离为2.56km.  相似文献   

15.
临海县从一九六一年开始,利用本地海涂、山地、平原大量种植的实生本地早嫁接温州蜜柑,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终于获得成功。这是柑桔生产上的一项新技术,不仅克服了海涂以枳壳为温州蜜柑砧木(简称枳温)的缺素黄化问题,为迅速发展海涂柑桔  相似文献   

16.
新围海涂地葡萄建园及优质高产配套新技术 浙江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科技人员经过八年对新围海涂葡萄建园及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明确了土壤盐分过高是新围海涂区建葡萄园的主要限制因素,探明了葡萄苗木正常生长的根际土壤含氯化钠必须在0.2%以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治盐害和培肥土壤的配套技术,从而实现了新围海涂葡萄3年亩产1000公斤,5年亩产3500公斤,果实糖度、品质均达到优质标准的早产、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创经济效益1451万元。该项成果目前已通过省级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成果改变了滨海盐土原以抛荒养淡自然脱盐的传统旱改习惯,为加速我国新围海涂的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项新的配套技术,值得在我国南方新围海涂地区推广应用。该项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雨强和坡度条件海涂盐土边坡侵蚀细沟发育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在不同坡度(11.3°、21.8°、35.0°)和降雨强度(85 mm/h、110 mm/h、125 mm/h)条件下,模拟海涂盐土边坡细沟发育过程。坡面侵蚀细沟发育动态采用数码摄像进行监测,通过Image-Pro Plus(IPP)6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和数据进行整理。结果表明:(a)不同坡度和降雨强度条件下,径流产生后,很快在坡面形成细沟且细沟沟网密度变化较快;细沟数量、细沟深度、细沟平均宽度和细沟密度均随降雨时间延长而增大。(b)缓坡度条件下,土壤跌坑发育慢,细沟侵蚀率低;随着坡度增大,坡面跌坑形成后水流聚集迅速,水流侵蚀冲刷力强,细沟发育快。(c)细沟发育越深,坡面细沟数量也越多;坡面侵蚀率与细沟平均深度及水流雷诺数分别在p0.05和p0.01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江苏中部海岸发育和开发利用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论述了江苏中部海岸的特征,潮汐海滩的分带性及分带规律,提出现代潮汐海滩的沉积模式。根据海岸发育与海滩类型,提出了江苏中部海岸适宜于海涂围垦与海涂水产养殖的范围及面积。  相似文献   

19.
本区海涂资源、类型及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已围10.3万亩以外,目前我区海涂资源尚有13.5万亩。其中,目前可围的有6.5万亩,需堵港促淤后可围的有7.0万亩。我区海涂,是江河泥沙入海后由海潮推托携带,在岛屿外围逐渐沉积升高形成的,属近代浅海沉积物,大都呈环状或带状分布。我区海涂土壤大都质地粘重,属咸粘土。土壤中含盐量高(氯化钠含量约在1%左右或超过1%),水源条件差,围后脱盐也较缓慢,一旦脱盐比较不易返盐。土壤理化性状极差,其  相似文献   

20.
海涂湿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布点,用收获法采集海涂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各部位和土壤样品,用X-荧光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土壤和植物体不同部位中Pb、Cd、Cu、Zn的含量,探讨了4种重金属元素在浙江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在土壤库中,元素含量高低和储量大小均为Zn>Cu>Pb>Cd;在植物库中,重金属在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高低为根系>茎叶,储量大小为茎叶>根系;在植物根系和茎叶中,元素含量和储量大小均为Zn>Pb>Cu>Cd.(2)植物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表现为根系>茎叶.植物根系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小为Zn>Cd>Pb>Cu;茎叶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大小为Cd>Zn>Pb>Cu.对4种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含量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植物体内Pb、Cu的含量与土壤中的呈极显著正相关,而Cd、Zn在两者间的相关性不显著.(3)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取样地,土壤库中4种重金属的总储量有差异,表现为宋埠样地(161.867 kg/hm2)>胜利塘样地(156.626 kg/hm2)>杨屿山样地(129.004 kg/hm2);但在植物库中,重金属的总储量大小却为杨屿山(26.266 kg/hm2)>胜利塘(21.69 kg/hm2)>宋埠(10.923 kg/hm2).显示了由于不同样地互花米草群落的生物量以及其对重金属吸收能力的差异,表现出该群落中重金属储量与土壤库中重金属储量的明显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