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是传统产业经济升级转型的主要途径,从中国经济形势出发,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必要性、主要动因和重要目标,并就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与具体路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要实现向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有赖于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制度规范和学习国际社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以及后危机背景下,提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理论依据,论证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及民族地区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重视民族地区低碳金融对低碳经济产业的转型支持,并提出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郭艳华 《广东科技》2014,(13):54-56
正一、低碳经济浪潮对广州经济发展可能形成的影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广州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要掌握这种新经济形态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高度契合的绿色经济体系,并借此契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淘汰落后产能,建立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体系。广州要紧跟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浪潮,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与制高点,痛下决心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逐步建立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以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以及国内一些学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开始,探讨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日本、英国、丹麦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总结出低碳经济时代国外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继而分析我国低碳经济时代城市转型的主要特征.笔者最后论述了低碳经济时代城市规划的应对措施:一要突出总体规划,二要深入专项规划.  相似文献   

5.
屈志鹏 《科技信息》2012,(1):663-663,672
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解决碳排放高居不下的问题,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然而,在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中,我们目前仍然缺乏专门法律为转型提供保障。在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的能源立法应适时作出回应,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国家能源立法议程,并适时修改相关政策、制度、法规,促进能源立法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的低碳转型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三次产业结构理性回归的现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强劲的技术创新资源是长沙产业结构低碳转型的基础和优势。"高碳路径"现象的存在、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的缺乏、资源能源的相对匮乏是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障碍。打造一个由低碳产业体系、低碳支持技术、低碳能源结构、低碳管理模式合力构成的低碳转型支持体系是实现长沙产业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汽车工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低碳经济的视角下,面对能源危机与节能减排的压力,发展清洁能源刻不容缓。发展电动汽车是实现低碳交通,低碳经济及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从电动汽车发展带来产业格局转变与国内各大汽车企业电动汽车研发情况两方面的分析中,对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进一步探索,寻求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汽车业转型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8.
芝加哥以产业转型为契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全面转型,表现出由制造业到服务业再到高端的知识型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的演进历程,其特征表现为实施多中心城市群发展,促进城市郊区化拓展,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促进城市的绿色低碳化转型.芝加哥多中心模式给中国城市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应该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制定多元化发展战略,推动城市服务化转型升级,建立均衡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市低碳发展与生态转型.  相似文献   

9.
<正>发展低碳经济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推进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杭州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低碳经济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引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低碳经济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受到全球各地以及各行各业人士的关注。对  相似文献   

10.
<正>各国的低碳创新政策一、欧盟⒈《斯坦恩报告》: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理念基础该报告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要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就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该报告是欧盟从战略高度形成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基础。⑴温室气体的减排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不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小建材企业如何应对低碳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宜芳 《科技资讯》2011,(17):68-68
当前,中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中小建材企业应把握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结合企业所处现状与环境,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低碳经济形势下中小建材企业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江西经济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对现代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一场深刻能源经济革命,也是各个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必然选择。从江西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角度,阐述了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及路径选择,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广西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紧跟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面临着种种困难与障碍。通过对广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数据的分析,探讨广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面临的障碍,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推进碳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改造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整现行资源环境政策,完善煤炭资源税征收机制、适时开征碳税,对碳减排项目实行补贴与支持政策,重点扶持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并在长期稳步建立碳排放市场交易制度。通过系统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体系,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经济向低碳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申亚峰 《科技资讯》2014,12(16):150-150
在世界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人们普遍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开始关注起来,而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国以低碳、环保、节能为主题在各个领域开展了低碳型经济的发展。在国内,项目的多种类的特性让低碳转型期内的经济风险加大,并且在考虑风险的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低碳经济的存在,本文研究了在低碳型经济下工程经济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低碳时代的发展和变革,给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环境的日益变化,低碳时代对环境的发展导向作用日益突出,中国为了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同样进行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和探索。但是根据相关实践证明,国内对金融环境的创新同国外相比还比较滞后。该文从探讨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的关系角度出发,探讨环境金融创新的途径,并针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创新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发展低碳经济和金融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兴起于21世纪初期的低碳经济,以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低碳化发展为核心。概要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成就,指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绿色转型升级,节能减排降碳成效显著,植树造林和循环经济发展降低了碳强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时尚,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激发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活力,在分析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把经济结构优化作为重要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努力方向,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2月10日,由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低碳经济与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产业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低碳经济与绿色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能源转型策略"、"低碳经济与产业优化升级"等专题,展开了热烈、深入的学术讨论。此次研讨会开幕式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苏建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19.
黄小勇  陈运平 《科技智囊》2013,(1):I0012-I0013
当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推动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低碳转型就是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共生发展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  相似文献   

20.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低碳的热潮。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要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至45%。向低碳经济的全面转型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已经成了中国社会的热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低碳潮流之中,直销行业也不例外。尽管低碳是个环保话题,而环保话题也说过多次,但低碳潮流扩展到了政治与经济层面,于企业来说便意味着机遇或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