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线形,隐喻性语言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从本质上而言,它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过程。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看,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汉语隐喻的翻译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同时,汉语隐喻的翻译要注重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雪婷 《科技信息》2010,(18):144-144
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众多方式中,隐喻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理论的核心。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产生于隐喻性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大脑认识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空间隐喻作为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由空间隐喻构建的。IN和OUT均表现为一种空间意象图式,是以人体为容器原型的隐喻投射。容器的空间性状都被投射到了非空间事物或概念上,使抽象和未知的概念更具体,更容易被感知。杂乱无章的语言现象归纳到了容器隐喻里,同时丰富了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上帝的杰作。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而概念隐喻也称为隐喻概念,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或者概念领域间的相互转换。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的隐喻意义异同,得以为更好的顺畅的为英汉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5.
王淼 《科技信息》2009,(8):109-109
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低估了语言层面的隐喻分析.概念隐喻必须通过语言层面的隐喻来体现,研究语言隐喻的语篇功能建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语言隐喻在原文和译文中的语篇形式衔接建构;对比分析隐喻表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看其如何实现原文语篇意义衔接在译文中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谢佳辉 《科技信息》2009,(31):267-267,274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的隐喻理论框架中的实体隐喻和空间隐喻在朱自清作品《匆匆》中关于时间的隐喻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印 《科技信息》2012,(6):184-184
隐喻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段,而是一种与人类思维、认知、文化有着密切关联的存在。隐喻是人类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人们从已知迈向未知的一种途径。文章通过对不同认知视角下隐喻的对比,说明了认知在隐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10.
张超 《科技信息》2009,(4):82-82
Lakoff和Iohnson于1980年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语言是思想的外壳,隐喻性认知在隐喻性语言中得到沉淀,语言教学中使用隐喻能增加词汇、阅读、写作甚至语法教学的理据性,能满足教学对象的新奇感,使教学更形象生动;同时隐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的词汇学习并增强学习者用隐喻思维解决问题和作为有效的交际策略的能力。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进行的隐喻能力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涉及的隐喻概念多以中国的文化方式进行解释。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概念体系与隐喻知识必不可少。教师应以隐喻概念教学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认识并跨越母语的隐喻性认知机制与目标语认知机制的差异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隐喻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学习掌握目标语特有的认知方式,培养其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1.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人类语言中存在大量结构完整的身体隐喻——身体器官隐喻、动作及感官功能隐喻、空间隐喻,这是由具身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身体经验对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身体是隐喻乃至语言的最大来源,是人类籍以认识和描述世界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即为概念隐喻,隐喻的本质在于思维,而不是语言,它是我们经验的普遍惯用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的思维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是隐喻的,因此,作为人们思维活动外在表达方式的语言也是隐喻的.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无疑也是这种隐喻概念的外在表现.本文试图以Lakoff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在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隐喻概念是如何在语言中体现性别歧视的以及出现性别歧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学,这就决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具有模糊性。因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是解释性而不是或对或错的那种传统的规则的描写。它认为界限是区间而不是边线。所有这些模糊思想也体现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主要基本观念上,如隐喻,转喻,范畴,基本范畴,原型,概念等。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人们热衷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低估了语言层面的隐喻分析.概念隐喻必须通过语言层面的隐喻来体现,研究语言隐喻的语篇功能建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拟探讨语言隐喻在原文和译文中的语篇形式衔接建构;对比分析隐喻表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看其如何实现原文语篇意义衔接在译文中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也是人类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认知工具。根据莱考夫(Lakoff)提出的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结合具体的新闻事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总结,并分析得出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礼德首创了语法隐喻的概念,以探究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并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又称为及物性隐喻。为了达到特殊的文体效果,在语言表述中常常使用与实际及物性过程不一致的过程。根据对10篇叙事散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语法隐喻在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及物性过程的转换并非任意,具有不同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反映并体现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汉语中的拈连辞格也是认知能力的反映。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和概念合成理论有助于阐释这一辞格生成的认知机理和实时意义建构过程,从而为汉语拈连辞格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20.
人类对于隐喻的研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延续至今。从隐喻的概念来看,隐喻研究史上存在着传统的"比较论"、"失协论"和今天的"交互论",由此来探讨隐喻的基础、认知功能及认知本质,并得出了:隐喻是语言现象,在日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也是思维现象,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化现象,体现了世界的文化模式,是人类交流思想、认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