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元谋盆地古猿的系统位置、时代及生存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盆地的古猿自发现以来在其系统位置与时代以及生存环境方面存在较大的争议, 为此进行了新的野外考察和发掘工作. 根据对新出土的化石材料及考察中采集的相关资料所做的研究, 文中认为产于元谋盆地的古猿及所谓“上新世人科”化石属于禄丰古猿的一个种, 它与禄丰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lufengensis)及开远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keiyuanensis)为同一属的不同种, 它的有效学名为蝴蝶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hudienensis). 动物群的分析及古地磁的测定表明, 元谋盆地产古猿的地层在年代上早于禄丰石灰坝产禄丰古猿的地层而晚于小龙潭煤矿产开远古猿的地层, 为晚中新世. 蝴蝶古猿生活的环境总体属于亚热带山地森林景观, 有茂密的森林和局部过渡型灌丛, 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2.
葛肖虹  王敏沛 《自然杂志》2010,32(5):294-298
燕山山脉何时隆升?中国古人类何时出现?古黄河故道从何处入海?都是地学界、人类学界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作者在考察泥河湾剖面的过程中,发现北京西山坡脚和延庆盆地都出露着上更新统马兰组的湖相地层,说明延庆涿鹿盆地是晚更新世之后大约2万年才抬升成海拔1km的高台,永定河、潮白河的上源白河在山区都呈深切河曲的特征也佐证了北京西山的快速隆升。考察途中所见下花园鸡鸣山推覆构造和盆山间隔地貌,是晚中生代燕山运动形成的推覆褶皱造山带遗留的痕迹。阳原附近的"泥河湾盆地",因1923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发现相当于欧洲早更新世"维拉弗朗动物群"的"泥河湾动物群"而闻名于世。所考察的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剖面包含了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全套地层,是全球最好的第四纪剖面之一,剖面岩性和生物化石表明这里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一直保持着湖盆沉积的环境,有利于古人类生存繁衍。近年闵隆瑞等在小长梁下更新统泥河湾组中发现了古人类化石(腿骨),使距今40万年的"北京猿人"向前推进到距今150多万年的"泥河湾人",是古人类研究的重大突破。从上新世到第四纪晚更新世,由大同蔚县阳原和涿鹿延庆盆地组成的"泥河湾盆地"一直和华北冲积平原保持着近于同一水准面,古黄河北支故道很可能自西向东从大青山南古河套盆地经上述盆地群沿白河向东注入渤海,它们现在的千米海拔是晚更新世末快速隆升造成的,这次快速隆升也同时造成了燕山山脉的整体隆升,以致成为现今分隔辽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3.
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热历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铁笙 《科学通报》1990,35(1):60-60
沉积盆地中石油生成与盆地的地质热历史即古地温史密切相关,裂变径迹分析为研究古地温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磷灰石是沉积盆地中常见的重矿物,对于1—100Ma的地质时间,磷灰石中在地质年代里积累的~(238)U自发裂变径迹(可称为古径迹)的退火带是60—140℃,这与石油生成的时间-温度条件即所谓油窗十分吻合,几年前Gleadow等人已把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用于沉积盆地的地质热历史研究并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和不完整径迹投影长度随井深的变化给出我国临清坳陷地区丘3石油探井的退火带位置,分析了地质热历史。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哈密盆地古地温梯度及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益群 《科学通报》1997,42(3):298-301
盆地古地温研究是盆地热演化研究的关键.盆地形成越早,演化史越复杂,则现今地温与古地温相差越大.沉积盆地的古地温研究是一个复杂的地质问题,必须依据大量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和不同方法相互相比、相互验证才能较真实地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地温场状况及热历史.1 盆地构造演化吐鲁番-哈密盆地(简称吐-哈盆地)经历了3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石炭纪~早三叠世陆内裂谷作用阶段(早石炭世~晚二叠世早期的裂谷一拗陷-萎缩期、晚二叠世晚期~早三叠世的前陆期)、中晚三叠世~早第三纪广盆形成阶段(中晚三叠世稳定~拗陷期、侏罗纪断陷-拗陷-挤压期、白垩纪萎缩期和早第三纪拗陷期)和晚第三纪~第四纪挤压型山间盆地形成阶段.三叠纪~早第三纪成为稳定的拗陷型盆地,盆地性质类似于克拉通,以盆地的整体沉降、连续沉积、断裂发育、地层展市复杂、缺乏褶皱和角度不整合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古岩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发现是很引人注目的,它具有重大的古地理意义。在唐古拉山区,它的最高海拔达5,200米,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第三纪古岩溶分布的最高程。自1964年以来,通过历次科学考察,发现在青藏高原各主要地区都有古岩溶  相似文献   

6.
王清晨 《科学通报》1987,32(2):129-129
基准面即侵蚀-沉积平衡面,其升降是沉积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在地史中,一般达不到基准面。古基准面的升降状态如何度量?它对沉积作用的控制又如何得以反映?本文拟以燕山长城纪沉积盆地中砂岩为例对此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3亿多年前的古珍稀动物———中国小鲵在湖南被发现一批数量惊人、世界罕见的中国小鲵在湖南被发现,这个发现将丰富世界地质学及生物学研究的内容,是一项惠及世界的贡献。中国小鲵是距今3亿多年前的古珍稀动物,它的历史早于恐龙,在生物学领域,它被称为活化石。中国小鲵很长时间都没有被人提起了,因为它在中国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系世界级保护古珍稀动物。在大家几乎忘记这些珍稀的小生命时,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育贤中学的三位女中学生竟然发现了一大批中国小鲵。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这个研究也填补了世界生物…  相似文献   

8.
正圆柱齿鼠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半穴居或穴居类型的啮齿类动物。在古动物演化领域,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圆柱齿鼠类起源于北美。不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在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发现多种不同时代的圆柱齿鼠类化石材料。其  相似文献   

9.
林景星 《科学通报》1979,24(24):1132-1132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一向被认为是纯陆相沉积。1974年,我们对该盆地所发现的有孔虫化石作了初步报道,认为它并非始终是一个纯陆相盆地,很可能是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海有过某种联系的过渡性盆地。由于过渡相带是石油和盐类等沉积矿产富集的地质体,所以它们的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2021,66(26):3441-3461
鄂尔多斯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核心地质单元之一.前寒武纪基底陆块的划分、克拉通化过程与构造机制、古元古代活动带、中-新元古代的多期裂谷和壳幔调整、华北地台形成等华北早期大陆的几乎所有重要科学问题,都与鄂尔多斯地块密切相关.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块的油气和煤资源的研究有重要突破,带动基础地质研究至少在三方面有重要进展:(1)大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历史;(2)狭义鄂尔多斯盆地的基底以及与周边基底岩石的对比;(3)鄂尔多斯地块的周边断裂及其性质.这些都说明鄂尔多斯地块是在原有华北克拉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盆地,现在的狭义盆地面貌是在三叠纪末开始形成,并在中-新生代才逐步改造定格的.因此对华北克拉通早期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历史,需要抛开固有的想法,客观分析地质资料,给予科学解读.鄂尔多斯地块是破解华北早期大陆形成和构造体制演化谜团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杨小菊  何承全  黎文本  朴太元 《科学通报》2003,48(14):1553-1556
最近在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穆棱河右岸青龙山一带穆棱组标准剖面地层中发现多属种海相沟鞭藻化石: Circulodinium cingulatum He et al., Circulodinium attadalicum (Cookson et Eisenack) Helby, Palaeoperidinium cretaceum Pocock, Oligosphaeridium totum Brideaux及Sentusidinium sp., 它们都是世界各地早白垩世海相地层中广泛分布的属种. 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 在穆棱组沉积时期, 鸡西盆地曾经历过海侵或海泛, 修正了以往所谓的穆棱组为纯陆相沉积的观点, 并为穆棱组地质时代的确认提供了新的依据, 也为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古地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海相沉积依据.  相似文献   

12.
藏北班戈县论波日地点丁青组上部所含的犀科肱骨远端是在伦坡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发现的第一件哺乳动物化石.论波日肱骨标本远端滑车内髁自内向外逐渐收缩,内髁内侧边缘不突起,内上髁发达,强烈向后伸展,与内髁关节面之间以沟相隔,符合犀科的特点.内髁下宽上窄,内侧副韧带窝相当浅,内侧韧带结节非常微弱,内髁上缘的内侧部分与其上的骨面平滑过渡,没有明显的界线,与近无角犀(Plesiac eratherium)一致.对比结果显示,论波日标本在大小和形态上最接近于山东临朐山旺动物群中的P.gracile,从而判断其时代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期),年龄约18~16Ma.伦坡拉盆地犀科化石的发现,表明丁青组上部已进入新近纪,恢复的古生态环境经早中新世的古气温校正后指示当时其地的古海拔高度接近3000m.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运用板块构造、古构造分析与构造岩相分析、断层相关褶皱以及含油气系统等现代构造地质理论和方法, 结合盆地内地震、钻井和周边露头资料, 进行了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研究. 研究表明, 塔里木是具大陆地壳基底、由古生界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盆地结构的特征是: 盆地核心部分为海相古生界克拉通, 上叠的陆相中新生界为4个前陆盆地.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虽然规模较小, 但构造比较稳定,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多期成藏和古隆起构造控制油气聚集. 塔里木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分布在克拉通周边, 长期沉降, 在中新世以后成为再生前陆盆地, 其含油气性特点为煤系生烃, 富含天然气, 晚近期成藏, 前陆冲断带控制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决定了其具有多油源、多含油层系、多期成藏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 油气勘探具有古生界克拉通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两大领域.  相似文献   

14.
古生态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科学,是古生物学、沉积学(沉积岩石学、沉积相学)及生态学等等学科远缘杂交的高级理论综合产物。它研究古代生物(化石生物)与古代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这门科学当前从事研究的人员,以及它直接的服务对象、应用目的来看,它属于地质科学范畴。然而,也可以认为它是广义生态学(研究整个古今生物与古今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的一部分,因而也是属于生物科学范畴的。正由于它所具有的这种边缘科学的性质,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生长点,所以,在它诞生以来大约百年的历程里,发展十分迅速。这门科学在中国,则是起步较晚而后来居上的新兴学科,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回顾起来,中国古生态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南黄海南部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热-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南黄海南部盆地现有钻井测温资料及岩石样品热导率的测定, 计算了8口井的大地热流值, 编制了盆地不同深度现今地温趋势图. 研究结果表明: 南黄海南部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24.7~32℃/km之间, 平均为28.6℃/km. 大地热流介于65~74 mW/m2之间, 平均为69 mW/m2. 该数据填补了南黄海南部地区热流测量的空白. 热史恢复结果表明, 南黄海南部盆地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古热流持续增高, 在中生代末经历最高古热流, 在新生代则开始冷却. 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 南黄海南部盆地经历了至少4次快速沉降与缓慢沉降的更迭, 显示了较为强烈和频繁的构造活动且性质复杂.  相似文献   

16.
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信息研究天然气气藏的成藏时间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以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深盆气藏为例,应用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其他信息,结合该盆地古地温演变与沉积构造史,推算出该气藏成藏时间为150-125Ma,并且具有南部早北部晚的特点。这一结论与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气藏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时代的沉积学依据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王云飞 《科学通报》1995,40(8):723-723
若尔盖盆地位于川西北,是伴随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断陷盆地.海拔高程3400~3600m,地势南高北低起伏较小.现代黄河从西部流入盆地蜿蜒曲折,在接纳源于东南部山区的白河、黑河后折向西北,从玛曲县流出盆地进入峡谷区.研究峡谷区即为古黄河袭夺区,袭夺前的若尔盖盆地曾长期维持湖泊环境.作者于1992年在若尔盖县黑河牧场西南约3km的黑  相似文献   

18.
鲁祖惠  王军 《自然杂志》1995,17(3):178-179
在河南省西部,位于秦岭东段南侧有一系列的自垩纪断陷盆地。这里埋藏着世界上最为丰富、保存状态完好和奇特的恐龙蛋化石群。1974年首先在淅川县的滔河盆地发现恐龙蛋化石,后来相继在西峡盆地,夏馆—高丘盆地等地的白垩纪红色地层中发现了新的恐龙蛋巢穴。特别是1992年到1993年在西峡县的阳城乡、丹水镇等地出土数千枚恐龙蛋化石,在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恐龙蛋化石如封四图片所示。研究这些自然遗产蕴藏的科学价值,为人类社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球减灾等提供借鉴,是十分有意义的。恐龙胚胎化石对于判别恐龙蛋化石种属、研究恐龙孵化发育,探索恐龙演化和灭绝原因具有特殊的作用。恐龙蛋是比较珍贵的化石,含有胚胎的恐龙蛋又极其稀少,因而用无损检测方法寻找恐龙胚胎化石就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韵城事     
席颖 《科学之友》2005,(21):83-84
古城风貌 除城外的新建区外,可以说平遥本身就是由一座古城池、古街道系统、古建筑群体等组成的大文物.目前全国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实属罕见,这更显出它的宝贵.另外,它还突出地保存了相当完整的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想延长寿命,但都未能如愿.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1911年,有人在西伯利亚永久性冻土带中,发现了1万年前的古猛犸象尸体.科学工作者从象的胃黏膜中刮下来一些东西,经过培养,这些冰冻了上万年的微生物居然复活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冰冻封存了50余年的微生物仍然具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