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作DNA》     
《华东科技》2012,(5):78-78
人体的基因决定我们是准,工作的基因决定我们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改变基因就是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人生。有人说DNA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作者相信:如果我们能随时面对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特质.并利用其中的机会与风险,应该就有摆脱各种桎梏的可能,工作的DNA也就可能进化。  相似文献   

2.
在未来,我们的基因是可以设计的吗?基因疗法能包治百病吗?同性恋基因和智能基因真的存在吗?我们的灵魂也是一种分子吗?  相似文献   

3.
癌症是由正常基因的变异引起的。因此只有理解这些变异基因的产生、遗传的方式,才能认清癌症本质。过去的几十年,上百个基因被认定为癌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细胞的命运。因此,识别癌基因,了解其在细胞、组织中的功能对我们认识肿瘤及其生长原理有着重要意义。虽然我们所识别的癌症基因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快速增加,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不变的。以前的文献在阐述此相关知识进展时,虽然范围较广,但是对其中心观点的阐述显得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多种基因异常,包括易感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这些基因异常的认识,是乳腺癌防治的关键。我们对近年来乳腺癌发病过程中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及乳腺癌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管状的细胞内动态结构,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一些跟微管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时,有可能致使严重的人类疾病的发生.这些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即为微管互作蛋白.影响微管的基因众多,目前发现的影响微管正常组装的蛋白还只是冰山一角,仍有诸多影响微管的互作蛋白等待人类“挖掘”.我们利用已有的果蝇RNAi文库,通过UAS/Gal4系统,对部分基因进行敲减(RNAi),使基因在果蝇幼虫肌肉中特异性沉默,经过免疫染色后观察这些基因功能敲降果蝇的肌肉微管形态,以此来筛选微管互作蛋白.我们共鉴定了541个基因,筛选出微管有表型的40个.其中一些基因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过氧化物酶体等细胞器中具有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的筛选工作不仅为构建微管相关疾病模型提供了铺垫,为微管相关疾病治疗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而且对细胞结构中微管的非中心体微管组织中心探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西藏地区的主要乙肝病毒基因型C/D杂交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虽然在西藏高原地区有着大量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群体,但是目前还未见报道来自这一地区的乙肝病毒(HBV)的DNA序列,因此我们将对26例乙肝表现抗原阳性的藏民血清中分离到的乙肝病毒进行定性研究,为了确定HBV的基因型及它的多基因联系,我们对两个基因部位进行了测序,其中一个包括preS1/preS2/S部位,另一个包括preC/C部位,并基于所处部位的不同而分为两种不同的基因型,为了更明确这一发现,我们又对代表不同组别的HBV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结果表明存在于西藏的HBV属于C基因型,而在C基因型中至少存在两种亚群,一为占多数的亚群为C/D杂交型,其血清型为ayw,另一为C基因型,其血清型为adw。本首次报道来自西藏的HBV的全部核苷酸序列,这一结果将有助于全球的关于重组HBV的研究,并促进来自这一地区的HBV的基因型及基因重组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人类基因组工程,这个试图确定我们完整基因的大型项目,所要付出的努力堪与挪亚在方舟上所做的努力相比。对一些经常用于实验研究的“简单”物种———酵母、细菌、蛔虫和果蝇等,科学家已能描述其所有基因的极细微的化学构成。现在,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是其他一些基因组,比如牛、鼠和狗等的基因组的属性。到目前为止,最有意外惊喜的收获来自对家猫基因组的研究。人类基因与猫的基因之间显示出某些出人意料的相似之处,这并非指我们人类也爱追打老鼠,在束手无策、抓耳挠腮之际喉间也咕噜咕噜作响。科学家们发现,在染色体中的基因排列上,…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最宝贵的美德,是我们取信于人的根本;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诚信之风朴实憨厚、历史悠久,她早已融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玩“赛尔号”游戏时,我给我的精灵雷伊使用了“基因改造药剂”后,精灵的性格和个体值就发生了改变。现实生活中,有这种神奇的“基因改造药剂”吗?它能让我们改变性格、身体特征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植物抗感病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提出了植物抗感病的根本原因、抗病性和感病性都是由特定的分子遗传机制支配,遵循基因对基因关系。抗病性的发生一般经历信号识别、信号传导及有关防卫基因的激活与表达调控。感病性由植物感病基因对病原物毒性基因互作决定。了解这些可为我们利用不同的途径培育抗病品种,防治植物病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苏志平 《科技信息》2009,(11):98-98,60
餐饮市场的竞争,不外乎资金投入、经营理念、环境设施、菜品风味、营销策略、服务水准和价格定位等几个方面,而这一切又集中体现在人才(含经营管理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但是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诸多问题在阻碍看餐饮人才的发展。其中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基因状况一直未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餐饮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基因对促进餐饮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人类基因组计划为现代医学开启了划时代的新篇章。在弄清人体中各种基因的作用的基础上,科学家开始通过基因疗法治疗一些过去被视为不治之症的遗传性疾病。这种尝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它向我们展示了后基因组时代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拟南芥CBF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BFs是拟南芥中能与低温响应元件CCGAC结合的转录因子,通过诱导冷调节基因(COR)的表达从而增强植物的耐冻性。CBFs由一个小的基因家族编码,包括3个成员:CBF1、CBF2和CBF3,在序列上高度相似。我们根据其编码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中的一致序列,设计了一对PCR引物,用一次反应即同时获得了这3个基因的克隆。  相似文献   

15.
封面故事     
《科学世界》2007,(6):10-10
当今科学领域中,一个最大的科学悖论就是大自然运用基因的经济学原理。在所有正在研究的高等动物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之前所预料的那么多的基因。但这并没有让研究者们失望太久,因为蛋白质组的兴起,让我们认识到这略带“拮据”的基因组却能编译出如此丰富多彩且功能强大的蛋白产物。在高等生物体中,许多蛋白的功能是受“翻译后修饰”(PTMs)调节的。  相似文献   

16.
童年的阴影     
萧倩 《科学世界》2010,(2):79-81
经验告诉我们,幼年不幸福的儿童,长大之后罹患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乃至自杀的可能性均比有着幸福童年的孩子要高。相关的科学研究正在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幼年经历究竟如何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轨迹,这些遭遇又对我们的大脑甚至基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花色素是植物体内类黄酮生化合成的产物,存在于花瓣的液泡中,它的含量直接影响花的颜色.在花色素合成途径中,二羟基黄酮醇还原酶(Dihy-droflavonolReductase,DFR)特异地催化二羟基黄酮醇还原成花色素,对底物具有相对专一性.我们成功地从矮牵牛(Petuniahybrida)花瓣的cDNA中克隆了DFR-A基因,进行了全序列分析,结果表明,DFR-A基因全长1122bp,编码373个氨基酸,与国外报道有98%以上的同源性.此外,我们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DFR-A基因的表达,并将对DFR的结构与功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用自洽信息聚类方法预测了锥体虫(Trypanosomabrucei)(81个基因)和果蝇(Drosophila)(124个基因)的基因表达水平,高表达基因同义密码子的使用规律,求出描述基因表达水平的参数IE值和CAI值,在此基础上,用我们提出的基因表达增强网络(EEN)理论研究了基因编码区的碱基构成,密码子内和密码子之间的碱基关联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其增强网络位点数目比E.coli和Y  相似文献   

19.
CRISRP/Cas系统是目前广为使用的基因编辑工具,而腺相关病毒(AAV)也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递送载体。为了实现AAV载体介导的CRISRP/Cas基因编辑,各种可装载于AAV载体的基因编辑工具也先后被报道。尽管如此,AAV载体介导的时空特异性基因编辑仍较难实现。为此我们结合光遗传学,将蓝光诱导表达系统、超小型CRISPR/Un1Cas12f1基因编辑系统以及AAV载体递送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出光控诱导表达的超小型基因编辑系统(AAV-PA-Cas12f1),并将其通过AAV递送至人源细胞HEK293T中。在无光条件下其表达背景极低,而经过蓝光诱导实现了对人基因组的高效基因编辑:以Intergene2为例,利用PCR产物-TA克隆结合单克隆测序分析得到该系统的实际编辑效率高达56%,编辑类型为碱基缺失或兼具碱基缺失与插入。此工具的开发为实现体内精准基因编辑奠定了基础,为解析更多生物学机制及探索疾病治疗策略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20.
书评     
《华东科技》2012,(5):78
《工作DNA》作者:郝明义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人体的基因决定我们是谁,工作的基因决定我们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改变基因就是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人生。有人说DNA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作者相信:如果我们能随时面对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特质,并利用其中的机会与风险,应该就有摆脱各种桎梏的可能,工作的DNA也就可能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