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经验"与"待知问题"交互融合以生成新认知的过程.对于初涉文言材料的中学生,最为困惑的不是"经验"的缺失,而是不能把"经验"中的有效信息凝练成一个个简明快捷的"方法模式".本文的基本思路是:以某种"模式"为基点,引导学生寻找"熟知领域"与"待知领域"的某种联系,达到"熟知"化解"待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体现师生关系"人性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方式"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评价体系"客观化"的自然地理教学模式;提出借鉴CDIO教学理念,实现从传授"知识"和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和培养"能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中"无所谓"有"无所谓1"和"无所谓2"之分。从来源上看,"无所谓1"形成于"S+无所谓VP/AP";"无所谓2"则是在"S+无所谓"的语境中,随"谓"词义的主观化而带来"无所谓"的凝结与虚化,最终才演变为主观动词并用来表说话人对话题S所持的态度。"无所谓1"与"无所谓2"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各自成词的路径也不尽相同。除已词化的"无所谓"外,现代汉语仍有"无+所谓"作为句法结构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魏晋南北朝文论"体'"的释义入手.认为"体"除了解释为"体貌"、"体势"、"风格"等以外,还具有"包含"、"内涵"的意义.并因此对王粲的"体弱"说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古代帝王人力资源管理的"慧眼识珠、甄别人才"、"惟才是举、提拨人才"、"各安其位、用人之长"、"琢璞成器、培育人才"、"肝胆相照、信任人才"、"攻心为上、统驭人才"六个用人法则,能给我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力者一个美好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针对"中西比较诗学"中"诗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置疑,本文就"诗学"一词从"词语"、"文化"到历史"语境"和翻译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就"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阐发作者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瑶语的数字     
瑶语的数字无论来源怎样,在语言里已完全系统化.它有两套各自单独使用的"十位数"("一"、"二"、"三"……"九"),和两套互相搭配使用的"单位数"("十"、"百"、"千"、"万"、"十万").?????这些数字有两种主要的用法,一种是清点物品和抽象计算使用的普通计数法,一种是特殊计数法.另外还有几个数字在小孩取名时使用,这里不谈. 在普通计数法中,要变调的是第二套的"一"、"二"、"三"和全部"单位数".不过,"二"只在三个数字构成的结构中变调.如:  相似文献   

9.
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还"句中的"还"在语用、语义上的特殊性,认为"还"在语用上具有"否定先验期望值"的功能,表达"未曾料想到"的深层语义。"还"句的使用有三个语境条件。说话人使用"还"句,突现了语境中说话人主观设定的先验期望值W(B)被W(A)所超越的语义,借此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和态度。最后进一步解释了"还"句在语法形式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否则,就会出现"多"与"少"的反差,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反比。  相似文献   

11.
"爱V不V的"结构作为构式存在,它独特的语义是被结构本身所赋予的,其表达的是"个人意愿"的语义和"不在乎、随便"的感情色彩。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在前人研究"爱V不V"的基础上对"爱V不V的"结构进行鉴定,认为在语义归属问题上:"不爱"、"不愿意"、"不属于"的语义和其不耐烦甚至是轻视的感情色彩是"爱V不V的"的整体的构式义,并非由其组成成分"爱"所承担。由于高频率使用,"爱V不V的"在演化过程中会同时经历几个同类过程,"爱V不V的"在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主观化,该构式的成员之一"爱理不理的"的主观化程度更高,且日渐口语化。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群众的"梦圆"为基础。论文首先定义了"梦"和"助梦人"的概念,接着就如何当好群众的"助梦人",对党员干部提出了"爱群众"、"知群众"、"帮群众"等要求,最后强调,当好人民群众的"助梦人"是一项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要在助群众"圆梦"的过程中,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姜海波  周露平 《科技信息》2007,1(31):417-418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以"现实的人"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颠倒"。任何从主体内在性("我思")出发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解读最终都将陷入形而上学,而无法应对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指责。作为马克思哲学存在论根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本质"的基础,是马克思决定性地超出形而上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狭义相对论面临"孪生子佯谬"以及"惯性系"的定义存在逻辑循环等问题。在详细分析狭义相对论产生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之后,根据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中国古代"阴阳学说"认为狭义相对论的哲学基础是不完备的。最后,提出"绝对相对统一论"时空观才是解决狭义相对论面临问题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情感     
白天"哭"晚上"笑"的树巴西生长着一种名叫"奠尔纳尔蒂"的灌木。这种灌木在白天不停地发出一种委婉动听的乐曲声,晚上,它又会连续不断地"哀怨啜泣"。一些植物学家研究后认为,这种灌木能够白天"笑"晚上"哭",与阳光的照射有密切联系。实际上这些树木也怕黑,并会在无光的暗夜里"伤心流泪"。  相似文献   

16.
《华东科技》2010,(6):46-47
在本届科技活动周上,"低碳"成为了最重要的关键词,各项活动围绕着"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贯穿"科技支撑发展?科技惠及民生"两条主线,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向人们诠释着该如何"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世界》2011,(1):95-95
"好奇心"这个词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意思。字典中的解释是:"喜欢奇异的心",简单明了。然而"喜欢奇异"却好像带有贬义色彩,意同于"喜欢奇怪的事物"。除此之外,还有"喜欢探求",或者"喜欢探求事物"的意思,即不满足于用一般的眼光看待事物,喜欢刨根问底。  相似文献   

18.
原初"是"为指代词的观点,是系词来源的"代词说"的重要依据。原初"是"的指代词观面临诸多相反证据。首先,不可能以科学方法求得,只可能因错误推论间接得出。其次,汉代学者训释上古经典,遇"是"则照录,决不以"此"释"是"。再次,《尔雅》《说文》明示"是"、此"的对立。各种迹象显示,原初"是"与今天指代词模式相异。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某某食物中的某有害物质超标了多少多少"的说法。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同一种有害物质,对于同一种食物,不同国家的"安全标准"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一种"荒诞"的结果——有害物质在某个含量下的一种食物,在一个国家是"安全"的,在另一个国家却是"有害"的。我们如何来理解"安全标准"的含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世界》2012,(2):95
"宇宙"的英语"universe"一词源自拉丁语"universus",意思是"包罗万象的一切"。"宇宙"这个词最早见于《庄子·齐物论》(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