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边缘区历来成为城市空间扩展中的热点地区.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空间扩展及其景观生态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控制城市蔓延的两种途径用来解决城市边缘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景观生态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绿色空间主要功能和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充分考虑人类意象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绿色空间的影响,从景观特征、生态容量、人地关系、威胁性因素等方面建立了界定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综合指标体系.并以福建省莆田市城市绿心为例,依据绿心的现状特征选取合适的具体评价参考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李尔特态度量表等方法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并根据相关原则界定出绿心的具体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3.
沙漠边缘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市近50年来城市及区域景观的演化与现状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了该区域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并提出榆林市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重点。认为对沙漠边缘地区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应强调区域基质背景的生态意义,重视区域基质与城市建成区景观、城市边缘区景观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强调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改造。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三个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概念的引入,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题和目标双向引导,提出城市边缘区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策略.结果表明,"城市双修""三个经济"与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诉求相契合.通过用地整合,分类确定开发模式,并将新经济落实用地;合理组织内外交通分流,着重打造通过性景观,使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有力补充及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相似文献   

5.
以南昌市区2000年、2004年和2009年景观格局数据为基础,从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两方面构建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3个时期的景观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方法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景观生态安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年~2009年间,南昌市区的景观结构安全性逐渐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减少,生态弹性度明显降低,景观生态安全整体程度逐渐下降;(2)高、较高生态安全小区不断向中、低生态安全小区转化,景观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3)景观生态安全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生态安全区主要聚集在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少的西北部湾里区,面积不断减小;中生态安全区位于中南部的东西湖区和青云谱区,随着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范围不断扩大;低生态安全区聚集于中部、东南部青山湖区的城市扩张边缘带,面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接地带,是城市扩张的前沿,也是城乡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准确地识别城市边缘区,有助于从城乡对比的角度来衡量城市化程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推进城市规划学科的进展.以海口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选用不透水面指数评价土地利用程度,然后运用最大熵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界定海口市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并对海口市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进行具体识别.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验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并依据识别结果对海口市2009—2017年城市边缘区扩展状况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城市边缘区扩展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交通和人口等因子的影响.将不透水面指数与最大熵阈值分割法相结合可以直接从遥感影像中识别出城市边缘区,这是后续对这一特殊区域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对海口城市边缘区扩张研究,有助于促进海口市的城乡协调发展,其对海口市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结构与功能、格局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选择福州市(小福州)为研究区域,应用RS与GIS技术对2003年、2007年、2009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判读,并且利用景观分析软件深入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城市扩展造成了生态绿地破碎化、景观连通性降低及景观单一等问题.同时结合景观组分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空间作用关系,研究了福州市景观结构紧密性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模型,以便实现区域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本研究对区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市边缘区的空间环境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论述城市设计的目标和任务从土地和资源的利用,尊重自然的生态设计、多样化和人性化的外部空间环境,以及规划过程控制和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全球人造不透水面、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道路、人口等多源数据,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道路设施3个视角出发构建分区指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并探讨城市边缘区的时空分异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多源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城市边缘区具有可行性,空间分区的3个指标较为合理;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3类;2012-2018年间城市边缘区占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比例由7.82%增长至11.27%,年均空间扩展强度指数为7.35%,城市边缘区面积扩展呈现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苏省大部及浙江省北部,冷点区则分布于安徽省大部和浙江省南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功能网络评价,提出城市复合空间优化方案,并选择常州市为研究区,实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念在空间优化过程中的操作性。由于城市为整合社会、经济与生态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本研究首先依据城市景观功能与结构特征,将城市空间结构分为支持社会经济功能的红色景观,维持能源、资金、产品与信息传播、流通的灰色景观、保持生物多样性与调节区域环境的蓝色景观及绿色景观。其次由功能网络连通性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城市景观格局、功能流路径与不同功能流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以获得生态功能冲突与环境敏感区域的空间位置。最后,从功能整体协调发展角度,将研究区分为优化开发、调整开发、限制开发及禁止开等分区,针对其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符合城市生态安全的空间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界定了城乡边缘区的范围和涵义,指出了城乡边缘带的过渡性和动态性实质,探讨了城乡边缘带在城市系统中的主要功能,以武汉市洪山区为例,在对土地详查变更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的总体结构和地域结构,阐明了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城乡边缘带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位的城市边缘区是土地利用变化最快、最显著的地区,城市边缘区的定量界定方法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以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为参考,以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探讨划分城区、城市边缘区和农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遥感的珠海市景观变化梯度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建立以城市中心区为起点的17个辐射状环带,并在主城区设置不同方向的两个空间样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全区与主城区空间格局总体特征、景观空间梯度变化规律,分析城市化效应。结果表明,近15年来城乡建设用地、道路和林地的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农田、裸地,水体、灌丛和滩涂等类型面积减小,证明了城市化效应的扩大;随着空间样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移动,各景观类型随梯度带的变化较为复杂,特别是城区的两个样带上建设用地面积均逐渐下降,农田面积上升,表明了城市化的梯度性和方向性;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样带的时空梯度差异较大。15年来珠海城市主城区扩展至中心城区向西北方向10 km和向西南方向12 km的范围内。通过研究区景观时空梯度分异特征的分析,能够定量化研究城市化梯度的扩展及城市结构的变化,对于城市的管理、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管理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鉴于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资源利用和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探讨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的特征,认为其自由度高、生态脆弱、城乡相互作用强烈、生态经济要素水平梯度大,不仅土地生产力高,而且可能引起严重的资源冲突,导致相关生态经济问题和农地城市流转;提出了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管理的目标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社会的可持续性;土地管理的原则为限制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公平性原则与城域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法,对广州市1990、2000及2009年的城市边缘区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广州市发展模式已经从“单核心”扩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点-轴”扩展模式,最终将形成以“多核心”为典型特征的广州大都市区;②1990年初期,广州市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整体显得较为粗放、混乱、无序。2000年以后,广州市城市发展战略重心向南部移动;③城市空间扩张与破碎度变化规律具有同步性和相似性,城市核心区的破碎度变化幅度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指示作用;④城市边缘区是一种极其敏感与不稳定的时空综合体。发展初期多表现为不连续的、破碎,进入发展后期,其空间形态变得连续、紧凑,这种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将伴随着城市边缘区发展的始终。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高度的人工化,不稳定的景观格局是城乡交错带的最为显著的特征。而区位因素、交错带与城市建成区的“共振效应”过于缓慢及城市系统发展的等级性制约因素是影响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认识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的发展演变,可为城乡交错带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形态分形研究--以太原市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形态演变是城市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其过程表现为内部填充和外域推进两种地域扩展形式。本应用分形理论,对太原市城市边缘区近40年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尝试性的定量分析研究,揭示太原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地域扩展方式。  相似文献   

18.
采用2010年5月航拍遥感影像和贵州湄潭县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相关资料,利用移动窗口法,在8个方向上从城市中心向边缘取样,定量分析了湄潭县城市绿地景观空间梯度特征。结果表明:(1)类型水平上,8个方向的农业用地和山体绿地景观比例较高,是湄潭县城绿地景观的优势类型,其他各类城市绿地景观比例偏小,县城建成区绿地建设滞后。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在老城区、工业区破碎化程度高,斑块形状较为复杂;公园绿地面积不足,分布不均。(2)景观水平上,不同景观指数沿8个方向样带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表明城市化导致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异质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