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式辊磨机是广泛应用于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的一种高效节能型机器产品。本文分析了物料性能、磨内喷水量、分离器的转速、磨辊磨盘衬板的磨损状况及液压系统的张紧力等主要影响因素对产品产量的因素,分析的结果对立式辊磨机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磨盘型力化学反应器强大的剪切、环向应力、挤压、拉伸和摩擦作用,用水作分散介质,建立湿磨粉碎方法,制备废旧轮胎橡胶超细粉体。结果表明:碾磨21次胶粉的粒径可控制在0.3到5μm之间,小于1μm的胶粉达85%以上,同时湿磨胶粉在水中具有很好的分散稳定性,湿法碾磨后胶粉的亲水性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3.
将磨盘形力化学反应器应用于部分水解聚丙酰胺 ( HPAM)的改性 ,通过碾磨次数的变化得到了不同碾磨次数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样品 ;实验研究了碾磨过程中 HPAM特性黏数及表观黏度的变化 ;考查了剪切速率及老化时间对碾磨后 HPAM溶液黏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碾磨使HPAM特性黏数及表观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抗剪切性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矿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快,在磨煤机工作中,磨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重点讲解磨辊堆焊技术的现状,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特色小麦加工中磨辊表面处理与研磨效果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特色小麦营养层分离制粉方法,除小麦分层脱皮分离制粉外,辊式磨粉机分层碾磨制粉是特色小麦加工的关键环节,磨粉机磨辊表面的技术处理、特性选择和参数配置是影响制粉工艺效果和产品质量的关键.通过对磨辊表面材料配方增加钒钛元素的磨辊与传统配方磨辊进行研磨效果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新配方浇铸的磨辊1B磨单辊剥刮率平均提高1.92%,单辊动力消耗平均降低2.29kW·h,磨下物料温度平均降低3.83℃,皮磨单辊出粉率降低0.87%;1M磨采用新配方浇铸的磨辊单辊取粉率平均提高1.78%,单辊动力消耗平均降低4.43 kW·h,单辊磨下温度平均降低4.7℃.  相似文献   

6.
矿岩高压辊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小型高压辊磨试验样机上对南芬铁矿石,花岗石和石灰石进行了静压粉碎试验,给出了三种物料的辊磨筛分结果;分析了系统压力和辊间隙和辊磨效果的影响规律;探讨了辊磨在铁矿石粉碎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对辊式磨液压系统压力、磨辊与物料的接触面以及磨辊受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辊式磨辊压计算方法——平均曲面辊压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理论公式推导。通过实例计算,从辊压数值计算大小、磨机主要受力部件的应力应变情况和磨机功率三个角度,将平均曲面辊压方法与传统平均物料辊压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根据推导出的平均曲面辊压计算公式,分析了磨辊结构形式、物料最大粒度、料层厚度以及液压系统工作压力等设计参数对平均曲面辊压的影响,为辊式磨的设计参数选择以及结构强度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九菊 《太原科技》2007,161(6):67-67,69
介绍了莱歇立磨的磨辊、磨盘进行耐磨材的焊接后,初次启磨时,在操作工艺上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出磨和入磨温度、投料量、操作压力及主风机风量等参数设定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9.
某发电厂的直吹式制粉系统共有5台磨煤机,而每台磨煤机都有冷风门、热风门以及混合风门这三个二位气动门。在磨煤机启动并正常运行后,可以通过调节这几个风门实现对入口风量及风粉的配比。但是由于投产使用的气动门设计不能满足机组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磨煤机组制粉系统的缺陷,本文从磨煤机组制粉系统的工作流程出发,重点论述了磨煤机风门系统的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并对磨煤机实施了维护及改造。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我国钢渣利用率不高,利用层次低的现状,通过对钢渣基本理化性能、卧辊磨工作原理及钢渣粉制备工艺参数的研究,提出了将卧辊磨与球磨机联合粉磨钢渣的钢渣回收利用途径,设计了4种以卧辊磨为核心设备的钢渣预粉磨工艺系统,经分析表明:4种工艺系统都具有能耗低、生产效率高以及成品质量好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相关供热企业在应用先进供热综合自动化技术方面的不断努力和尝试,单设备节能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在这样的技术应用背景下,如何通过多项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突出低成本的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实现供热自动化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供热综合自动化及其工程化的应用构成当前供热自动化技术及其工程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换热站配置的智能控制单元的广泛应用,依托现代工业所特有的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辊压机在水泥工业粉磨系统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对辊压机粉磨机理的分析研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能辊压机。  相似文献   

13.
立式辊磨磨腔内部三维两相湍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olidWorks建立HRM4800立式辊磨三维磨腔模型,依据立式辊磨磨腔内部流场的已知工况数据,分析流场湍流状态、计算模拟边界参数.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磨腔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流固耦合分析,分析过程采用Mixture两相流模型和标准〖WTBX〗k-ε双方程涡粘模型.通过分析热风进给量对磨腔内部流场迹线和速度等的影响情况,掌握了流场的基本运动规律,得出在工况参数范围内,适量增加进风量有利于减小立式辊磨磨腔内部涡流现象,提高磨腔粉体输运能力,促进气固分离效率;热风气流在磨盘与磨腔壁面间形成的低速高压区有利于气固耦合,在高压区出口端产生的高速流有利于粉体输运.  相似文献   

14.
住宅小区智能化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商品住宅建设中大力推广、并将不断发展的一项高新技术之一,是建筑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结合应用。智能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系统,通常应包括“三A”系统,即安全自动防范系统(SAS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CAS系统)和管理自动化系统(MAS系统),这样的住宅小区才可成为具有实用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娱乐、教育、健康服务等方面优越性的智能化住宅小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目的智能化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特别天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亿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成为了要的技术之一.目前,智能化成为了各个行业中的热门词语.其中人工智能的技术作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人工智能所研究的主要的方向包括了语言的识别、图像的识别、自然语言的处理以及专家系统等等.而电气工程中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了相关联系统的运行、自动控制,电气电子技术、电子应用等.本文根据智能亿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的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曹登峰 《科技资讯》2015,13(3):90-91
液压气动元件和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机械构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完成能量的分配、传递与控制以及力的产生与转换,从而保证机械传动力、速度、精度和效率等指标,是机电产品向自动化、高效率、高速化、高精度、高可靠性、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主要技术之一。为此,对我国液压气动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展望进行分析至关重要,其可以为该行业的发展提高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网络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化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水电站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将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水电站闸门的设计中成为了水电站今后重要的建设方向。该文介绍了电气自动化闸门的组成结构以及其在水电站中的应用,并对今后水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李长青 《科技信息》2010,(24):I0294-I0295
我厂三期锅炉磨煤机为北京电力设备厂制造的中速辊式磨煤机(型号:ZGM-113N),而其加载系统为意大利Atos公司配套的液压加载机构,自投运以来,加载拉杆上、下密封漏煤严重,并将拉杆轴颈磨损,经过对密封结构解体和研究,找出原因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消除了长期泄漏的设计缺陷。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变出力过程风粉温度波动幅度大、瞬时磨煤出力偏差大等问题,提出考虑热一次风风温前馈和变出力过程料位差压设定值优化的控制策略。以BBD4360型钢球磨煤机为对象开展机理建模和瞬态扰动试验研究,建立并验证钢球磨煤机内料位差压、出口风粉温度等关键参数计算模型。基于磨煤机动态模型研究获得原有及优化后的控制策略对磨煤机出口风粉温度、磨煤出力和制粉单耗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制粉系统变出力过程中,优化后的控制策略可降低磨煤机出口风粉温度偏差2℃以上,制粉系统磨煤出力累积偏差降低50%以上,制粉单耗降低5%以上,综合提升了制粉系统的关键参数控制效果。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优化控制策略有利于缓解机组调峰过程中由于燃料量供给偏差引起的气温、气压偏差大等问题,保障了燃煤发电机组的运行灵活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20.
海勃湾发电厂330Mw机组磨煤机为直吹式制粉系统,每台磨设有一套独立的排渣系统,其中由磨煤机底部的一、二次排渣门、排渣斗等组成。排渣门是由压缩空气进入电磁阀分别进入上、下气缸开关阀门的。阀门行程开关的开、关到位信号传送到DCS系统。磨煤机排渣门如果发生故障,反馈信号不正确直接影响启磨逻辑;而且不能及时排渣的话,会影响磨煤机的出力,存留在磨煤机底部的煤渣就会引起自燃,引发火灾,后果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