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在迅速崛起的网络文学面前,一切传统的美学原则都失去了阐释的有效性。网络文学,作为以“技术意志”为主导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文学领域里催生出的时代“宠儿”,日益显露出它的后美学身份: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效融合,是其血缘基因;文化解构与后文化播撒,为其精神表征;公共对话与语言狂欢,乃其话语上的印证。而从大洋彼岸传输到我国的网络文学,若以后美学的身份考察,它还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创新与单一;革命与堕落;招安与归顺。  相似文献   

2.
地域文化与网络文学创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文学创作得益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是引导网络文学创作正确发展的基础。实现网络文学创作服务人民、服务生活的本质必须要融入地域文化,通过地域文化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与"人性化"。因此地域文化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为着一种已经完成的社会华丽仪式和庄严仪仗而创作的,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光荣才会有它应有的地位。《文汇报》曾刊载关于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现状的文化报道时指出:十余年来,网络文学正在重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的勃兴就时代文化和社会变革而言,自有其合理性,然而仅具有合理性,并不能为网络文学赢得应有的地位,网络文学要更好地生存,有必要敞开自己的视域,追求与传统文学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网络文学作为文化产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性格塑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甚至影响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盗版网络文学在很多方面起到的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危害和威胁,不利于版权教育的展开。根据网络文学损失模型,可以计算得出2014年全年,盗版网络文学如果全部按照正版计价,PC端付费阅读收入将达到43.2亿元,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显现“媚俗”的双面特性。回应后现代消费主义需求,网络文学媚俗以享乐姿态渗入日常生活,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呈现零散化、平面化的特质。同时,网络文学媚俗内含一种逆托邦幻想,以自主性姿态进行怀旧叙事,以重建现代性家园。在“沉溺当下”与“回到过去”的张力之维中,怀旧叙事和消费主义叙事合二为一,危机与生机潜流共同涌动,促进网络文学步入真正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在文化帝国主义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网络文化构成及文化本质文化表现特性及其影响作用的分析,以及其与文化帝国主义所具备的隐性和显性关联,以科学分析网络文化在文化帝国主义中所起的作用,以警示高校中喜爱网络文学的大学生,并提出相应对策,以确保我们的网络文化具备自己的民族特色,符合“三个代表”要求,更好地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是一种结合了网络科学技术、大众文化、个人先锋行为的新的正在演变中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在网络上写作和传播,具有大众文化诸多特征。网络文学需要健康发展,则应具备人文价值、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汉语网络文学作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体,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还具有与科技相关的大众性、自由性、后现代性等。从科技哲学视角对汉语网络文学进行研究,分析了科技哲学与汉语网络文学的关系;从本体论探讨了汉语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和意义生成;追溯汉语网络文学的人文精神价值;提出科学理性是汉语网络文学创作与传播的主线,应使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达到两极平衡;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超文本的联系。以引导汉语网络文学向文学性、思想性、哲理性等方面良性发展,促进文学与媒介、科学与艺术、网络与文化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孤独情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体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情绪与现代社会的现状紧密相关。在网络文学作品体现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孤独来自于缺少交流、友谊和真挚的爱情,以及社会大环境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失衡。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文学阅读的群体不断收缩,大陆电视剧则逐渐俘获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百姓的眼球,成为大众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一极。但文学创作与电视剧生产之间却绝不是你死我活、取而代之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当代文学作为电视剧生产的伟大传统,既给后者提供了内容母本,又规定了后者的叙事范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电视剧看做是文学文本的一种通俗化转译和大众化表达,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新通俗叙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成为当今学术界的重要问题。从当代中国文化变迁中研究下列问题:现代性问题与文化危机,消费社会形态转型和媒介传播的结构,消费主义与日常生活,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大众传媒与世俗化问题。这些前沿学术问题的研究,对当代世界性的消费社会文化困境的揭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而言,河南当代生态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精神,准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更接近生态文学的精神内核,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适应网络时代 ,是当前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根据网络社会的新特点及其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新挑战 ,着重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在网络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  相似文献   

15.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分析了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涵,讨论了中华武术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塑造作用问题。认为可以用中华武术文化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吃苦精神和仁信友爱精神,使全社会逐渐形成明礼诚信、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良好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6.
著名诗人杨牧,其诗歌对中国当代诗坛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究其根本,是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核质,这种精神核质涵盖在创作对象、创作态度、创作方式等方面.今天,中国诗歌处于文学的边缘状态,重新审视杨牧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核质与内涵,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熊正良以他的“红土地”和“灰都市”系列小说,书写着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困境,展现卑微灵魂的精神向度,凸显人物不幸的婚恋姿态和悲剧人生。他的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于当下社会世俗中的人生精神状况的忧患之情,言说着他的精神期待和人文情怀。熊正良的小说在艺术审美上的虚实结合主要来自作者创作上的意象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从基层图书馆之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应加快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地方文献的特色化建设道路,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和引进热爱地方文献和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综合型人才,呼吁全社会共同提高地方文献保护意识,开创网络环境下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西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展现这一百年来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西藏文学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轨迹。文章以《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祭语风中》三部反映西藏不同历史阶段面貌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叙事话语和风格的转变及其所反映的西藏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意识从确立、追溯到反思的特征,并结合西藏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创作变化,来管窥西藏不同时期小说创作所折射的时代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在西方,这一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用艺术形式表述着动荡的20世纪欧美社会的时代精神。中国当代网络诗歌受到现代主义影响而具备侧重"表现"、悲观情愫、荒诞面目和博彩意象以及运用象征等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可以了解此类诗歌的创作主旨、意趣、追求,进而对其做有益的鉴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