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千米尺度的空间网格为基本测算单元, 通过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评价。以上海市青浦区为案例的研究结果表明: 1) 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压力空间分布状况, 能够对区域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展开评价; 2) 青浦区平均产业压力指数为0.51, 生态承载力指数为0.25, 全区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一致性较高, 平均一致性指数为3.12。  相似文献   

2.
马啸宙  刘鹏  杨斌  吴明艳 《甘肃科技》2023,(2):17-19+23
以陆域典型地区为对象,基于“三线一单”管控单元划定基本规则,针对优先保护管控单元划定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三线一单”优先保护管控单元是综合性的管控单元,由涉及的生态、水、大气、土壤环境优先保护区叠加而成。本研究首先从生态、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优先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开展论述,进而探讨了优先保护管控单元的划定方法。“三线一单”优先保护管控单元划定的探讨有利于支撑地方“三线一单”成果的编制和应用,有利于指导相关行政部门管理国土空间,规范开发建设行为,对区域空间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灌河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特定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4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2002—2007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间呈快速下降阶段,2005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总体略有下降。分析表明,这与灌河口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港口生态承载力研究中过程机制和时间动态性考虑不足等问题,构建港口生态系统承载力复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港口生态承载力的动态评价和演变趋势预测.首先,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三方面建立港口生态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次,引入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提出港口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港口生态承载力复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北方某港区为例,运用复合评价模型,对该港区生态承载状况进行现状分析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识别港区生态承载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设置自然发展方案和综合调控方案,动态模拟和评价2015—2030年港区生态承载状况的演变趋势.仿真结果表明,综合调控方案能有效解决港区生态超载的问题,显著提高港区生态承载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型港口建设及港口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密 《贵州科学》2005,23(2):55-59
本文在对生态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就喀斯特地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等内容对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系统的持续承载基础之上,因而开展生态承载力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承载力的由来及内涵发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供需平衡法、状态空间法、生态足迹法、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探讨了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对各种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弹性力-生态支撑力-生态压力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27个具体指标,利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法评价模型、相关性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城市生态承载力时序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6—2017年,合肥市生态承载力水平先由中承载变为弱承载力,后增加到高承载并保持相对稳定,2011年后生态系统趋向良性方向发展;生态弹性力水平先由低稳定降至弱稳定,后增加到中稳定;生态支撑力水平先由中支撑降至弱支撑,后增长到较强支撑;生态压力水平先由中压升至高压,后降至低压;人均耕地面积、空气中SO_2含量和GDP增长率等与生态承载力相关性较强,人均水资源量、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等9个因子是生态承载力关键指标层障碍因素,社会进步、环境污染和资源供给等是生态承载力关键因素层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构建包含水(土)资源系统、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框架。依据指标的精选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长兴县实际的水资源情况、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包括2个水资源指标、10个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指标、7个社会经济指标的长兴县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采用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模型法评价得出长兴县2014年水资源余缺水平测度值为0.711 9、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测度值为0.880 8、社会经济水平测度值为0.850 6、综合测度值为0.820 7,说明长兴县2014年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总体上处于良好承载状态,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验证了该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特性以及区域特点,构建了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熵权—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重庆10年来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评价,发现了当下重庆城市发展中不足,证明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喀斯特峰丛洼地平塘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年平塘县林地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平塘县森林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结构、GDP增长率和森林覆盖率是限制该区域森林生态的主要指标;(2)研究区的森林结构需求指数(0.5946)>经济需求指数(0.3359)>森林功能需求指数(0.2267)>社会发展需求指数(0.2260);(3)研究区森林生态承载力值为1.3832,处于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键纽带。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陕西省府谷县为例,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在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从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等5个系统选取17类影响因素,引入半监督学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证明,半监督学习模型提升了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敏感性,回归预测精度较高;府谷县地质环境承载力由低至高划分为5个承载力等级分区,不同等级下影响因素作用程度不同,其中崩塌滑坡易发性等7项影响因素可优先用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承载能力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因素,为精准查明张掖市水环境承载力状况,基于各区县主体功能定位,从水资源、排放强度、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4个维度选取合理指标,构建了复合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了2018-2020年各区县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2018年各区县评价指数介于63.9-79.4,民乐县和高台县为临界超载,其他县区不超载;2019年评价指数介于63.2-86.9,临泽县、民乐县和高台县为临界超载,其他县区不超载;2020年评价指数介于70.6-88.6,六县区均处于不超载状态,总体张掖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现状良好,且逐年提升。但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和高台县刚脱离“临界超载”,“不超载”状态优势不存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不同功能区4个指标对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排序情况有所差别,可依据评价结果提供的主要影响指标或压力指标信息,针对性采取改善提升不同功能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前环境承载力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参考环境问题的分类,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角度对环境承载力进行重新定义。根据其定义内涵以及安徽省的资源状况,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选取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指标,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在主客观权重确定的不足,应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对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模糊熵权法确定的客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赋权,结合承载力评价模型,以市为单位实证研究安徽省十六个市区2015年的环境承载力状况,应用GIS技术分析并绘制安徽省环境承载力评价图,直观显示各市环境承载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较大,整体承载力一般;黄山市承载力能力较大,淮南市、铜陵市环境承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动态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湖南省产业结构变迁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指出,近20年来湖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以及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步提高,但伴随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总体状况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产业结构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各指数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但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却表现为负向影响,而且从长期来看,负向冲击效果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存在不断扩大趋势。认为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较为理想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为了科学合理评价分析威远县页岩气开发区水环境承载力,从社会资源、水资源、水环境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页岩气开发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对威远县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2009~2018年间威远县页岩气开发水环境承载力评分值在0.246 6~0.764 0范围内,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临界承载状态上升为适宜承载状态;各子系统之间的评分值差异较大,水资源子系统评分值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平均评分值达0.622 2,总体评分值较高,社会经济子系统和水环境子系统评分值呈上升趋势,两者为水环境承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人口密度过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过高、年均用水总量较高,人均水资源量较少,压裂液返排率较低成为制约威远县页岩气开发水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可见对威远县页岩气开发水环境承载力的评价针对性强,可以更为有效的为提高威远县水环境承载力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驱动力—状态—响应"(简称"DSR")框架模型理论,从环境管理实施过程角度构建了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框架,提出了区域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模型和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的分级标准,并应用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计算了大渡口区2005—2009年的环境驱动力指数、环境状态指数、环境响应指数和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分析了各指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论证了本文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模型具有构建合理、研究区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设置得当的特点,明确了大渡口区环境管理水平评价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环境驱动力指数。为了降低区域环境驱动力指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环境承载力对区域污染控制的影响,在传统的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基础上,引入承载力因子,提出压力承载力状态响应分析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工业SO2污染控制研究。案例研究表明,某镇建筑陶瓷业造成的SO2污染压力分布与承载力分布状况非常不均衡,导致该镇SO2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选择了26家企业,它们综合采取清洁生产及脱硫设施等响应措施,SO2的削减量将达到12kt/a。其中,由清洁能源替代形成的削减量为6.8kt/a;新建脱硫设施形成的削减量为5.2kt/a。  相似文献   

18.
对2006~2015年研究区域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求出每年人居生态环境承载力。结合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数据及实际情况选择10个指标,通过相关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用地平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近10年总生态环境承载力与人均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降低,总生态环境承载力由2006年的5053.77hm2下降至2015年的4795.64hm2,人均生态环境承载力由2006年的0.546153 hm2下降至2010年的0.426212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与景观格局指数的耦合形态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与植被覆盖度、生物丰度指数的耦合形态均呈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较小,与水网密度指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数之间的耦合形态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与人均耕地面积之间的耦合形态基本呈直线型,与人均林地面积之间和废水净排放量的耦合形态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与第三产业比重之间的耦合形态大致呈直线型,与城市化率的耦合形态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PSR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环境指标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参考现有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渝北区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其生态安全状态;并且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影响重庆市渝北区生态安全的27个单项指标,将其按照安全程度划分成四个层次.通过结果分析表明:渝北区生态安全状态处于"安全",影响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人口密度,农药化肥使用量和水土流失.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及渝北区的现状,为重庆市渝北区的生态建设以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