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4 毫秒
1.
本文建立Rosen-Roback空间均衡模型,将总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以及工资差异变化的结果,通过模型测算各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利用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15年数据的研究表明,上海、深圳、北京、广州4座超大城市的模型贡献率排名前列、且都大于简单测算贡献率.要素分解测算表明,超大城市对全国经济的正面影响来自TFP提高和劳动投入增长,而工资差距扩大是超大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反事实"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02年到2015年,5座超大城市(京沪津广深)使得全国总产出增长提高了25.33%;如果5座超大城市不对全国的工资差异产生影响,那么我国的总产出还将再提高15.09%.本文研究还发现,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更为均衡,而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不够协调.鉴于之前还没有研究利用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分析过超大城市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两点建议,其一是要进一步缩小全国平均工资与超大城市平均工资的差异,其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多样化是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识别产业多样化是经济结构分析需要明确的关键问题之一。在Frenken提出的相关多样化与无关多样化指数分解框架下,将产业经济系统看作一种社会复杂网络,选择社区发现方法考察产业复杂网络的社区结构,基于投入产出关系形成产业的重新分类,实现对现有产业多样化识别方法的改进。进而,利用中国274个城市2006~2010年统计数据测算了产业多样化指数,结果发现:在时间序列上,城市产业多样化水平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作为产业结构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的反应,金融危机降低了相关多样化而提高了无关多样化程度;横向对比看,特大型城市的相关多样化指数最高,无关多样化指数最低,小型城市与之相反,体现出大城市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我国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城市的发展常可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和次源配置的空间分布, 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评价把握城市发展运向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种用于我国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接着提出了一种我国大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最后应用该方法对我国部分大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和排序, 整个评价过程已在IBMPC286/386/486及其兼容机上用TurboC、FORTRAN77和Foxbase+(2.0)语言实现。  相似文献   

4.
公共交通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脉”。基于“公交优先”背景,利用2004~2016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公共交通设施规模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公共交通设施规模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相对西部地区,两者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相对中等城市,两者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大城市表现更为明显,而在小城市呈“倒U型”曲线关系,且不显著。本研究为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视角。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空间经济联系与地域组织优化研究成为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部分之一。本文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指引。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16个中心城市组成的资金往来网络为例,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网络的基本网络特征进行分析来探讨城市群的空间层级结构。在今后的发展中城市群要合理规划布局,增强城市间的协调共客性,发挥政府的重要影响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城市公交网络结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结构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的规划、设计与评价公交系统.运用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对我国5个大城市的公交网络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统计了路长、群聚系数、度分布等物理量.结果表明网络结构近似于随机网络,不同于国外城市的无标度网络结构.通过分析各个统计量在城市交通中的实际意义,分析了可能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结合地铁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运营客流分布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区域划分的地铁网络脆弱性评价方法,其中分别定义了站点、路段和区域的脆弱值计算公式.由于区域脆弱值与区域划分密切相关,因此进一步设计了两种区域划分方法.一种是站点聚合法,侧重于反映地铁网络区域的结构脆弱性,其基本思路是以脆弱值高的站点为中心,迭代聚合与之耦合度高的站点进而形成脆弱区域;另一种是路段剔除法,侧重于反映客流分布对地铁网络脆弱性的影响,其基本思路是对给定的一个区域逐步从中剔除脆弱值低的线路实现区域划分.最后,利用一个现实的城市地铁系统验证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经济系统中可能存在大型供应枢纽部门或大型需求中心部门,导致了产业网络结构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为部门冲击转化为总产出波动提供了路径。把产业网络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类研究产业网络结构与总产出波动关系的NSPG法,并以中国八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截面数据为例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产业网络需求结构与总产出波动不存在关联关系;产业网络一阶直接供给结构与总产出波动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关系,说明一阶直接供给结构对总产出波动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中国西部产业网络结构与总产出波动的关联关系比东部密切,说明产业网络结构不对称程度越大,其对总产出波动的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9.
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开放式社会系统。本文从城市的区域中心作用出发,对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系统工程、城市的系统分析、城市社会事务组织管理的信息技术与智力技术,以及城市系统工程的组织与实施作了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DEA-Tobit模型以山东省为例研究财政支农支出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整体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水平呈现波动变化趋势,鲁北地区、鲁南地区和鲁西地区的平均效率水平要高于全省整体平均效率水平,沿海半岛和鲁中地区平均效率水平要低于全省整体平均效率水平,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效率排名要比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城市效率排名靠后。山东整体及各地市财政支农支出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农村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和财政自给度等因素对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呈现不同的影响效应。化肥使用量、财政自给度对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对财政支农支出效率存在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胥莉  庄莹  孙昊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5):934-942
要素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省际间相互溢出效应的持续作用。通过构建GVAR模型,利用全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异质性基础上,实证了上海、武汉和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以及3个中心城市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东部省际间经济增长的联动性较强,中部次之,西部较弱;而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不高。进一步对溢出效应的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本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溢出效应呈正相关,而外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实证结果有助于规划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认识相互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物流园区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许多省份和经济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发展规划中都提出规划建设若干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投资效益评价是物流园区规划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物流园区规划投资建设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特点,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物流园区的投资规模规划进行投资效益评价,以期找出非有效的投资规模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有效性改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城市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上海为背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典型大城市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些理论问题,简述了作者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起的“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之轮廓与思路以及应用这一模型所做的一些主要战略方案分析与政策试验,给出了一些主要模拟结果与政策推荐。 解放以后,由于政策失误与认识上的原因,上海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是不协调的,突出地表现在技术进步缓慢,社会问题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单一化,未能真正成为一座中国的多功能中心城市。由于上述问题在中国数以千计的城市中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研究探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与策略就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建项目对投资区域的适宜性,可通过基建项目对布局条件的要求与区域所具备的布局条件之间的一致性水平来测度。为项目选择投资区域或为区域选择开发项目的基本准则是:在布局条件上项目要求程度与区域保证程度之间越一致越好。针对单个区域若干项目、单个项目若干区域、若干项目若干区域等不同类型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是国际或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集群内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集群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有哪些,结构特征如何表征,及其对集群创新能力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以我国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为实证对象,运用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具体研讨了我国西部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若干对策,对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引入“网内信息比”(Intra-area traffic ratio)的概念,确立了从经济考虑出发,恰当确定一个中继交换局和若干个地区交换台组成的局部网络 范围的准则。若网内信息比相对于网络半径的斜率等于每公里中继线的成本与出网的每条链路的成本之比,则该局部网的半径是最合理的。本文给出了确定网内信息比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健 《系统工程》1999,17(4):78-80,77
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并称生产的三大要素。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三大中心城市-广州、深圳,香港为研究,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1981-1994年以科技进步要素为主的三大生产要素在三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比较了三市劳动力的固定资产装备率和劳动生产率,估计了三市产出对劳动力投入与资本投入的弹性参数,测算了技术进步率及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农村区域竞争力结构框架分析,建立农村竞争力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以及ArcviewGis制图方法等手段,在对湖南省1998~2000年3年市辖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和农村区域竞争力格局分析的基础上,模拟出省级尺度农村区域竞争力模型并以县域为单元进行测度与验证。图2,表1,参6。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城市群41座城市2004~2020年的城际联合申请专利为数据基础,构建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采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实证分析促进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城市间技术协同创新关系的演化是内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更倾向于嵌入三角结构而非星型结构,具有突出的“小世界”“高集聚”特征;网络演化过程既有稳定性又有变异性;网络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的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成创新合作关系的概率越高;人力资本水平接近的城市更倾向于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地理、制度及组织邻近性均对城市间技术创新合作产生积极作用。从截面扩展至纵向维度并引入时间依赖项进行跨区域技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分析,研究结论为区域一体化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同时为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系统论视域中的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心市场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心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分异,体制因素和利益因素的制约,加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区域中心市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谋划发展战略,构建中心市场,能促进该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