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刊讯 2007年9月28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馗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会上首先由李玉英副编审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及两岸大气科学本次对照工作任务。俞卫平编审介绍了会前的准备工作。按照会议代表的共同商定,2008年9月在台湾召开“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研讨会”,为开好这次会议,近期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增补“大气变暖”方面的新词;2.对已出版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中未收录的不一致名词进行讨论,并对新疆两岸名词工作会议审定的新词进行复审。3.对第一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提出修订意见。下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 (李玉英)  相似文献   

2.
科技名词是科学技术交流与传播的载体,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不一致,给两岸专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造成了徊大障碍。在2009年7月12日刚刚闭幕的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两岸民间合作编撰《中华大辞典》成为一个热门议题。随着海峡两岸关系坚冰的破解,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广泛。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十余年间,由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开展的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同。  相似文献   

3.
动态     
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召开本刊讯2007年9月28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馗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会上首先由李玉英副编审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及两岸大气科学本次对照工作任务。俞卫平编审介绍了会前的准备工作。按照会议代表的共同商定,2008年9月在台湾召开“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研讨会”,为开好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第四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0~15日在新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共15人。会议讨论了经过两岸专家精心选定的大气科学常用且比较新的名词共342条,经统计,讨论前342条名词中两岸用名的一致率仅为38%,经过深入、热烈的讨论,会议提出一大批两岸共同推荐用名,并以科学、准确、简洁等为原则,修订了部分用名,使两岸用名的一致率提高到80%以上。会议对今后的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做出四项决定:一是两岸专家及时整理本次会议讨论的新名词,各自上网站发布;二是继续开展新名词的交流工作,继续收集可供两岸讨论的新名词,先期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研讨;三是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从2002年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中遴选出一批可达成两岸一致的推荐用名,组织两岸专家研讨;四是决定2008年底之前,将在台湾召开第五届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增加新名词、讨论共同推荐名的基础上,修订《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中,两岸名词一致率将比第一版有较大提高。会后,台湾专家还参观访问了新疆自治区气象局,两岸专家就两岸大气科学界的发展情况和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刘青)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全国科技名词委近20年来持续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目前已经在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了名词对照工作。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日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认同。  相似文献   

6.
2011年4月21日,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召开。会议由刘青、杨维桢、宋天虎分别主持。刘青副主任首先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的主要进展和计划,以及适时开展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2008年1月4日,联合国(驻日内瓦)语言服务处术语学家李淑贤女士到访全国科技名词委。李淑贤女士表示联合国翻译机构已注意到中国术语工作成就,海峡两岸术语对照统一成果,以及外国人名、地名翻译的情况,联合国对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规范名词非常重视,一直将名词委有关书目作为联合国术语工作的重要参考,此次访问是期望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详细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2009年7月,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对照纳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台湾“国立编译馆”确立的共同编订科技名词对照计划,并于2009年底正式启动。现将海峡两岸生态学名词对照进展情况作一简述,以便交流。  相似文献   

9.
简讯     
2005年7月15日,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通信科技名词终审会,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主任、通信名词委主任宋直元和20多名委员出席了会议。通信名词委自2003年8月成立,经过全体委员科学严谨、艰苦细致的工作,三易其稿,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通信名词的审定工作。在此间,还成功开展了海峡两岸通信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工作。会议通过了三审稿和大会决议,决定将终审稿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批。  相似文献   

10.
2011年4月6-11日,海峡两岸化学名词交流研讨会在台北召开。受台湾教育研究院、李国鼎基金会邀请,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大陆化学名词审定专家赴台,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林容圣主持。台湾教育研究院吴清山院长首先对大陆化学名词代表团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然后介绍了台湾教育研究院(原台湾编译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2008年1月4日,联合国(驻日内瓦)语言服务处术语学家李淑贤女士到访全国科技名词委。李淑贤女士表示联合国翻译机构已注意到中国术语工作成就,海峡两岸术语对照统一成果,以及外国人名、地名翻译的情况,联合国对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规范名词非常重视,一直将名词委有关书目作为联合国术语工作的重要参考,此次访问是期望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建立正式合作关系。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刘青详细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组织机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2.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卢嘉锡、师昌绪等70多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部分访问过台湾的专家、学者。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如何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教授首先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工作的概况。他说全国名词委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经组建了四十多个学科的分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已经达1700余人。全国名词委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科技名词的权威机构,已经审定公布了22个学科的名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混乱状况却令人忧心。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与经济交流。去年举行的“汪辜会谈”,提出了要探讨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充分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对我们名词审定委员会来说,在考虑大陆名词统一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台湾地区名词术语的一致化。现在,大陆与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大陆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来回“翻译”的现象,给我们的交流带来很多困难。近一两年,不少科学家已经就科技名词的统一做了一些工作,有的已开始编写两岸对照名词。但是这些工作在整个科技领域缺少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工作分散,这样势必影响各学科间的沟通、协调,难免造成新的混乱。我们应该对各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有组织地逐步加强大陆与台湾在科技名词统一方面的工作。会上,一些与台湾方面已有联系的学科,对目前的名词工作情况做了汇报。还有一些访问过台湾的专家,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都亨教授介绍了他们正在与台湾有关研究部门专家合作开展太空科学/空间物理学名词研讨工作,并正在合作编订出版一本大陆与台湾空间物理学名词对照词汇。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就两岸名词工作提出了一些比较实际的方案。他说,海协会与海基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权威机构的委托进行海峡两岸有关事项的磋商,他们愿就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统一问题接受大陆方面的委托,与台湾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磋商,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尽一份力量。尽管在统一名词方面,两岸的科学家有很高的积极性,也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接触,但名词统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工作,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两岸的名词统一,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与会科学家谈到,大陆内部有很多词现在用法很不一致,直接影响与台湾的交流,台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陆与台湾名词不统一的程度,各个学科存在差异,而且从时间上看,越是新词,差别越大。比如像物理名词相同的还是多数;计算机科学不统一的名词达70%-80%;医学名词在60年代以前的老词基本一致,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名词上的变化。两岸长期的阻隔,造成了名词的不统一。当前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双方的交流。“汪辜会谈”的协议中有很多的名词只能用括号分别加以说明两岸各自的用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在与香港交流时曾有一个小的协议,也用了很多括号。两岸科学家在共同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只能以大陆用词、台湾用词、英文三者相互混合说明,才能加以沟通。尽管如此,两岸在名词上也有一些交流,台湾方面引用的很多工具书均是大陆的版本,在订名上也逐渐相互参照,取长补短。大陆在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于台湾比较好的名词已经考虑或采用了台湾的用法。但这样的交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此,与会代表就如何与台湾共同做好名词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①首先要加强交流,例如科学家之间,学科之间,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间,学会之间等多种多样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双方的差异和名词统一的难点所在。②建议先搞一些名词对照性的出版物。因为一步就把两岸的名词统一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时间会很长。当前可以先组织力量收集两岸的名词,在两岸协调的基础上出版名词对照,这样时间短,对科技交流及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最终的名词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③两岸要建立对口的机构。科学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大家在统一名词问题上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完全以民间的形式进行交流遇到的困难较大,所以要建立对口的机构,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有了这样的形式,可以绕开一些问题。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应该有序地进行,而不能无领导无组织地做,否则只能越搞越混乱。在两岸对口机构未成立之前,大陆可以有组织地多渠道进行,但应以全国名词委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为准,重要的、涉及多学科的名词改动要慎重,加强大陆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另一方面,要寻找的台湾的合作者应是该学科权威的单位或权威的科学家。⑤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多渠道地进行。与会代表对全国名词委提出:“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地“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卢嘉锡教授作了会议小结。他特别强调“做好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是全国名词委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恳切地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各种机会牵线搭桥,为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5.
2012年1月9日,两岸专家在北京召开2012年第一次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学术研讨会议。会议主要在教育学、心理学、材料科学技术、音乐四个领域开展了学术名词研讨活动。此次会议有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和台湾师范大学王如哲教授等近60位两岸专家学者出席。教育部语用司张世平副司长与会并讲话。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术语研究》2004,6(1):40-40
全国科技名词委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承担了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科学名词审定”专项 (项目编号2 0 0 1DEMOO15 ) ,在 2 0 0 2年底完成预定任务。在此专项工作中 ,全国科技名词委承担了免疫学、遗传学、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等 4个学科的科学名词审定和两岸信息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在落实科技部下达任务中 ,认真组织各分委员会开展工作 ,并及时予以指导和检查 ,使上述 5个学科的工作在 2 0 0 2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按计划进度完成全部预期任务。本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色和创新 :1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 ,本…  相似文献   

17.
化学名词委高分子化学专业组于2006年6月27日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中关于定义的规定和说明,对定义拟写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若干共识。例如,注重名词定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可以参照IUPAC推荐的定义,但要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避免生硬翻译;对物质名词的定义,可以并行采用语言和结构式进行注释等。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术语研究》2010,(6):36-36
一学会和领导高度重视 200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委托中国药学会开展的药学名词审定工作,是药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要内容,中国药学会给予了充分重视和支持。中国药学会于2008年1月正式成立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第二届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在北京召开了成立大会,该委员会共有36人组成;中国药学会第22届理事会理事长桑国卫院士担任顾问,  相似文献   

19.
记者: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开展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的重要意义。 路甬祥: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十分重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方针的重要体现。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简讯     
● 2 0 0 0年 11月 2 7日至 12月 2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和台湾大学陈泰然教授主持了会议。首先 ,潘书祥副主任介绍了全国名词委目前两岸名词工作进展情况及已取得的成绩 ,随后两岸大气专家分别介绍前段工作情况。会上两岸专家对正在编订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二审稿中的词条 ,逐条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会上再次明确了由两岸各派 9人组成“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委员会” ,并对即将出版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一书的具体事宜进行讨论。会议对未来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