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本刊讯2010年9月8日,海峡两岸化学名词对照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开展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工作原则,以及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的情况。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院士介绍了北京大学近年来与台湾在化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他认为此次两岸化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将对促进两岸科技交流、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两岸科学技术名词差异手册》是两岸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项目成果之一。海峡两岸使用着同样的语言,书写着同样的文字。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了两岸在科学技术领域对同一事物和概念的命名有着很大差异。为此,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在编订"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至2009年末,已出版17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2010年3月,根据《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两岸专家学者在北京达成共识,决定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其中科学技术名词部分由大陆  相似文献   

3.
记者: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开展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的重要意义。 路甬祥: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十分重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方针的重要体现。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这个时期正是现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4.
简讯     
海峡两岸同仁共商计算机名词合作 8月22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潘书祥副主任主持下,计算机名词委员会的张伟主任,唐志敏和钱华林副主任,电信科技情报所所长、全国名词委第四届委员雷震洲先生与台湾资讯学会秘书长、台湾大学教授赖飞罴先生,台湾政治大学蔡瑞煌教授就计算机名词的交流与合作问题进行了友好、认真的会谈。两岸名词工作者一致认为,开展名词合作对于促进两岸科技交流与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长远意义,并就两个合作意向进行了具体的讨论。①共同编纂一本有权威性的两岸计算机名词对照词典,以便为两岸及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语地区提供一本方便实用的工具书。为此两岸名词工作者同意相互提供权威性的计算机名词或词典,并成立一个五、六人的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工作。②双方同意开展新名词的沟通、交流和定名的工作,为使新出现的名词在两岸达到一致化作出努力。两岸专家认为,当前应及时开展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名词的交流工作。 (张伟)  相似文献   

5.
记者:请您谈谈海峡两岸开展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的重要意义. 路甬祥: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工作对于发展两岸科教、经贸、文化关系十分重要,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方针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 第四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0~15日在新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全国科技名词委代表、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家共15人。会议讨论了经过两岸专家精心选定的大气科学常用且比较新的名词共342条,经统计,讨论前342条名词中两岸用名的一致率仅为38%,经过深入、热烈的讨论,会议提出一大批两岸共同推荐用名,并以科学、准确、简洁等为原则,修订了部分用名,使两岸用名的一致率提高到80%以上。会议对今后的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做出四项决定:一是两岸专家及时整理本次会议讨论的新名词,各自上网站发布;二是继续开展新名词的交流工作,继续收集可供两岸讨论的新名词,先期以电子邮件形式进行研讨;三是由全国科技名词委从2002年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中遴选出一批可达成两岸一致的推荐用名,组织两岸专家研讨;四是决定2008年底之前,将在台湾召开第五届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在增加新名词、讨论共同推荐名的基础上,修订《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对照本中,两岸名词一致率将比第一版有较大提高。会后,台湾专家还参观访问了新疆自治区气象局,两岸专家就两岸大气科学界的发展情况和一些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 (刘青)  相似文献   

7.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较为全面地叙述海峡两岸大气名词交流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了双方名词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双方在大气名词定名上产生的差异,进而提出,协商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处理原则,是开展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统一工作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1 0月 1 1 1 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了“2 0 0 1年中华信息科技论坛”。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电脑学会、澳门电脑学会、台湾资讯学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部门的领导、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到会作特邀报告。围绕着论坛的主题———加强两岸信息交流 ,促进四地科技合作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探讨两岸四地的交流、合作 ,共同迎接 2 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挑战。论坛的专题之一———信息标准的研讨(名词讨论 )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由于历史的原因 ,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名词 (尤其是计算…  相似文献   

10.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名词委”)于1994年5月13日在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卢嘉锡、师昌绪等70多位著名科学家、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以及部分访问过台湾的专家、学者。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也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如何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看法和建议。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全国名词委主任卢嘉锡教授首先介绍了全国名词委工作的概况。他说全国名词委自1985年成立以来,已经组建了四十多个学科的分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已经达1700余人。全国名词委是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名词审定、公布和管理科技名词的权威机构,已经审定公布了22个学科的名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混乱状况却令人忧心。一国两字,一国两词的现象严重地妨碍了海峡两岸的科技与经济交流。去年举行的“汪辜会谈”,提出了要探讨科技名词的统一问题,这充分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尤其是科技界人士的愿望。对我们名词审定委员会来说,在考虑大陆名词统一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台湾地区名词术语的一致化。现在,大陆与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大陆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和英语来回“翻译”的现象,给我们的交流带来很多困难。近一两年,不少科学家已经就科技名词的统一做了一些工作,有的已开始编写两岸对照名词。但是这些工作在整个科技领域缺少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工作分散,这样势必影响各学科间的沟通、协调,难免造成新的混乱。我们应该对各学科的情况有所了解,有组织地逐步加强大陆与台湾在科技名词统一方面的工作。会上,一些与台湾方面已有联系的学科,对目前的名词工作情况做了汇报。还有一些访问过台湾的专家,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中科院空间中心副主任都亨教授介绍了他们正在与台湾有关研究部门专家合作开展太空科学/空间物理学名词研讨工作,并正在合作编订出版一本大陆与台湾空间物理学名词对照词汇。海协会副秘书长刘刚奇就两岸名词工作提出了一些比较实际的方案。他说,海协会与海基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就是接受权威机构的委托进行海峡两岸有关事项的磋商,他们愿就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统一问题接受大陆方面的委托,与台湾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磋商,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尽一份力量。尽管在统一名词方面,两岸的科学家有很高的积极性,也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接触,但名词统一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工作,要作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两岸的名词统一,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需要研究。与会科学家谈到,大陆内部有很多词现在用法很不一致,直接影响与台湾的交流,台湾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大陆与台湾名词不统一的程度,各个学科存在差异,而且从时间上看,越是新词,差别越大。比如像物理名词相同的还是多数;计算机科学不统一的名词达70%-80%;医学名词在60年代以前的老词基本一致,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名词上的变化。两岸长期的阻隔,造成了名词的不统一。当前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增多,科技名词的不统一严重阻碍了双方的交流。“汪辜会谈”的协议中有很多的名词只能用括号分别加以说明两岸各自的用法;计算机名词委员会在与香港交流时曾有一个小的协议,也用了很多括号。两岸科学家在共同参加的学术会议上只能以大陆用词、台湾用词、英文三者相互混合说明,才能加以沟通。尽管如此,两岸在名词上也有一些交流,台湾方面引用的很多工具书均是大陆的版本,在订名上也逐渐相互参照,取长补短。大陆在名词审定过程中对于台湾比较好的名词已经考虑或采用了台湾的用法。但这样的交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鉴于此,与会代表就如何与台湾共同做好名词工作,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①首先要加强交流,例如科学家之间,学科之间,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间,学会之间等多种多样形式进行交流,这样就能更多地了解双方的差异和名词统一的难点所在。②建议先搞一些名词对照性的出版物。因为一步就把两岸的名词统一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而且时间会很长。当前可以先组织力量收集两岸的名词,在两岸协调的基础上出版名词对照,这样时间短,对科技交流及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最终的名词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础。③两岸要建立对口的机构。科学家在交流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大家在统一名词问题上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完全以民间的形式进行交流遇到的困难较大,所以要建立对口的机构,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有了这样的形式,可以绕开一些问题。④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应该有序地进行,而不能无领导无组织地做,否则只能越搞越混乱。在两岸对口机构未成立之前,大陆可以有组织地多渠道进行,但应以全国名词委已公布的学科名词为准,重要的、涉及多学科的名词改动要慎重,加强大陆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另一方面,要寻找的台湾的合作者应是该学科权威的单位或权威的科学家。⑤具体的工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多渠道地进行。与会代表对全国名词委提出:“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地“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卢嘉锡教授作了会议小结。他特别强调“做好两岸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是全国名词委历史性的任务,也是我们这些人的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我恳切地希望大家能够利用各种机会牵线搭桥,为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两岸土木工程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法与原则,分析了基础对照研究阶段两岸土木工程二级学科分类及名词对应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处理分歧的建议,并对成果的应用和对照的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2012年9月3—4日,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在北京召开海峡两岸中华语文工具书合作编纂工作第七轮会谈。大陆方面总召集人姚喜双、大陆科技名词组组长刘青等14位大陆专家,以及台湾方面总召集人杨渡、台湾科技(学术)名词组组长林庆隆等10位台湾专家与会。科技名词组专家在双方组长的主持下,围绕上一轮会谈的执行情况、名词对照进展及所遇到的问题、两岸专家互访等议题展开了热烈友好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摘要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文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由于历史原因和科学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两岸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不一致之处有很多,严重影响了两岸的技术合作与交流,水产科技文献的编纂与检索,以及海峡两岸的贸易往来等。近年来,随着两岸水产贸易和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多,名词不一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基本术语》,在参与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国际上关于水产品加工术语的最新资料,并参考了台湾省的有关水产品加工的名词,发现由于海峡两岸长期隔离,两岸的生活方式及语言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了海峡两岸在水产品加工方面的名词差异较大,以致两岸的学术交流过程中往往需用英文进行名词的统一,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学术交流和贸易往来。我们在制定水产行业标准《水产品加工术语》的过程中,根据收集到的海峡两岸出版的有关水产品加工方面的资料,将其中水产品加工方面有差异的名词,进行了整理、汇总,并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对比,见表1,2,3,4,5,6。我们在查阅台湾有关水产加工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台湾本地区的水产加工名词也很不统一,如salted product,在台湾就有腌制品、盐藏品、腌酱制品、盐制品等多种叫法。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受到日本的影响很大,台湾的水产加工名词中也有很多属于直接引用日文的说法,如鱼介类、佃煮品、盐辛品等;对于那些难以考证的名词,我们原则上应用英文名称进行验证,但对于从日文得来的名词则难以进行考证。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提供一部分不同的水产名词。我们希望通过本文能引起海峡两岸水产加工及名词术语方面的专家对海峡两岸名词术语不一致现象的重视,能够早日促成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们聚集一起进行交流、探讨,使两岸水产科技名词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广泛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及贸易往来。 ① 这些资料主要有:《英汉水产学辞汇》(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水产品冷藏加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英汉发酵工业词汇》(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水产微生物学》、《水产食品化学》(台北:正中书局,1968)、《冷冻食品学》(台北:复文书局,1973)、《台湾水产加工业实况》(台北:1977)、《水产制造》(台北:徐氏基金会,1979)、《水产品藻源毒素检测操作手册》(<台湾>卫生署,1999)、《水产加工》(台北:复文书局)。  相似文献   

14.
前言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科技名词存在着严重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两岸科技、经贸、文教方面的交流。我们水产界也不例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峡两岸渔业科技、文教、贸易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在交往中发现海峡两岸使用的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称谓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名词术语差异大,近几年来,本人开始从事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研究的探讨。最近几年来,本人应台湾《现代渔业》、《养鱼世界》等杂志邀请,在该两本杂志上开设专栏,连续刊登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先后已刊登了5000多条,目前仍在进行编写之中。渔业科技名词连续刊登后,受到海峡两岸渔业界专家们的好评。通过近几年的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初步研究,深深体会到,建立两岸共同的专用名词很有必要,是一件业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为此,本人就关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联合审定的建议及设想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差异性水产科学(fishery science)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包括资源、捕捞、养殖、加工、海洋、环保、气象、渔机、仪器及渔船等方面,涉及分支学科范围广。因此,水产科学的名词术语非常丰富。由于海峡两岸分隔四十多年,长期缺乏相互交流,致使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存在严重的不统一,影响了两岸间渔业科技的交流。下面列表说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差异比较从上表清楚地看出,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称谓差异很大。往往出现好多交流上的麻烦。比如有一个单位基层情报研究室曾编写出版《主要经济虾类的养殖技术》一书,出现搜集资料上的错误。台湾把日本对虾称为斑节虾,搜集斑节对虾养殖资料时,结果把台湾称日本对虾为斑节虾,误为斑节对虾,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对虾资料混编在一起,出了一个很大的洋相。从这个例子说明,由于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不统一,严重影响了两岸渔业科技交流。这是摆在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专家面前,必需急待解决的问题。倘若双方专用名词术语迟迟不能统一审定的话,将会进一步影响科技、教育、外贸、生产、情报等正常交流。二、建议与设想考虑到水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的分支学科比较多,不能在短时间内把所有分支学科都统一起来,只能分期分批进行。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交流最频繁的是水产增养殖和远洋捕捞对象。据初步统计,涉及的种类及专用名词也不是太多,估计数千条术语。笔者认为,应首先从这两部分开始。为此,双方成立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由中国水产学会渔业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负责指导下开展工作。组织机构:海峡两岸渔业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设水产增养殖、远洋捕捞对象名词术语统一审定专家组。专家组由海峡两岸从事渔业科技名词术语的专家、增养殖专家及鱼类学专家组成,通常由5~10人组成,不宜太多。统一审定专用名词内容:1.水产增养殖主要种类名称;2.水产增养殖技术专用名词术语;3.主要捕捞对象,其中包括鱼、虾、贝、藻。整个工作建议在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主持下进行。上述当否,敬请同行术语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原则,一些研究者陆续开展了大气科学名词定名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在海峡两岸的名词交流工作方面,大气科学名词的两岸交流工作也是开展比较早的学科之一,取得了较大成果.作为审定工作的参与者,笔者认为在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和两岸交流工作中,应该把握科学性、简明性、习惯性和从属性等几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2001年10月11~1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了“2001年中华信息科技论坛”。会议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香港电脑学会、澳门电脑学会、台湾资讯学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有关部门的领导、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资深专家学者到会作特邀报告。围绕着论坛的主题——加强两岸信息交流,促进四地科技合作,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探讨两岸四地的交流、合作,共同迎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挑战。论坛的专题之一——信息标准的研讨(名词讨论)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名词(尤其是计算机科技名词)存在很大差异,对两岸的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都造成一定的障碍,与会者都感到,缩小两岸四地的术语差距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会上,全国科技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应邀作了“浅谈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的讲话。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近年来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完成了3个学科的对照,工作已纳入官方认可的组织框架和轨道。全国科技名词委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张伟介绍了两岸计算机名词差异的现状。据统计,计算机基本词相同的约58%,不同的约42%。提出了缩小两岸计算机名词差异的构想。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立建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张普先生也应邀作了讲话。会上热烈地讨论,对目前IT业术语差异必须统一规范达到共识。术语的审定有着很浓的学术性,尤其今天IT业的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而深,标准术语不是个别专家能一锤定音,也不是以强制性标准而能推广。应考虑到各方面的人员参加,工作人员又是执行人员,有组织有计划地把推荐术语推向社会,以期达到大家的共同心愿——两岸四地的术语规范统一。现在各部门都有统一规范的工作在进行着,建议应有一个官方统一的机构来统管这方面工作,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搞好两岸四地的信息科技名词统一。(卢慧筠)  相似文献   

17.
2011年4月21日,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交流研讨会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召开。会议由刘青、杨维桢、宋天虎分别主持。刘青副主任首先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的主要进展和计划,以及适时开展海峡两岸机械工程名词  相似文献   

18.
自1992年海峡两岸实现科技界的双向交流以来,两岸学者在进行学术交流时,虽都使用汉语,但常常会遇到科技术语不一致的障碍,不得不借助英语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影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所以,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就将“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问题”列入共同协议之中。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峡两岸大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是一致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水产品加工名词的定名不一致。本选取部分名词加以比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海峡两岸的水产品加工科技名词能早日取得一致,以利于两岸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2007年9月28日,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秦大河院士,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谭本馗院长,气象出版社俞卫平编审,以及全国科技名词委李玉英副编审等。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张人禾院长主持。会上首先由李玉英副编审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两岸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以及两岸大气科学本次对照工作任务。俞卫平编审介绍了会前的准备工作。按照会议代表的共同商定,2008年9月在台湾召开“第五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研讨会”,为开好这次会议,近期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增补“大气变暖”方面的新词;2.对已出版的《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中未收录的不一致名词进行讨论,并对新疆两岸名词工作会议审定的新词进行复审。3.对第一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提出修订意见。下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讨第二版《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 (李玉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