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李茜莎  骆燕 《科技信息》2009,(12):230-230
歌唱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达。在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可见情感的表达在音乐艺术中的份量之重。歌唱艺术不仅要有优美的歌喉和娴熟的歌唱技巧,更需要情感的艺术表现。只有发自演唱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才真正动人。  相似文献   

3.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志春 《科技信息》2007,(14):200-201
歌唱与情感关系的认识直接涉及到歌唱者如何分析作品、理解作品,通过分析、理解把作品内容传达给听众,让听众通过歌声来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的喜、怒、哀、乐,与歌唱者及作家产生共鸣。歌唱中的声与情在歌唱艺术历史发展长河中已有过“唱声”与“唱情”的不同见解。对于歌唱与情感的主从关系,历来也有不少音乐家、美学家、评论家等对此进行过精辟地论述,分别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即是从情感的定义,歌唱中“声”与“情”的相互关系以及情感的特性和情感对歌唱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鬼子作为一名以书写“人民当下的苦难”见长的作家,其小说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情绪。从小说文本的语言入手,分析研究鬼子蕴藏在小说语言中的情感情绪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使得萧红经历了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磨难,孤独的漂泊渴望寻求精神上的皈依,以及在“客居”的环境下使得萧红对于“家”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演变的过程,认为战争中的生命体验促使她把个人情感与时代情感相统一,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7.
鲁晓宙 《科技信息》2007,(29):235-235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歌唱者的首要任务,歌唱的情感表现主要通过声音和表情动作来实现的。在演唱中,歌唱者一招一式,一字一腔都是为表现内心情感而服务的。缺乏情感的歌唱是没有生命力的,是空洞的。但是,我们更要明白,歌唱者的责任,不只是使自己能感觉到歌曲的情感,而更重要的是能使听众感受到它的存在。演员并不是为了暴露内心情感而流出悲伤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风格上发生的从写实到反讽的明显转型:当代作家重新调整了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立场,从“自赏”转为“自审”。90年代以来,“反右”“文革”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是作家从政治反思到人格反思,从“感谢苦难”到直面精神创痛的嬗变过程,深刻传达出作家的创作立场、价值取向和历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歌唱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开始就与人的精神相联系,是人情感的自然宣泄,是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紧密结合的产物。歌唱是以情感表达见长的精神运动技艺,是生理、心理双重活动过程,是“声”与“睛”科学与技术两方面协调的结果。从始到终紧扣一个“情”字。凡是优秀的歌唱者无不声情并茂,“声”是传情的工具,“情”是依靠“声”的调控得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曲尽人情”赞杜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有许多能够揭示出普通人心理,并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诗句。这些诗句在题材上主要有四类:揭示有关世态人情方面的社会心理;表达战乱时期苦难百姓的心理;抒发游子情怀及离情别绪;感叹时光流逝、人事渐衰。在艺术手法上则具有口语化倾向和以议论入诗的特点。而杜诗能够达到“曲尽人情”效果的原因,在于诗人所经历的战乱、漂泊生活及其真挚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1.
歌唱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达。在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乐记》就提出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的观点,可见情感的表达在音乐艺术中的份量之重。歌唱艺术不仅要有优美的歌喉和娴熟的歌唱技巧,更需要情感的艺术表现。只有发自演唱者内心的真实情感,才真正动人。  相似文献   

12.
我看非典     
梁良 《广东科技》2003,(7):38-40
非典,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们一夜之间变得对一己之外的公共问题关心起来了。从春节过后的“传闻”恐慌,到3月4月的全民动员,再到6月的尘埃落定,国人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集体性灵魂拷问。当我们看着灾难迤俪而去的背影,伴随着内心巨大的情感悲恸,我们开始反思。在死难者不瞑目光的注视下,我们,这些灾难的经历者,见证者,该如何以理性审视的目光,从  相似文献   

13.
《悲愤诗》是关于蔡琰苦难经历和个人情感的抒写,包含着时代乱离在女性生命意识中的投影,揭示出诗人所处时代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其感受、观察和叙述的角度是女性心理和女性视角,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述视角来看,都具有深厚的女性主义的化含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歌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分析、着重论述歌唱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形象思维——“内心歌唱”和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罗曼 《科技信息》2011,(6):268-268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有“声”而无“情”,只是声音的炫耀而不是歌唱艺术,“唱情”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有“情”而无“声”则是装腔作势,没有传“情”的手段,没有艺术的技巧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分析、理解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才能深刻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相似文献   

16.
声乐是用声音来表现内心情感的艺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会学生用“情”演唱,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激情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歌唱激情的培养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在遭遇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与自身婚姻不幸的社会苦难和人生苦难的过程中,敢于冲破理学的清规戒律,站在女性性别的立场上用诗歌来表现个人的"私情",真情吟咏,无所顾忌.她的作品从题材到内容,从风格到情感,都是女性情感生活、家庭生活以及有限的人生梦想的书写,具有极强的个人化色彩和"自我指涉"的私语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郑君华同志创作的《芙蓉风》这部长达120回,洋洋洒洒百万余字的长篇章回小说。从60年代写到90年代,时间跨度前后30余年,篇幅巨大,人物众多,千头万绪,变化万千,令人目不暇接。它历史地真实地写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生活特点,它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价值、美学价值和珍贵的文献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长篇历史画卷。一、60至70年代,在极左路线下,中国人民经历了一场重大的苦难历程。书中柳萼之死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某些领导人打着“科学种田”的旗号,在农村强制搞密植,…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英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影响,两个民族在情感反应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中国哲学倾向于整体论、主体论和个人内心体验,英国文化哲学倾向于理性分析和宗教思考;中国的道教和佛教追求终极的、至高无上的“道”,英国的基督教则使宗教和世俗实现了理智现实的“和谐相处”;从文学上看,中国文学中的情感体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英国文学的情感体验则清浅透澈、坦率直露,也常常阐发哲理。  相似文献   

20.
一个好的声乐作品,只有以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才能赋予它生命活力。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但要把这种审美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要“进入角色”,要设身处地体验歌曲的情感内涵,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