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数量变化与人口及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省1996年~2006年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山西省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并建立了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投资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由1996年的4 556.29×10^3hm^2减少到了2006年的4 054.0×10^3hm^2;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数量的减少都有明显影响,但人口增长对耕地数量变化影响更大;近年来山西省经济发展仍以牺牲耕地资源为代价,但经济发展的态势趋向资金密集型和节地型,耕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江苏13个省辖市(1998-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和以GDP为指标的经济增长过程的分析,阐述了在全省、区域、省辖市三个尺度上耕地面积与GD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8-2007年全省耕地净减少306.04千公顷,苏南净减少耕地面积占全省的72.92%;苏南耕地年递减率变化趋势与全省同步,苏中和苏北波动较小;全省GDP净增加17895.54亿元,苏南主导了全省经济的增幅;13个省辖市耕地平均年变化与GDP平均年变化的相关分析显示,耕地递减率与GDP递增率间呈二次曲线正相关,R2=0.7397,说明江苏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资源消耗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全民土地安全意识、完善耕地保护机制、耕地保护的地区平衡等几点耕地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利用信阳市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了引起信阳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经济发展因素、居民生活水平因素和农业收入因素.通过与发达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比较,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引起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既有相同的因素,又有不同的因素.结合信阳市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实现信阳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1993-2002年浙江省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对耕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浙江省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耕地流失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浙江省耕地减少的三大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和人口增长、自然灾害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并针对耕地变化的不同驱动力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济宁市人均耕地警戒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日趋紧张,为有效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协调人地关系,非常必要进行人均耕地警戒值的研究.文章阐述了人均耕地警戒值的含义、测算的意义、测算方法与步骤,并在分析济宁市耕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测算了目标年的人均耕地警戒值.结果显示:2010年人均耕地预期保有量大于人均耕地警戒值,无警,2020年人均耕地预期保有量小于人均耕地警戒值,有警.最后对今后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6—2004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对重庆市渝北区8年的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扩展成因和建设用地扩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渝北区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发展水平(GDP)、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和城镇化等密切相关;渝北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存在着局部浪费、粗放利用的问题以及建设用地无限制外延扩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等问题;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新时期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根据日照市2000—201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日照市1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6个社会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交通发展是影响日照市耕地数量变化的4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辽源市东辽县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测度了研究区2009—2016年间耕地时空变化及其中的耕地转换信息;同时针对研究区2009—2016年间耕地流转去向探讨了研究区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动因所在.结果表明:2009—2016年东辽县耕地转入来源均为未利用地,主要是对废弃采矿用地及荒草地进行复垦.耕地转出去向多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转出耕地响应国家城镇及交通规划供应所需土地资源.立足以上分析结果,结合东辽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变化情况,对东辽县的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及土地利用整治工程布局和建设时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结合2005年、2009年、2015年遥感影像图与变更调查成果,利用主成分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特征显著,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快速减少后趋于平稳的总体趋势;耕地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变化强度来看,西南部区域为高度变化区,北部区域为中度变化区,中部及东部区域为低度变化区;从耕地相对变化量来看,虎溪街道耕地变化速率最快,最慢的为覃家岗街道;2005—2015年,沙坪坝区耕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明显,偏移距离达1 302.48m;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的驱动因子可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其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最主要因子;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社会经济是影响沙坪坝区耕地时空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能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规划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通过对清代文献资料中田亩数据的分析,认为册载数据基本能够反映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和区域差别,但在总量上失之过低.为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变化实际,文中对其进行了相应处理.在此基础上,研究了300余年以来我国内地18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点.总体而言,过去300年间研究区的耕地资源数量呈抛物线式变化,清前期的增长趋势明显,但至清晚期逐渐稳定下来,民国时期略有下降,新中国建立初期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此后又开始持续减少.过去300年间耕地资源的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东部地区的垦殖活动远较西部地区剧烈,但在清前期,西部地区,如四川、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耕地资源数量的增长趋势更加迅猛.分析表明,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政府政策调整、战争影响、自然原因和特定作物的引种与种植扩展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利用皖北1991-2009年的耕地变化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分析了近20年来该区耕地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1个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皖北地区研究期内耕地总体上不断减少.就耕地变化率,宿州市耕地变化速度最快,相对变化率淮南和宿州较全区快,淮北较全区慢.影响皖北耕地变化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其中,农业产值占农林牧业比例是皖北耕地变化的首要因子;人口因素在关联度排序中占第2位,成为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农业科技因素在耕地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发展因素虽然在关联度排序排名中较靠后,但在耕地变化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3.
以市域面板数据为基础,选用耕地资源,验证了1980-2006年山东省耕地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①“资源诅咒”现象在山东省内仍然成立,耕地资源丰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②遭遇“资源诅咒”的市处于“资源丰度—经济发展”坐标系的第Ⅳ象限,都位于鲁中、鲁西南地区。③自然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往往是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山东“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荷兰病”模型、制度效应、“挤出”效应和区位交通等方面的因素。最后对克服“资源诅咒”现象提出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为例,基于1997-2005年的耕地利用变化数据,运用灰色-马尔柯夫预测模型,对区域未来的耕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模拟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增长、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区的耕地数量将逐年下降,耕地资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1996-2005年陕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及相关社会经济铳计资料,分析近十年来陕西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诸因子的分析。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突出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结果①陕西省耕地资源总量由1996年的335.90×10^4hm^2减少到2005年的278.85×10^4hm^2,年均递减率为1.84%;②十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当年造林面积的30.74%;耕地增加因素中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皆占有一定比重;③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应从教育、法律、政策诸方面采取战略性对策,保护和维系陕西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耕地资源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重庆市的耕地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市耕地自1980年后呈先略有增加后逐年下降趋势,但减少速度呈先小后大再降低而后增加又降低变化规律.不同经济区耕地数量变化总体趋势逐年减少,以1997年后变化最明显.导致耕地变化的驱动力不同时段有所不同,除了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影响外,早期主要是人口不断增加,后期是生态政策、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且在不同区县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区域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在解译和分析研究区1992、2000、2004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研究了全区域及各区县结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和引起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2~2000年研究区以盐碱地为主要土地类型,2004~2010年耕地成为主要土地类型;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增长迅速,主要由盐碱地和耕地转变;近20年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和海陆边界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北部沿海地区岸线南移,东部沿海地区岸线东移;区域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黄河泥沙沉积造陆和海水侵蚀岸线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区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政策影响是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对环渤海地区“耕地趋减,粮产趋升”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 ,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 ,土地资源 ,尤其是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质量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耕地资源正在向其他利用方式转变 ,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 ,质量不断下降[1]。耕地的这些变化进一步激化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一方面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加快 ,城乡居民居住建设用地大规模扩张 ,不可避免地占用大量宝贵的耕地资源。同时 ,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结构调整也使大量耕地变为林地…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甘肃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采用耕地动态度定量分析方法对甘肃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96年以来甘肃省耕地增减流向及变化因素,最后针对耕地保护提出对策.结果表明,1996年来甘肃省耕地总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呈明显递减趋势;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