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晓宏 《科技信息》2008,(23):334-334
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的审美风范,宋诗继唐诗后又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唐诗和宋诗作为中国诗学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自宋代以来就多有褒贬抑扬之争。其实,唐诗宋诗之分非仅朝代之别,实有风格之殊。下面我们就试比较一下唐宋两朝的两首不同的咏柳诗,以管中窥豹,试分析唐宋诗的风格差异。  相似文献   

2.
宋诗和唐诗有着很大的不同。唐诗是古典诗歌的顶峰,唐代诗人给宋人留下了一份异常丰富但也异常沉重的遗产。宋代诗人处穷而变,积极探索和创新,形成以散文化议论化为主要特征的宋诗。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历史根源、思想文化背景、诗人主观因素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贾岛的作品表现独特气质,有异于元白的平易、韩孟的生涩、张籍的清丽、姚合的恬弱。他以平淡幽峭的主导风格影响一时,甚至及于唐末和以后宋明清各代之末世诗人。中国历代诗人唯贾岛有此奇特魅力。论者对贾岛之研究,素来侧重其身世之考辨、诗派或分期之归属、诗歌成就之比较及影响后世诗坛之广远等,对贾岛诗之艺术探讨多只从唐诗之本位出发,看其在中晚唐诗之发展中所呈现的特殊性。本文试从另一角度,即宋诗风格之特征去考察贾岛诗,由艺术构思开始,迨艺术境界之生成,以寻索他的诗歌艺术世界里所牵涉的有关方面,并藉此说明杜韩以外,贾岛是影响宋诗风格形成的另一个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4.
宋诗继承了唐诗的优良传统,虽然比不上唐诗那样的辉煌灿烂,但也自有特色。本文试从作家作品中,具体论述宋诗的演变历程及其特色。  相似文献   

5.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致力于对唐代诗歌的学习与模仿,在他们的诗歌中充分体现了唐诗,特别是中盛唐诗歌的特点.学习韩孟诗派的“以文为诗”和学习李白的“天然雕饰”,既是他们诗歌倡导的方向,同时在吸收前人诗风基础上,开创了宋诗新的风格,为宋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宋代与苏轼齐名的大诗人,黄庭坚的创作更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一般特征。具有浓厚的知性色彩是其中尤为显著的一点。本文即从情感体验之处理方式、诗歌内涵之思辨性、诗歌意蕴外化倾向及诗歌语言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与唐诗的对比,讨论了此一特点在山谷诗中的具体表现形态,说明其为山谷诗瘦硬风格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试论唐诗中的民俗母题及其美学价值何立智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辉煌高峰,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许多伟大成就之中.其一就是唐诗比起历代诗歌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开拓了前所未有的诗歌题材的领域.随着诗歌题材的广泛开拓,流传于人民生活中的各种...  相似文献   

8.
叶燮对于宋诗的评价,诗史视野开阔,论辩意识独特,可见宋诗在明清时期的接受研究。在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宋诗研究牵涉到的赞誉与批驳,引起了学者格外的关注和研究,以致使之成为与唐诗研究并分对立的文坛盛藻。宋诗发展之初的弊端廓清,实则始于梅尧臣有意为之的诗体革新,梅尧臣与宋诗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梅尧臣的诗歌意识,使得宋诗更为宋音,奠定了宋诗近千年的艺术魅力。从宋诗研究的境域,以叶燮《原诗》的评点为基础,管窥梅诗的艺术价值,予以恰当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隋唐五代文学中的唐诗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隋唐五代诗不仅发展了各种流派,还形成了多样化的体制。本文就其体制的发展衍变及创新作以简要分析,为研究隋唐五代诗歌理论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身为"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愈,其诗歌的光彩常为文章所掩,然而韩愈诗歌对唐诗的发展、宋诗风格的形成、元明清诗歌的承继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韩愈的诗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韩愈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中,其诗风从清新雄豪到奇崛瑰怪再到古朴清新,天赋个性、创作心态、社会风尚等是其在人生不同阶段显示出不同诗歌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唐诗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学界在资料整理、创作风格、诗歌品性、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近现代以来国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入,对于提高我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思路、方法、视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但研究中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与缺憾。为此,通过战略分析工具SWOT,对唐诗研究进行分析,以把握唐诗研究的基本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经历了明代诗坛宗唐诗风的沉闷窒息与易代的巨变沧桑,清初诗坛却蔚然兴起了宋诗热,贯穿并盛行于有清一代。清初宋诗热的发展呈现为三个小的阶段而有着各自的内涵,其成因分别与易代乱世、唐诗审美艺术的审美疲劳及政教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宋初的重要诗人,王禹偁对"宋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王禹偁的诗歌开始关注现实,实现了对"白体诗"自身的否定,对其后梅尧臣、欧阳修等人这类诗歌作品的出现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王禹偁开始注重诗歌技巧,这是其开启"宋诗"的另一条途径;王禹偁初开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新风气,它们后来成为"宋诗"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明人贬宋诗,在思想方法上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在:将宋人的爱讲诗法与宋人的诗创作割裂开来 宋诗的突破声律与不讲声律混淆起来;将宋诗的“文”与“质”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上的偏激,在具体对待唐宋的问题上以唐诗作为取舍宋诗唯一标准,合则取,不合则去  相似文献   

15.
数字与诗歌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它们的关系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虽不能说没有数字就没有诗歌,但不少好的诗歌,几乎都同数字挂钩。古人在诗歌里运用数字,可以说曲尽其妙,匠心独到,往往使人叹为观止。我国从《诗经》开始直到现在,代代都有伟大的诗人和伟大的作品,真可以说是诗歌大国。要全面论述数字入诗的问题,远不是笔者所能办到的,本文仅以部分唐诗宋诗为例就数字入诗的形式、特点及其作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代开才 《科技信息》2012,(11):307-308
黄庭坚是北宋杰出的大诗人,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他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他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苏轼作诗以气运笔、放笔纵意、纵横驰骋、大开大阖、变化莫测、结构复杂、无迹可求。所以苏诗成就虽高,师之者极少,未能形成流派。黄庭坚的创作思路有迹可寻、甚讲法度、便于人们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黄庭坚的诗法度严谨、说理细密,代表了宋诗的特点,可以说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艺术特色的,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本文就黄庭坚的诗学理论进行分析,并与同一时代的苏轼作一定的比较,广泛引用历代评论家对黄庭坚诗歌的评价,探究山谷诗"自成一家"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元祐体是指苏轼文人集团于元祐年间以京城为主的唱和活动所形成的诗歌风格,突出表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征。受此风气影响,秦观元祐诗也有较明显的元祐体特征,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内容,也残留着元祐体的一些弊端。但总体而言,秦观此期具有明显元祐体特征的诗歌并不多,成就上也无法与苏黄比肩,故世人谓其诗不似宋诗,但秦诗也规避了宋诗过于追求奇字、险韵、僻典等缺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作在唐诗中别树一帜 ,颇得后人赞许 ,其遣词造句更被推崇。本文从遣词这一修辞艺术视角分析李贺诗作的艺术境界与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9.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宋代两浙地区民俗诗创作十分繁荣,专题民俗诗大量涌现。专题民俗诗从纵横两个方面拓展了宋诗题材的表现领域和表现深度,并强调表现手法与民俗主题的契合度,其典型的表现手法有情境特写、全景鸟瞰、流程展示以及群像展览等,皆是对宋诗表现手法的丰富与拓展,增强了诗歌对于民俗文化的表现力度与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