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使青年人在文化政治道德观念上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如何面对生存与发展、文化变迁,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教育,这是个艰难的话题。必须在困难中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新世纪体现中国青年的阳刚之气。  相似文献   

2.
从现在到下世纪初,结构工程学科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局面.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城市化进程速度大大加快.为了满足现代化生产过程及生活水平上升提出的各种功能要求,结构工程学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艰巨.本文着重分析结构工程学出现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科学措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划时代变革所引发的新的世界技术革命,使得在科学技术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出现了以往时代所不具有的新态势。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化程度和科技进步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日趋显著;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与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这两种态势的存在及其互动,不仅对各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门类之间的汇流成为科学发展中日  相似文献   

4.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心理的衍变,带来了电视业的新一轮的传播方式的变革。“互动”成为电视业的关键词。“互动”观念的提出,为传统电视媒体在媒介竞争环境中寻求到了生存发展的新空间。广告商的介入,给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带来了新的拓展,也给电视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互动观念的拓展,使得电视节目互动方式也拓展为一种经营方式,媒体品牌意识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5.
人体科学是当代科学前沿郭善儒(天津理工学院300191)“人体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领域,是当代科学前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首次提出来的。他说:“在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部门之外,现在似乎应该考虑三个新的、正在形成的大部门: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6.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由于我国城中村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城中村的改造势在必行。但是传统改造有诸多弊病,在改造过程中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来切入城中村的改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从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合理地解决城中村失地村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借助低温方法对恶性肿瘤实施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和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为了突破制约传统冷冻手术治疗效率的技术瓶颈,本实验室首次提出将纳米技术与低温工程学相结合,以发展先进肿瘤微创治疗方法的技术理念,并在相应的机理分析、试验研究和医疗仪器的研制等方面取得进展。种种态势表明,纳米冷冻治疗学正成为纳米医学领域内极具探索价值的新前沿。由于这一方法在调控冰球生长方向和强度、确保肿瘤适形治疗以及提高医学成像分辨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手段,因而在预期的临床应用上可望取得较佳结果。该方法的提出,为发展高效物理靶向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在简要剖析低温医学技术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评述了纳米冷冻治疗这一未来纳米医学领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阐述了其基本特点、功能和应用方式等问题,并以本实验室前期取得的系列进展为例,剖析了在现阶段发展纳米冷冻治疗技术的途径;同时也对纳米冷冻治疗学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归纳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单单是农业内部的事情,它关系到农村的全局。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只从农业内部调整结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即使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因此,粤北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突破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的理念,确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并采取新的战略和新的举措,开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全球变化科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也对伞球变化科学具有指导意义,并由此发展出一项伞新的研究:可持续性科学.可持续性科学产生的背景足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大转变时期,这些转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包括气候变暖、土地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的地球环境变化,二是包括人品增长与老化、城市化、经济伞球化与贫富不均等社会转型.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并使这些变化过程向着可持续性目标转变,是可持续性科学的重大挑战.创新性、内生化和协调共振是可持续性转变的特征.目前的伞球变化科学无论在研究的目标和对象,还是在介入的方式和方法上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新m现的可持续性科学却能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搭起坚实的桥梁,探索环境和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如何朔造自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敏 《海峡科学》2003,(5):45-46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具有探索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规律,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成果,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中国一些城市化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逐步出现了多区域组团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进入多元化的发展,居民对于城市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正在兴起的"全域城市化"的趋势也为打破"城乡二元割裂"及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带来了契机.阐述了游憩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在人居环境的视野下研究了游憩系统的游憩空间的构筑因素和研究模式,提出对未来城市化的游憩系统建立的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由社会工程学主导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阐述社会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将社会工程学的手段和传统入侵渗透技术相结合,给出一个新的基于社会工程学的入侵渗透攻击模型。最后,将攻击模型代入攻击实例,对攻击的过程进行分析,说明此类攻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现代工业、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为我国上世纪90年代乡村小说带来新的创作资源和新的创作格调。它在三个方面促进了乡村小说的变化:城市化所致的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城市文化对乡村的进逼使部分作家拒斥城市、皈依乡土;城市化使乡村的人文状况受到作家们的关注。其中传统价值观的处境、乡村在经济、政治方面显现出来的文化劣势是作家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化带来了近年乡村小说审美格调的变化,如城市生活描写成为乡村小说的有机构成部分、乡土色彩淡化、文风趋向质朴平实等。我国乡村小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韦少港 《江西科学》2011,29(3):343-349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要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尤为重要。纵观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在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深入开展城市地质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城市地质学的研究前沿和城市规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基于城市地质学之上探讨了如何有效的解决"城市病"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据有关文字记载,它的研究历史从古希腊的柏拉图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语言学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传统语言学研究基础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派和学科领域,语言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也变得多样和日趋完善。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对语言学的多学科渗透已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因如此,语言学  相似文献   

16.
社区建设在我国作为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社区建设最先出现于欧美。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变了传统社会中那种亲密和谐及相互认同的人际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冷漠、孤独和无助以及部分贫困人口的出现。最早的社区建设针对于此提出了复兴社区,以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社会中的问题。现阶段制约我国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还存在许多障碍性因素,因而,如何进一步推进社区建设是当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学和经济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如何利用相关经济规律来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为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环境经济学被定位在全球变化科学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学科,近年来在高校本科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该文针对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环境经济学在本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环境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参考咨询服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特点。针对如何促进网上参考咨询的发展,进一步做好与读者的“互动”工作,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们正处在一个发明和创新的时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它不仅影响着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也塑造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当今,科学不再对社会单向“喊话”,社会开始对科学做出“回应”,科学在社会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的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一种双向互动、协同演化的关系,二者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良好对话机制的建立日趋重要。面对这种景况,《反思科学:不确定性时代的知识与公众》描述了21世纪科学与社会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化问题便开始进入中国学界,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至今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文献可谓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但是与这种热烈的讨论不相称的是,全球化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较为清晰的讨论和整理,同时,如何认识和理解“全球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问题愈发成为学界的一个争论焦点。那么,全球化究竟是一个话语参照,还是一个实体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