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析青少年形体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适度的动作美,又高于象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形体"美并不单单等于"体形"的美。形体的美,代表了一个人总体,它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综合,美的形体,体现了一种美的精神,表现了一种更高的内在生活。坚持健身是保证健康的最基本的一条。保持健身的意识是坚持健身锻炼的前提,也是保持形体美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正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一个倡导表现"速度之美"和"动力之美"的未来主义画派。未来主义画派20世纪初,科学创新和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摩天大楼、热闹繁华的大街小巷、五光十色的橱窗陈列,以及来来往往的电车、汽车……这一切让人眼花缭乱。在意大利出现了一群激进的艺术家,他们极力主张歌颂工业文明,倡导表现"速度之美"和"动力之美"。这便是名噪一时的未来主义画派。  相似文献   

3.
日本唯美派作家谷崎润一郎在文学创作上,追求传统的古典美、永远的女性美、病态的官能美,形成其具有特色的"女性崇拜"思想。对这一思想形成的过程、根源以及特点进一步剖析,并结合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作品《春琴抄》中所折射出的女性美、官能美、病态美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举国上下,奏响美的旋律。渴望美,追求美,呼唤美,发现美,更需要当代学人踏踏实实去实践、去创造。高尔基曾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美丽的工作。"这看似是一种矫情与浪漫,实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5.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19):62-63
国民党政权在美蒋不断的争吵声中在大陆走向彻底失败,美蒋之间围绕着谁"丢失"了中国的争执也达到了高峰。1949年8月,美国政府发表《对华关系白皮书》,被称为是在国民党这口棺材上"敲上最后一颗钉子"。  相似文献   

6.
8月1日对美罗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夏日.2009年8月1日,美罗国际智慧系统诞生了,4年后,美罗国际在大连本部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美罗国际文化节.虽然4年以来美罗人都在这一天举行活动为智慧系统"庆生",但今年是美罗国际第一次正式使用"美罗国际文化节"的名称举办庆典.  相似文献   

7.
陈金萍 《科技信息》2012,(24):189-189
俳句作为日本诗歌中一种典型的文学形式,毋庸置疑其必然具有特定的美学意义及美学形式。同样地,当日本俳句汉译成中国的小诗时,也必然进行了审美接受。本文从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角度出发,以"音美、形美、意美"这三方面来解说日本俳句汉译成中国小诗的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8.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理论,通过对其所译唐诗<江雪>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三美"翻译理论是可操作的这一结论:译者可以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达到"三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杜秀玲 《科技信息》2007,(32):194-194,142
本文肯定了马克思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一定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分析了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等与美的本质这一概念息息相关的问题。从而论证了马克思对美的本质概括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为蓝藻鸣不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过去,人们一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眼前就能浮现出荡漾的碧波、扬起的白帆、鲜嫩的红菱、青青的芦苇以及那些肥美的鱼虾。  相似文献   

11.
正美罗国际正用实力展示着趋于"大美罗、大健康、大未来"的发展时代。4月6日是美罗国际的感恩节,这一天是美罗国际董事长夏历、总裁于智慧步入直销行业创办慧力生物的纪念日。在2014年4月12日,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体育馆内,美罗国际慈善救援基金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2.
正"美罗现象"风靡行业,三网优势逐步凸显。2014年10月13日,以"三网联动、成就唯一"为主题的美罗国际第六届健康节盛典在大连拉开帷幕。美罗国际自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10月13日作为企业年会和美罗国际经销商"美梦成真"的年度盛典,同时还将这一天同世界保健日接轨,以大美罗、大健康、大发展、大未来的理念,正式将其确认为"美罗国际健康节",旨在将"只为健康而存在"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及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及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山水诗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血脉相通的亲密关系,这一亲密关系通过大量的荒野意象加以呈现,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开发荒野这一现实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时空意识。中国古代山水诗由此也就表达出一个"追忆"主题,表现出一种荒野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6.
"味"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从春秋时期一直沿用至今,这和中国封建士大夫的心理状况、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味"的提倡以及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趣味有关,"味"也经历了从文学的词采美、声韵美走向意蕴美、意境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综观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始终是考验其关系发展的棘手问题。在这一问题上,美经历了"一边倒"到"两面性",文章从"两面性"的起源、发展、实质及影响其因素等方面作以浅析。  相似文献   

18.
"重启"美俄关系是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的重要一环。奥巴马上台后,频频向俄罗斯伸出"橄榄枝",并加强了与俄罗斯高层间的互动。2009年2月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表示,美国不认为美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现在是"重启"美俄关系的时候了。3月8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日内瓦会晤时,两人共同按下象征"重启"美俄关系的红色按钮,并强调"这不但是一个改善双边关系的开端,也是美俄在世界重要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的开端"。在4月召开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上,奥巴马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首次会晤,决定出台新条约,以取代2009年年底到期的美俄第一阶段《消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2009年7月6日至8日,奥巴马首次正式出访俄罗斯,美俄关系出现全面"回暖"态势。本期话题:如何看待重新"启动"的美俄关系?美国是否要与俄罗斯建立一种完全新型的关系?继续关注本刊记者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陶文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康德以"质"为入口,开始对美的分析,他把"无利害"作为审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这一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完善性的追求所引起愉悦的善区别开来.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没有达到一种纯粹的审美,而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即理性的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是以自己内心的一种理想理念为模式的,康德把它称为"示范性".但这一理念又不是概念的范式,而是人的一种共通感.  相似文献   

20.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是迈克·费瑟斯通1998年4月提出的,在中国是陶东风首先进行阐释。它产生于当今的消费和后现代社会且指依美的标准对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这一概念的含义的深层解释与这一概念本身不符,故用"日常生活泛美化"取代更好。因为这一概念的美学弊病是明显的:日常存在的所谓美,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美,我们却为之包围。这对审美感悟力是一种扼杀。应克服此美学弊病,力求走出今天这美的荒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