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不久,趁去西安开会的机会,我特意到西安城东郊寻访灞桥古柳,体验古人离别时“灞桥折柳”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趁去西安开会的机会,我特意到西安城东郊寻访灞桥古柳,体验古人离别时“灞桥折柳”的意境。站在古灞桥遗址上,眼前灞水流淌,“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程颐谏哲宗"戏折柳枝"一事为研究对象,透过前人的经典注疏与故事重构,试图揭示这一思想史事件所包含的思想价值。本文认为,虽然程颐有自身的考虑,但其不妥之处在于:以"师道尊严"压"君臣之义"、以理压情。程颐谏哲宗"戏折柳枝"一事,再一次印证了庄子对儒家之批评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4.
折流板换热器振动及防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折流板换热器产生振动的主要原因,并对针对换热器振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用圆钢杆代替折流板的“折流杆换热器”、以扁钢代替圆钢杆与支撑圈一起构成抗振栅的“折流栅换热器”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扣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神奇的垫柳     
陈家辉 《大自然》2011,(2):19-2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一首《咏柳》几乎将人们心目中柳的形象定格在了早春二月,定格在了春水旁那迎风起舞的高大乔木上。然而,您能想象吗?  相似文献   

7.
在陶渊明的自传文《五柳先生传》中,陶隐去籍贯、姓字,独留号五柳先生,自有深意.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东晋社会,一个人的出身基本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走向.古人通过籍贯、姓字便可推知一个人的家世、社会地位,陶渊明隐去籍贯、姓字,放弃自身社会符号,体现了对当时门阀世风的批判,更多地表明了归隐的决心.陶自号"五柳先生"并非只是因为"宅边有五柳树","五柳"的选择有纪念先祖的意味,但更主要是对以往青春的祭奠和对今后归隐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鼠”的动物性质及其本质特征的认识,在日本的民俗中形成了关于“鼠”的文化传承。重点分析、介绍日本“鼠”文化的发端及其传承的形态和内涵,阐述其与福运、生殖信仰及有关禁忌的民俗,以期加深对日本民间信仰和日本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柳珊瑚     
柳丝随风起舞,一会儿拂过去,一会儿飘过来蝉爬在柳丝上,就像荡秋千一样。一位潜水员来到柳树下休息,蝉和他拉起了家常。“这棵柳树太漂亮了!树干就像姑娘的腰肢,柳丝就像姑娘的长发,树叶就像姑娘的眉毛。风一吹呀,它就像美丽的少女一样翩翩起舞!”蝉自豪地夸耀自己的家。“不错,这棵柳树的确很漂亮。”潜水员抬头望了望柳树说,“但是,海底有一种柳珊瑚,比陆地上的所有柳树都漂亮。有的周身通红,红得像玛瑙;有的通身素白,白得像梨花;还有的粉红粉红,就像姑娘们的手指。五颜六色的柳珊瑚长在一起,组成一座绚丽多彩的森林。走进这座森林,就像走…  相似文献   

10.
一、“拦街福”是温州各种民俗的交汇点 “拦街福”是温州自清代以来形成的重大民俗活动,我感觉既是温州的盛大节目,又很像各地的庙会。庙会与节日虽然在理论上有着本身的区别,但在实际活动中又有某些相似之处。如北京的厂甸庙会(北京人习称“逛厂甸儿”,实际上也是庙会),是春节的年货市场,是年俗的一部分。各地的庙会也是各地民间盛大的节日,如天津的“皇会”(纪念天后——林默娘娘诞辰),  相似文献   

11.
《科技信息》2009,(35):F0003-F0003
济南奥体中心位于济南东部新城区,总占地面积81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包括一场三馆,总体布局成“东荷西柳”,6万人体育场在西边,呈“柳叶”造型;体育馆、网球中心、游泳中心在东边,呈“荷花”造型.分别取自济南的市树和市花、体育场位于奥体中心场馆区西部,是“东荷西柳”地方特色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国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中文系911班蔡少军(一)柳,《本草》载:“一名小杨,一名杨柳”,王象晋《群芳谱》释曰:“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条长软,叶青而狭长。其长条数尺或丈余,袅袅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细腻”,语焉...  相似文献   

13.
泌水对水泥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折强度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承载力的决定性指标.通过对水泥混凝土弯拉破坏机理的分析,阐述了泌水引起混凝土抗折强度下降的原因,以及能引起泌水现象的主要因素.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减小泌水,有效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探求“食秽”行为背后所传达的仪式性魔考,可看出道教“吃粪吮疮”的神仙做事深刻地反映了宗教心灵所需要的谦卑告罪的内核。 《国语·郑语》所载“龙蒙”事件,说明不洁之物能散发神秘的慑服力,不洁之物也可能转化为不可侵犯之圣物。就这类故事的基本母题与其转化来观察,从最初晋朝《神仙传》中浮现的原型模式,随时代发展,基本形式被扩大并加入了许多细节,反映了民俗文化中佛道两教混融,以及宗教与民俗文学互用互染的现象,到清《七真祖师列仙传》的出现,成为这一类型故事集大成的高峰作品,随着宗教文本向文学方向倾斜,发生整体情节简化、神仙角色概念化、魔考与试探弱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15.
柳湘莲是<红楼梦>中较为重要的人物.他特立独行、自尊自爱、侠骨柔肠.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丁度文武兼通、性情刚直,这一点与柳湘莲极为相似.正是缘于此,丁度成了曹雪芹先生笔下柳湘莲原型的不二人选.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中有一个使用了“曾”的句子: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相似文献   

17.
说“襁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襁褓在我国古代民间和宫廷都曾得到广泛应用,至今仍是我国许多民族生育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襁褓作为历史悠久的育儿民俗用品,既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又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襁褓”不仅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多有记载,而且在古汉字中也有所反映。通过对“襁”、“繦”、“强”、“保”、“葆”、“緥”、“褓”、“子”等字词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襁褓”的演进过程及相关习俗,还可以澄清对“襁褓”相关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说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分析了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的文论主张,如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陈言务去、文从字顺等的基本内涵,着重分析了这些文论主张在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促进了散文艺术的成熟;二是奠定了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基础;三是对语文教育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除了庙宇大规模的重建、扩建、新建外,妈祖信仰在整个民间信仰体系中一枝独秀,沉寂多年的民俗祭典、分灵进香、绕境巡安等重新在民间热烈展演,并出现了台湾民俗、信仰回传福建的新现象。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妈祖热”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经济发展、政策宽松、传统驱使、政府支持和寻根谒祖热的刺激共同促成了当前了“妈祖热”,政府、民众和庙堂也要“妈祖热”的现状中反思自身在构建和谐宗教、和谐社会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