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利用土壤微藻改良贫瘠土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自然条件下肥沃土壤中的微藻接种到贫瘠土壤中,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显示:黑暗条件下的微藻在30d内进入休眠状态或死亡;在光照条件下,微藻的数量在第30d以后迅速增殖,随着藻类的生长,土壤pH值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且藻类数量的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至极显著相关,说明土壤微藻能改善贫瘠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壤肥力,上述结果可为藻类用于农业生产和沙漠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壤有机质形成与来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对于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和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有机质来源于植物残体的生物分解,然而对于其形成过程中组成的变化却并不清楚.本文综述了关于土壤有机质中微生物来源与植物来源组分的贡献及其相对比例的研究,明确了微生物过程对于有机质形成的重要贡献,同时,进一步阐述了不同微生物种群碳分配特征及其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响应,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以期提高对土壤有机质微生物过程方面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初步研究造纸废水污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土壤中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等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污灌后土壤的含水率与有机质含量提高、钠离子含量下降是导致土壤微生物数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自然状态下沙漠土壤作为对照,对五年生芨芨草地不同土层土壤藻类进行培养和鉴定,分析沙漠人工种植芨芨草后土壤藻类的变化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沙漠人工种植笈芨草以后,土壤藻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分布范围明显加深。土壤中藻类以蓝藻最多,绿藻次之,也有少量硅藻和裸藻分布。从垂直分布来看,土壤藻类集中分行在结皮层,随着土层的加深,藻类逐渐减少,10cm以下无藻类分布。沙漠人工种植芨芨草对于促进土壤藻类生长,改善土壤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贫瘠土壤与肥沃土壤表层土中藻类种群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是土壤物理 ,化学 ,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不仅以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作为指标 ,而且与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关系密切[1] .土壤微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和菌类 ,其区系结构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程度 .土壤藻类大多存在于离地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地方 ,在其生命过程中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均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藻类是岩石表面最早的拓殖者 ,为土壤形成有机物和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最初可利用的腐殖质 .在高等植物稀少的荒凉土地上 ,藻类可以承担开拓者的角色 ,为土壤的形成走出第一步 .土壤藻…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青海农作物主产区肥料的施用,促进青海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的应用,本文设置不施肥(CK)、单施有机肥(M)、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配施化肥(M+NP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籽用油菜和青稞种植区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NPK处理显著提高青稞种植区土壤电导率、有机质、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但仅显著提高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电导率。不同施肥模式对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量、真菌、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著,M+NPK处理显著提高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达2.73。不同施肥模式对青稞种植区土壤微生物量影响显著,M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PLFAs,细菌PLFAs和放线菌PLFAs也显著增加。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籽用油菜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分的变化主要受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的影响,而青稞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组分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全氮和电导率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施肥量下,青海籽用油菜种植区推荐采取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模式,可提高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青稞种植区推荐采用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化肥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数量。  相似文献   

7.
《石河子科技》2010,(6):59-5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8.
盐碱土在经过客土法与新土源法改良后,土壤生态环境会显著得到改善.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强土壤生物活性,能降低土壤盐分、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通过客土法改良,土壤生物化学作用强度较高。新土法改良后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新土源更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9.
海晏县天然草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海晏县天然草地土壤各主要微生物的区系及生物学特性,阐明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草地土壤微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都高于农田土壤。不同土壤的植被类型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均有明量的变化,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N、C、P等)转化和循环的主要动力,它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的形成等生化过程。另外,又是土壤养分的储备库和植物生长可利用养分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土壤肥力水平的活性指标,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研究方法、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来阐述目前国内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分子生物学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土壤退化的概念,总结了土壤退化的种类、原因和土壤(地)退化的后果;分析了我国土壤(地)资源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土壤退化的状况,指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中山西高原被侵蚀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2.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珍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土壤及土壤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共识。为了更好地增强人们保护土壤的意识,本文综述土壤的概念、作用、特点、当前中国土壤类型、当前土壤为什么会“不清洁”、土壤污染现状及该如何保护土壤资源等,以期为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土壤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泥质海岸防护林对滩涂土壤盐分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苏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和水杉(Mte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不同龄级林分对林下土壤盐分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海防林能通过抑制土壤蒸发、促进土壤渗透及林分自身的物质循环等途径,减少土壤库中的盐分输入,增加土壤库中的盐分输出,从而有效地降低土壤含盐量。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海涂土壤的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并参照国内外土壤的最新分类成果,拟出海涂土壤的系列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利用这些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对我国海涂土壤进行了定量化系统分类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大尺度(中国)范围内,季风和降水等因素可能对土壤中挥发性元素汞和硒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表层土壤中汞和硒差异的关键因子及其贡献率仍未知.分析了干、湿沉降,微生物挥发作用对土壤中汞和硒积累的贡献,结果显示表层土壤汞和硒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国尺度上,湿沉降对表层土壤中硒的贡献率达到91.5%,对汞的贡献率为4...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福建省旱地土壤的水肥状况,认为土壤存在着退化现象,其主要表现是土壤水分性质不良和土壤养分亏缺,分析数据表明,这区旱地土壤潜在肥力较低,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大部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供应不足,土壤贮水库容小,尤其是土壤有效水库容有限,供水能力差,这容易导致和进一步加剧该区干湿分明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夏秋季节干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土壤水肥状况的原因和因素。  相似文献   

17.
自2011年起,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施人工模拟增温和降水改变实验,2013年7月采集实验区土壤样品,监测土壤物理特性(土壤粒径和pH值)以及碳组分(全碳、有机碳、可提取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增温显著改变0~20 cm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增水和减水显著提高和降低0~20 cm土壤含水量,但不影响土壤温度。2)在0~10 cm土层深度,增温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水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减水显著增加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砂粒比例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10~20 cm土层深度,增水显著降低土壤可提取有机碳含量。3)增温和降水改变对土壤测定指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总体格局发生趋同主要是因为降水改变,而不是增温。结果表明,在未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降水持续增加的情景下,土壤黏粒比例和可提取有机碳含量的降低可能会进一步对高寒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以及微生物群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海拔异质性.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土壤均为偏酸性土壤,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有机质含量较丰且在较高海拔位置处含量较高,各海拔高度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较低,全磷含量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缺或极缺水平,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各土层的土壤脲酶、磷酸化酶与土壤各养分指标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单一的土壤酶活性指标不能很好地代表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9.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6400-09)对紫色土丘陵区三种典型林地土壤温室气体释放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各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都随温度呈指数增长.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土壤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不明显,温度较高的夏季土壤湿度与林地(桤树,柏树)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性抛物线相关(p<0.05);三种林地中,针叶林柏树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当土壤含水量<25%时,随着湿度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增大,之后随着湿度的增大,土壤呼吸速率逐渐减小.各季节的日变化规律表现不一致,冬春两季各林地土壤呼吸都和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表现为先升后减的趋势;夏秋两季,因为较高的土壤温度和表层土壤相对湿度的剧烈波动,各林地土壤呼吸日变化呈现不规则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